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峻峰
(北华大学,吉林市 132000)
对综合院校美术学院(系)油画教学的思考
关峻峰
(北华大学,吉林市 132000)
本文从综合院校油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引出对油画专业教学的思考,综合分析在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受众、艺术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17世纪荷兰小画派为例,比较17世纪荷兰和当下中国社会的相似之处,借鉴其成功经验,用务实的态度寻找当下综合院校美术学院(系)油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目的正是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能不断提高自己谋生技能、拓展展自己艺术道路。
荷兰小画派;艺术市场;就业;油画教学
当代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逐渐富裕,潜在的艺术消费市场已经存在;伴随着高校扩招和艺考热,高校美术类专业人数激增,进入油画专业的学生也跟着水涨船高。现实却是油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对此作为高校油画专业教师,我们在思考:是教学出了问题吗?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潜心研究艺术最广大的受众审美需求,在教学中主动有所侧重,势必会拓宽学生将来的艺术发展方向并提高其生存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而且趋于向大城市、沿海城市发展。由于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势不可挡,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有人就有商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它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它的发展也促成了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需求的转变。
人的自我觉醒一定是在衣食无忧之后,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解决温饱的人们,不会对诸如绘画、设计、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抱有兴趣。而这些形而上的艺术又恰恰体现着人作为人的存在,它们丰富、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前提,反过来艺术发展潜在的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经济繁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多元艺术需求不断增强。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10年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率先实现富裕的人群不断扩大,并形成一定阶层,官方称之为“中等收入阶层”,民间称之为“中产阶级”。他们收入可观且稳定,又追求生活品味,虽然难于涉足高端艺术品市场,但对用艺术品美化生活的潜在愿望比较强烈。
17世纪荷兰是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当时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荷兰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使艺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为了美化厅堂居所、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称之为“荷兰小画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品的尺幅较小,便于市民阶层室内悬挂以装饰居室;二是一般不重表现大的社会题材而重于生活细节的描绘。画家迎合社会多元审美需求,扩大并丰富了艺术题材、表现形式。此时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肖像和群像画还有具有浓郁世俗气息的风俗画,这些都深受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欢迎。并出现了专门从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比如著名的肖像画大师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大师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同一时期众多画家艺术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使“荷兰小画派”如璀璨的明珠在美术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比较当代中国社会与17世纪荷兰的相似之处,似乎有些牵强:时过境迁、文化背景悬殊。但本文意在为学院油画专业教学谋求思路。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仔细研究,就其生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倒还真有着某种共通之处!首先,建立崭新制度的独立国家。17世纪初的尼德兰革命,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艺术不再是宗教和宫廷的附属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也是推翻三座大山,创造性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新中国,并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新生产关系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产关系的建立使生产力得到释放。17世纪的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的城市居民约占人口的半数,手工业,造船业、航海业、渔业和对外贸易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生活富裕的市民阶层。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数量可观的中等收入阶层。
社会经济发展促成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等收入阶层收入较高且稳定,对生活品质有本能的要求。装饰厅堂、美化生活富起来的人们乐此不疲。绘画一直以来就是装饰厅堂、美化生活的利器。油画作为纯手工艺术品,以其装饰性、审美耐久、便于保存、易于打理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当代中国油画高端市场蓬勃发展,无论从绘画风格样式,还是作品价格,多让局外人无法理解,无法满足这一阶层的普遍需求。面对这样的潜在消费市场,如何找准切入点,从以上的分析,答案渐渐明晰,依此反思高校油画教学:从假清高中回到生活中,从对高端油画市场的崇媚与跟随回到油画、画家生存、发展的本、源。
随着高校“并轨”、“扩招”、“艺考热”,报考高校美术学院的考生不断增加,录取人数不断扩大。然而,高校取消了“包分配”,艺术专业尤其是油画专业毕业生出现“过剩”,这一状况如果持续发展,油画专业必然由“热”转“冷”。这引起了了高校教育者的思考。
数据显示,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未就业人数:2001年约34万人,2002年约37万人,2003年约52万人,……2007年约145万人……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9.43万人,历年累加数字巨大。这是高校整体的就业形势,高校油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为严峻。首先社会与之直接的专业对口单位少;其次,油画专业毕业生较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又弱,造成油画专业渐渐由“冷”转“寒”。
那么,身处“寒门”的学子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学好专业又能解决生计?这就要求学生调整就业观念。“就业”,每人理解各不同,但最基本的外在形式无非是有事可做,并依此解决生计。如果认同这种认识,就业就不止于到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上班一途,自主创业也是油画专业大有可为的广阔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思想政治方面更是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包容性。经济支撑、思想解放加之日益频繁的国际间文化交流使当代油画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有传统的,更多具有批判甚至反叛传统的样式。各种风格样式都有在拍卖会拍出传奇的。面对蓬勃兴起、面貌多元的当代油画现状,引起身处高校的油画专业教师、学生的躁动:怎么教?如何学?学什么?是跟随还是“另立山头”?
从传统油画作坊的工作方式上看,油画行业和其他以手艺为生各行业没有区别。艺术家和“手艺人”工作的外在形式都是通过技艺完成作品,或得到认可,或卖出好价。艺术家潜心完成的作品一般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是以此为生,通过出售作品实现价值。新中国成立画家大多进入高校、画院等官方机构中,因为有稳定收入,曾一度漠视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启,使得艺术家不得不面对艺术品的商品化。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艺术品的完成、出售实现了其艺术品和商品的双重身份。因此,研究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对每位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或是高校艺术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油画专业教学具有科学性,它经过若干代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与传承,渐趋完善。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发展。面对社会,研究市场需求,在继承传统教学中加入对当下具体情况思考,对美术史上成功范例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不是背离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结合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加以研究17世纪荷兰小画派成功经验,在教学上有目的从某方面适当侧重。
第一,适当加长油画静物、风景写生与创作的课时,并专项研究传统与当代优秀作品中共通的美的法则。静物、风景作品以其画面的稳定性和审美的普遍性,雅俗共赏,是历代画家专注于此的永恒母题。多种绘画风格皆宜表现静物、风景,但作品中的构图、物件(景物)之间的关系、物品(景物)的质感、画面的整体氛围的把握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训练。
第二,在油画人物课程中适当对“像”有所侧重。肖像画在照相机发明以前是人们获取自己固定形象的惟一手段。在影像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自己的形象又太过轻易,绘画肖像以其手工特性就显得弥足珍贵。富裕阶层对肖像或家族群像作品有潜在需求。“像”可以用写实手法,也可以用突出特征的表现。在教学中侧重锻炼写实能力,在“像”上多下工夫。在油画风格多元化的当下,绘画风格花里胡哨,可现实中却是曲高和寡,现实主义风格,写实手法更需要时间和耐力加以训练,也易于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大学期间正是为将来成为艺术家打基础的时候,一味“玩票”得不偿失。
第三,创作中的“风俗”味探索。风俗画一直是欧洲油画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让人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具有强烈的地域、时代特征。纵观当代高校甚至名校油画专业学生的创作,相当多的作品一味求新、求奇、求怪,脱离生活,脱离观众成了墙上芦苇。高校油画专业的创作课如果专心发掘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既能克服创作中的浮躁、又增强了创作意图的指向性、受众欣赏的广泛性,俗称“接地气”。
时代、社会在发展,高校教学也有要与时具进。教学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注定其转变不能大刀阔斧、推陈出新。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责任重大,既要继承传统中有益的成分,又要冷静观察、分析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思考与反思实现文化的传承。本文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成功范例和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入手,对综合院校美术学院(系)油画教学进行思考,试图为高校油画专业的学生寻找一条生存、发展的小路。思考尚浅,希望有同识者,深入探讨。
J213
A
1008-7508(2012)01-0052-03
2011-11-29
关峻峰(1974~),吉林市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