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思想、客观存在的关系看读书学习

2012-04-13 21:02杜克丁李俊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客观存在有形书本

杜克丁,李俊琳

从文字、思想、客观存在的关系看读书学习

杜克丁1,李俊琳2

(1.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南京211101;2.宁夏大学 思政部,银川710021)

书籍是以一定介质为载体,以文字符号为主要形式的存在,是凝固的语言。说话是人的发音器官通过气流振动周围空气而形成特定语音的现象,是流动的语言文字。它们都是物质的。语言表达思想,思想反映客观存在。读书听讲,学的是思想,目的是了解和把握客观存在,用它来指导实践。书本、思想、客观存在的这种关系给我们读书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文字符号;思想;客观存在;学习

现代人的知识大都是通过读书、听讲等方式得到的。也就是说,人们所获知识的大部分是由前人、他人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而非本人亲自实践得到的。它们属“间接经验”[1]288。

前人的“间接经验”要留存下来,今人的知识要传于后世,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思想要保存下去,首先要让人们能感知它,只有物质的东西才可能被人感知,这就需要将这些思想“物化”,即让它们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相对于物质,我们叫它精神。当人类还没有创造出一种表达、保存这种认识成果的手段时,人类的认识成果很难传承。回眸历史,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表达精神的形式是口头语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生理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把现实中的实物及其属性的刺激信号称之为第一信号,人类的语言是用来反映现实中第一信号的,所以他把人类的语言叫做第二信号。口头语言是一种物质现象,这种物质现象的特点是瞬时性,它只能被人的听觉器官所感受。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2]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如果仅仅有口头语言,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要想被保存和传播下去是十分困难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记载语言的各种文字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达和表现人类越来越复杂的思想,记载人类丰富的认识成果。在所有表达和记录人类精神成果的方式中,文字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文字可以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在,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离开意识者而独立存在。书面的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其存在的长久性和相对确定性,只要文字语言等符号和其载体的介质还存在,文字就会保留下去,书面语言克服了口头语言瞬时性的缺陷,在保留人类认识成果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书面语言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为由书面文字记载的人类认识成果和精神财富的传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长久性的特点使书面语言又衍生出另一个特点,即累积性,书面文字保存的长久性,使其所反映的人类认识成果得以长期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保存的量不断增加,人类认识成果也就不断积累。

书是用文字等符号来表达人类思想的客观存在。作为劳动的产品,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以往认识成果最主要、最重要的表现,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累积。人们学习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学习知识,大都是通过读书完成的。读书学习成了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书”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用来承载文字等符号的材料是物质的,不管它是用竹片、树皮、羊皮、布、纸张、屏幕还是其他什么材料。二是文字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不管它是用中文、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日文还是其他任何文字,不管它是用笔写、刀刻、模压、铅印、电脑印刷还是其他什么方式产生,它都是一种物质现象,它是有形的。文字的形是人造出来的,人类创造文字的最终目的是记载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但文字本身并不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它不是精神,它只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字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就有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文字只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发展到一定时候才产生出来的。文字符号是人类口头语言这一精神的初级表现形式发展的结果。

在读书中,我们首先碰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书本所表达的思想与书本中以文字为主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即思想是内容,以文字为主的符号是形式,思想是文字符号的内容,文字符号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这是任何一本书的思想与书本中的文字等符号之间关系的基本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20世纪初我国爆发的五四运动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口号,原因之一就是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及新思想的出现,文言文这种符号形式已经无法充分有效地表现和表达新的思想内容了,于是,一场突破旧语言形式(文字符号)束缚的运动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白话文的广泛使用和文言文的退出,适应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它们是无形和有形的关系。思想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而文字符号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的。无形的思想通过有形的文字等符号表现出来。当一个人不声不响,没有任何行动及表现时,我们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当我们听了他说的话,看了他写的东西,就会对他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有形表现无形,无形通过有形表现出来,要学习无形的思想,必须同以文字符号为主的有形的客观存在打交道。再次,它们是一种易变和稳定的关系。人头脑中的思想是活跃易变的,而文字等符号则是相对稳定的。每一个思想者同时又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不断变化的、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为每一个参与者不断提供新的思想素材,为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增添新的营养。文字符号是人造的,是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造出来的,任何一种文字和其他成为社会传媒的符号必须是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它们是一种公众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以文字为主的表达思想的符号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它的存在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易变,一个相对稳定,其结果就是二者之间发生矛盾,出现不适应。

以文字为主的符号与其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这种关系给我们读书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不拘泥于他人的说法,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书本中的思想,让书本所表达的思想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转变成自己的。既然思想是内容,文字等符号是形式,那就意味着,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文字符号来表现,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可以用不同形式的书来传达。所以,读者没必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某一具体说法,不必死扣书本,咬文嚼字,读书的目的在于掌握其所表达的思想,只要读懂书中所传达的思想就达到了目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疑问:“我用的书与老师的不同,考试的时候能行吗?”“书中那样说,老师您又这样说,考试时让我们怎么答呢?”显然,提这些问题的学生没有能够把握好书的内容与文字等符号这一形式之间的关系。他们过分地看重了形式。

二是坦然面对同一本书的不同解读。思想是书的内容,而这种内容是无形的,文字等符号是它的表现形式,是有形的,让有形来表现无形,让物质来表现精神,决定了这种表现是不充分、不十分准确和有疏漏的。对于同一本书,人们读后产生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有它的必然性。没有必要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大惊小怪。懂得了思想与文字等符号的这种关系及其在解读各种书籍时出现的不同声音及其争论的必然性,我们更应热情地去参加读书过程中的讨论和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书本中所讨论的问题。作者也可以在这种讨论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而社会也必然从中受益。读书学习重在掌握书中的思想,而不要把注意力过分地放在别人如何讲、怎么说上。无形的思想比有形的符号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三是眼睛不能只盯着书本,重要的是透过文字看到其所表达的客观存在,要重视书本中的说法,但不要被书本捆住了手脚。思想的易变与其表达形式的相对稳定矛盾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创造出新的符号形式(包括新的字、词、语句及表达方式),即用新的形式表现新的思想;在符号形式不变的情况下,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字、词、句、图等符号的表现形式没变,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阅读不同时间的字典和词典后会发现,同样的一个字、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其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同的。在读书的过程必须注意这一点,要注意现实中人们口头语言的变化情况,因为书面文字等符号形式的变化一般落后于人们口头语言形式的变化。读不同时代出版的书,要注意当时条件下人们所使用的那些文字符号所包含的思想,作者在当时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要关注不同时代文字符号所包含意思的差异性,不能把今人对那些文字符号的理解当做是前人,当做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前的人对它们的理解。要注意读出当时人们所赋予该文字符号的特殊含义。在有形的相同中找到不同的无形,在不同的有形中发现相同的无形。

读书学习,归根结底是解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或者说是解决书本中所表达的思想与它反映的客观实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要通过读书学习,明白它所反映的客观实际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实际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要读懂这些,就不能不去看一看思想的产生过程。明白作为书本知识的特点和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特点及其二者差异,需要知道如何从理论到实际,知道完成从理论到实际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文字符号表现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从直接的生产者来说,是作者,是作者在接受外界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后产生的。进一步看,它来自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方面。作者通过实践直接得到的,是他的“直接经验”。这是作者通过实践与被反映对象接触后通过自己的感官接受外界信息,再经头脑加工后产生的。书本中所表达到思想更多的是作者通过读书学习等方式得到的,是别人通过实践,通过别人的头脑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归根结底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1]288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世界是由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无限多样性的具体客观事物构成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就是对这样一个具体的、不断变化的、无限多样性的世界的反映。

物质世界被认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简化、抽象化、综合化、概念化、理论化的过程。比如,“水果”这个概念是这样产生的:现实当中的人们经常食用各种各样的食物,其中有一类是植物的果实,而果实又可分为干果和鲜果。而鲜果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品种,如梨子、杏子、菠萝、香蕉、苹果、荔枝等等。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需要从思想上反映这些东西,在交流中表达这些东西,于是人们开动脑筋,对头脑中已有的那些关于植物鲜果的材料进行改造、加工和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舍弃掉了梨子、杏子、菠萝、香蕉、苹果、荔枝等这些具体植物果实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散发出来的气味、吃在嘴里的滋味等个性化的东西,即抛开了每一具体植物鲜果的特点。然后把它们还剩下的、各鲜果都具有的共同的东西抽取出来,诸如含有大量的水分、一定的糖分、一定的人体所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把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最后给它一个名称——水果。“水果”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可见,作为人们思维中的“水果”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在现实中并没有一种与水果相对应的具体存在。“水果”是人们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在人类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那些仍然异常落后的地区和民族中,就是到了近代也还没有“水果”这一说法,他们并不知道“水果”为何物,他们头脑中有的只是某种具体的植物鲜果,诸如苹果、梨子等,而没有“水果”。“水果”作为思维中的概念,表现和表达的是客观世界中一类植物中都有的、共同的东西,由于这种共同性存在于许多的个别之中,因而当我们在使用“水果”这样的概念时,它也就把具有这种共同性的东西都囊括进去了。也就是说,构成“水果”概念的是一类植物中的那些共性的东西,而这种共性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个别之中。但是,当人们把头脑中的这一概念与其所反映的对象联系起来的时候,“水果”所代表的是那些活生生的客观存在,这些具体的客观存在既有共性,还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也常说“‘水果’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一类话。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想的基本构造单位,在文字符号中,它是以词的形式出现的。判断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构成的,它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推理则由三个以上的判断组成,它是以一组句子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思想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从实际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对实际中普遍性的反映。

通过上述对“水果”概念的形成及其分析可以看到,物质和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书本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与书本中的思想的区别和联系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无形的,它离不开客观。作为思想根源的客观世界,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是有形的。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也是精神的本源。

第二,思想是抽象的,但它的本源则是具体形象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实际抽象概括的结果,被反映的事物以特有的方式运动着,它有自己具体的存在空间和时间。

第三,思想是一般,被反映的对象则是个别,个别是独特的具体存在,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别。

第四,被反映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是客观世界的产物,而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主观产物。

第五,思想只是大致地反映客观事物,具体的客观事物只能大致地被反映。思想不可能反映被反映者的全部;在反映过程中,反映者舍弃了反映对象中个别的、特殊性的东西,抽取了其中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同时还对选择后的材料进行了加工,做了由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的改造制作。

第六,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反映它的思想则显得比较单一。

第七,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而反映它的思想则是相对稳定的。任何事物的任何特点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因而是相对的。将思想与表达它的文本放在一起来看,思想活跃易变,文字符号则相对稳定。把思想和思想所反映的内容(客观实际)放在一起来看时,思想相对稳定,物质世界则比较活跃。“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第八,由个别到一般,由物质到意识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实践的方式、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影响着反映思想的文字符号的变化。

上述书本中的思想和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区别点给我们读书学习以启示:

一是要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的思想。重视读书学习,认真学习“间接经验”,但绝不能把它放在高于客观实际的位置上,绝不能把它看得比实践还重要。书本知识终归是第二性的东西,它只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它的思想只有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相一致才是正确的。

二是要把学习书本知识和阅读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中认识实际,在了解实际中感悟理论。

三是将掌握一般和认识个别结合起来。用书本中的一般指导认识实际中的个别。深入实际,通过对具体个别的把握来领会一般。

四是充分考虑理论和实际的各自特点。不把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中的东西画等号,防止教条主义。书本中的思想是对实际的反映,如果这种反映是正确的,那就可以用它来指导实际,但书本中的思想又是一种不完全的反映,所以绝不能照抄照搬。实际要比理论丰富得多,把理论应用于指导实际时,必须下大力气搞清理论所没有反映的、实际中却存在的那些东西。并且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理论所没有反映的“细节”有时候能成为决定实践成败的因素。

五是坚持不懈地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特别是新的社会实践,让理论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着从读有形符号开始,到领会符号所表达的无形思想,再到将书本中的思想用到有形实践中去的过程。实践是思想和符号产生、发展的根源,也是思想和文字等符号的归宿。在读有形书和明无形理之间,我们强调明无形理,因为无形的理是有形符号的内容,我们读书的直接目的是明理。读书不能明理,则读书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在明理和践行之间,我们强调践行。因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是用思想来指导行动。一种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292。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Study by Reading in View of Relations among Character,Thought and Objective Existence

DU Ke-ding1,LI Jun-lin2
(1.School of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1101,China;2.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10021,China)

The book is a fixed language and the existence that takes certain medium as the carrier and character symbols as the main forms.Speech is the flow language and a phenomenon where people's phonation organs produce speech sounds through air flow vibrating peripheral air.Both kooks and speech are material.Language expresses thought,thought reflects objective existence.By reading books and listening,we learn the though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guide practice by objective existence.The relation among book,thought and objective existence provides beneficial inspiration for us to study by reading.

character symbol;thought;objective existence;study

G442

A

1001-7836(2012)08-0122-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47

2012-03-07

杜克丁(1954-),男,浙江东阳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副教授;李俊琳(1955-),男,陕西榆林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客观存在有形书本
玩转书本
界限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音乐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自然法是客观存在还是价值追求
开在书本里的花
“内在的客观存在”的表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