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教育应对学龄人口减少的措施及启示

2012-04-18 07:13龚书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学龄台湾地区泉州

龚书文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台湾职业教育应对学龄人口减少的措施及启示

龚书文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面临学龄人口减少导致的办学萎缩、生源素质下降、办学特色不鲜明和职教经费紧张等困境。为此,台湾地区采取了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层次、构建职教立交桥和落实职业证书制度等措施应对学龄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其成功经验对泉州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应对人口减少冲击有积极的意义。

台湾职业教育;人口减少;措施;启示

职业教育在台湾地区被称为“技职教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直译。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大陆的中等职业教育。台湾地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职适龄人口减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台湾地区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泉州中等职业教育应对人口减少冲击有不少有价值的启示。

一、学龄人口减少加剧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固有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学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导致职业学校办学萎缩,学校数量减少。台湾“专科学校从74所递减为17所,职业学校从203所递减为161所”①。学生总数和职普比大幅度下降。“1992年高职入学人数17万人,为当年毕业生的45.23%,2004年降到11.7万人,为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7.63%”②。

20世纪90年代前,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继续升学的机会偏少,具有终结教育的性质。台湾普通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及大专的机会,“1992学年与1993学年分别为110.5%和105.2%,而同期职校毕业生升学的机会则仅仅分别为27.9%和28.3%”③。这显示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90年代后期随着适龄人口减少和学生与家长对学历要求的提高,台湾地区高职学校普遍注重拓宽学生升学管道,对职业技能培养重视不够,导致高职教育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职教体系所担当的角色逐渐由“工作训练(Job Training)”转为“职业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和“工作训练”。职业教育目标与角色的转变,使其陷入定位模糊,与普通教育难以区分的窘境。为追求升学目标,高职学校减少实习课程,缩减专业实务课程内容,压缩实习时间。其结果是终结性教育与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的矛盾加剧。

重学轻术和文凭至上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台湾一向有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崇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书指的是圣贤书、是理论、学术,而不是职业技艺。即使在台湾中职大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上也认为选择高中或一般大学才是第一选择,才是一流学生,职教学生也被认为是二流学生。90年代后由于适龄人口减少,普通大学招生数甚至出现超过报名数,对高职教育歧视进一步加深。

职教经费更加紧张。在教育经费安排上台湾地区政府对职教投入偏少。“1993年台湾普高与职教单位学生分配教育经费之比为:1.43:0.72”④。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由于设施设备的大量投资等因素,与同类其他学校相比其教育成本理应更高,但实际上职教经费只有普高的50%。职教经费紧张在私立学校更加突出。台湾的多数职校是私立的,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费,学龄人口减少导致私立职校收入明显减少。职教经费的不足使得私立的职校生均经常性支出降低,职业学校为降低办学成本争相开办投资少而见效快的人文及商贸科类专业,投资大见效慢的理工专业发展受到影响。

二、台湾职业教育应对学龄人口减少的措施

构建职教立交桥,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90年代职业教育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设立了硕士班、博士班,有的升格为科技大学。“到2005年,台湾科技大学由5所发展为22所,技术学院由7所发展为53所,大学附设二级院系由2所发展为31所。比较1995年与2004年的职技院校的学生人数,硕、博士研究生人数由2544人增为19352人,大学部的学生人数由44331人增为433276人”⑤。以上数据表示,90年代以来,台湾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构建职教立交桥,提升学生升学空间,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以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

拓展非学历教育办学,保持学校办学规模。中职学校对在职人员开放,鼓励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进修学习、技能培训。实行弹性选课制,实施远程教学,学员采用“随时进出”及“零存整付”的方式完成学业。高职学校还运用自己的师资、教育设施,担负社区学院和社区大学教育功能,服务社区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推广教育,为社区提供学习及服务咨询的机会。

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增强职教吸引力。1992年起,台湾“教育部”与台湾劳委会合作开展职技学生技能考核工作,推行职业技术证书。台湾地区修订了《职业训练法》,规定职校、专科、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应取得相应的丙、乙、甲级技术证照。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地区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5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4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甲级证照加3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强调技术证照与学校文凭具有同等效用,树立了“学力重于学历”的多元文凭价值观念,提升了职技教育的尊严,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完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应对办学经费困难。台湾职业学校有公办、民办两个部分,其中私立院校的比例很大。私立院校的经费来源有多方面:学杂费收入、推广教育收入、建教合作收入、奖励补助收入、捐赠收入、营运收入等。为了保障私立院校有合理的发展空间和经费保障,台湾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私立职业学校。1995年2月制定的《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提出,缩短公私学校资源差距,提供合理发展空间;对私立学校的奖助经费逐年提高,使该项经费占学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提高,确立了2000年占私立学校经常性支出20%的目标。该项政策惠及了办学处境困难的职业学校。此外,还制定相关法律支持社会捐赠职业学校的活动,台湾《私立学校法》第501条规定:“私人或团体对于私立学校之捐赠,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得依所得税法、遗产及赠予税法之规定免税。”

三、对泉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中等职业教育要走特色办学的道路。中等职业教育在拓宽学生升学管道的同时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实现提升学历层次目标又能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的路子。中职学校要避免职业教育目标与角色陷入定位模糊、片面重视升学导向而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计课程。对于理论知识,不必要求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要以够用为度。对于实际技能,必须满足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要根据目标岗位对理论的需要,设计少而精的理论课程,根据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设计实训课程,实训课程要密切结合实际工作岗位。

启示二:中等职业教育更需要经费的保障。职业院校由于设施设备的大量投资等因素,与同类其他学校相比教育成本更高,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目前泉州地区中职教育普遍面临投入不足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硬件建设普遍不如高中学校。中职学校在办学专业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投入少的文科专业而不是投入多的理工专业。

启示三:中等职业教育要提升办学层次。泉州地区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综合以上情况,泉州地区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经验,提高职业教育的层级结构,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建立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启示四: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泉州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证出多门,标准混乱,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现象比较突出。政府应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整合职业资格培训的资源,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改变目前的无序状态;逐步推行用人单位招录职工按着“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对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优先录用;职业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扩大在校学生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中等职业院校的覆盖面。

泉州地区与台湾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类似台湾90年代以来适龄人口减少的困境。泉州中等职业教育应认真审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积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以更好地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

注 释:

①②⑤林腾蛟,张可立,柴御清.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现状、政策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20-25.

③④马早明.探析台湾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03):49-50.

[1]苗静.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谭以德.中国台湾地区相对独立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3]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C],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2000,(3).

[4]黄志坚.台湾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22).

G710

B

1008-7508(2012)01-0017-03

本文系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规划课题《泉州地区人口变动与泉州中等职业教育之应对——以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参照系》(项目批准号2010C—YZ04)研究成果,作者系课题项目负责人。

2011-11-25

龚书文(1972~),福建惠安人,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政教学科主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与德育、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猜你喜欢
学龄台湾地区泉州
西班牙学龄篮球锦标赛组织体系研究及启示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仙桃市初中学生视力状态筛查分析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不同学龄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分析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