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2012-04-13 21:02苏立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世界观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苏立公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苏立公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淮南23200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分层次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有效把握教学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可行性的前提下,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活动。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思想引领、人格塑造的教学目标,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领、思想政治情操培养三个基本层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层次性

近年来,学界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层次性研究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王晓梅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层次性》(载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陈秀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分层教育教学研究》(载于《前沿》,2006年第10期),方恩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注重层次性的必要性论》(载于《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以及赵甲明和赵义良的《关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思考》(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上述论文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分层次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构架。不难看出,这些有关“层次性”的论述多停留在理论探索的层面,如何把“层次性”落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层面,学界尚未充分研究。鉴于此,笔者尝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层次性方面开展研究,认为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领、思想政治情操培养三个基本层次。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性、政治性蕴涵的母体,没有理论知识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性、政治性。因此,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应先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入手。从理论知识学习的难易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也可以具体分为一般史实学习、理论概念学习、系统的理论学习三个层面。

一般史实的学习。俗语云:“史政不分家。”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离不开人民群众以及著名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史实支撑。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从阐述某重大理论产生的时代主题、历史条件、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个人经历等社会历史背景开始。通过社会历史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老一代革命家、政治家励精图治、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活动,勇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敢于肩负历史使命、不怕困难、追求进步的崇高品格,帮助学生认识这一重大理论产生的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在理论解读完毕以后,通常介绍的是该理论落实实践以来所产生的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任课教师通过一般史实的解读,创造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教于史、寓教于实,而不至于突兀、生硬、空洞,潜移默化地实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升政治素养的目的。可以说,离开了一般史实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只会剩下抽象、空洞的骨架,而无丰满充盈的血肉,其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理论概念的学习。概念是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学科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原理构成,理解其中的概念是形成学科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解读理论概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保证。进入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理论根基。相对而言,这一理论根基还稍显稚嫩、浅显,经常表现为往往从形式上记住了概念的词句,却对一些政治理论名词和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往往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因而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抓不住概念的实质,诸如民主、民主主义、改革、解放、革命,如此等等。以“革命”为例,不少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革命就是武装斗争”、“革命就是一个阶级以暴力方式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层面,而对于革命在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方面的意义,以及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等较为含糊。甚至个别同学简单地把“造反”、“暴力斗争”与“革命”等同起来。对于理论概念的模糊,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过理论概念诠释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思想性、政治性的目的与效果,使得一些学生容易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产生思想上的疙瘩,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总之,学好理论概念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依次渐进,学好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系统的理论学习。系统的理论学习是指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要了解理论孕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又要了解其丰富的内涵,还有了解其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更全面的、更深入的学习活动。这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只有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理论命题、发展战略和规划等进行系统的宣讲和解读,才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国情,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了解党和国家所制定的路线、纲领、重大战略、方针政策的依据,了解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继而,任课教师在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训学生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矛盾,不为各种表象和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达到政治上成熟的目的。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保证。离开了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上的成熟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就无所依托,更无法达到目的。

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坚持的根本方法,它突出强调的是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是在于如何拿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落实在具体实践中,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就是蕴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由关于世界的事实问题的根本观点和关于世界的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组成的。世界观反映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是最抽象、最高的理论层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关于这种方法的理论,是与世界观相统一的,它作为人们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工具可以看成是渗透性、中介性的层次。

科学的理论其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一种战略思想,总是和一定的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提供的是“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1]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有助于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而且还能够为改造世界、创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身需要,而且还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不断进取、创造精彩人生、幸福生活的动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认识,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2]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从纷纭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满足个体生存需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

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法论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一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首先要满足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后是满足社会团体乃至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外在于人,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并表现出对人的有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都有其不同的需要。主体人的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范性和主体同周围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所代表的是社会或社会集团的本质需要,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体需要、群体主体需要和个人主体需要[4]。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中所包含的方法论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指导个人发展的方法论,指导社会团体,即行业、企业、单位发展的方法论,以及指导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法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蕴涵在思想政治理论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集中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要立足于帮助社会团体,即行业、企业、单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存观、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领社会团体的发展。大学生从高校毕业以后,最终要到一些具体的社会团体中工作,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并推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一切从社会团体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各种社会团体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立足于帮助国家民族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弘扬的都是该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最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国家民族利益发展需要。这既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社会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意义。

三、思想政治情操的培养

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终所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具有理智性、持久稳定的高级情感,通常是指情感与操守的结合。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在引导学生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情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文件要求可以发现,中央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要求,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进取、坚定、求真、崇善、爱国、守纪的高尚情操。具体地说就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实现思想政治立场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立场,学会站在党的立场上、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决而忠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实现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化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具有阶级性。毋庸置疑,每个阶级、阶层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宣传和灌输的只能是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我国学者张澎军教授在其《德育哲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德育主体若要使自己发起、组织和实施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使德育成为有效劳动,就必须以深切把握德育客体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必须清醒明晰‘客体需求理念’的自觉意识……通白讲,就是德育主体以一定社会的、通常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为参照,自觉确认德育对象的德行修养需要什么,需要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需要,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满足这样的需要,从而完成德育的目标和任务。”[5]在我国,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目的。要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其中心工作必然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实现思想政治品格和情操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要不断地促使学生思想政治品格和情操的转变,树立高尚的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品格和情操。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指出:“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在荀子看来,长期的学习和积淀可以化性为习,改变人的思想、素质和操行。他认为,良性的思想行为积淀可以“跛鳖千里”、“丘山崇成”,而恶性的积累则会导致“江河可竭”、“六骥不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利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和宣传,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牢记党的宗旨,凡事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同时自觉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品格和情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6]这正是思想政治品格和情操的具体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然而,思想政治理论往往是抽象的,实际学习生活工作却是具体的。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际结合在一起,既需要教育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灵活机动能力,善于把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而言,解决这一矛盾、把握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度”,就是分层次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5.

[4]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6 -87.

[5]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6.

G642.421

A

1001-7836(2012)08-0046-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19

2012-02-08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研究基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资助课题(HJX09-13)

苏立公(1968-),男,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观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智能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