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史中唐僧的崇高形象

2012-04-18 07:13周哲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玄奘

周哲光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论信史中唐僧的崇高形象

周哲光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他为中印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位民族英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却把这位民族英雄淡化了,带来的是无穷的嘲讽和鞭挞。本文试图以还原信史中唐僧的崇高形象为主题,分析唐僧的历史本真形象。他的精神指引着人们奋勇向前,尤其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对人们颇有启迪。

玄奘;英雄;崇高;信仰

玄奘取经在历史上确有此事,在他身上绽放着无穷的英雄力量和气质。他有坚定的信仰、无上的定力和舍身精神,他意欲西行求经取法,在有诏不许的情况下毅然西去,绝不回头。“在大师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威力,有信仰而生定力,有定力方能献身。”①在玄奘大师身上我们看见了人类灵魂的光辉,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玄奘聪明好学,有远大的志向

玄奘机智聪慧,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养,形成了他不凡的品质和思想。年幼的玄奘在听其父讲《孝经》时,听到“曾子避席”的故事,就做出了惊人的动作。他也避席,回答父亲说:“师有问,曾子避席起答,今我受父亲教诲,又岂能安坐?”②这足以体现小玄奘的聪慧过人和接受知识义理之快,这为他以后成就大事谱出了优美的前奏。玄奘年少时,“备通经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少知色养,温情淳谨。”③他拜读经典,志向高远,不交朋党,性格温和淳谨,不失为一个有志青年。

他13岁便出家为僧。当时唐朝对僧侣的管理很严格,有一套选拔筛选制度,规定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佛学修养的人,才能出家为僧。当时小玄奘年幼,学养浅薄,但由于父母双双故去,家境贫寒,而且有一心向佛的诚心和理想,故选择这条道路。考核玄奘的是一位名叫郑善果的僧人,玄奘谦虚求教,说:“习近业微,不蒙比预。”④当郑善果问他为何入我沙门时,玄奘惊人的回答使在场的人无不感叹,他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么小的年龄竟然有如此胸怀,不失为同龄人中的楷模,使那些得道长老都大加赞赏。郑善果评价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⑤正如郑善果所言,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奇迹。

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好学,上长安下四川,辗转求学,不久便名声大作,“吴越荆楚,无不知闻”,成为全国闻名的高僧。玄奘执意追求真理,学然后知不足,他自觉佛教道理的高深,也越发觉得国内各种佛经译本的缺陷,发愿决意西行求法。这样一位有志青年,身上散发着智慧和力量,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照耀着不朽的光辉。

二、玄奘受尽磨难,舍身求法

玄奘下定决心西行求法。当时凡出国者,都必须经过朝廷批准,贞观元年关中闹灾荒,唐朝政府允许百姓外出逃荒,玄奘利用这个逃荒机会,私自离开长安西行,在有诏不准的情况下,只得冒险偷渡国境。偷渡在唐朝是要犯死罪的,也会株连到帮助偷渡的人。玄奘不顾惜生命,力定求法。

在凉州、瓜州等地,唐政府发出追捕令,“有僧人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⑥在这种危机时刻,玄奘法师以自己虔诚的求佛愿望打动了当地官员,“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其文书,师须早去。”玄奘就这样度过了第一险关,而下来还有葫芦河⑦、玉门关、边关五峰⑧、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在险恶的边关五峰,玄奘过第一烽取水时就被守边将士拿箭射中,被捕。在守边将士王祥的威逼下,玄奘法师异常镇定地说,“必欲拘留,任既刑罚,玄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⑨王祥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见于玄奘求佛的决心如此之巨大,非但没有加罚,反而帮助玄奘度过了边关四烽。为了避开第五烽,他从第四烽直接进入莫贺延碛戈壁大沙漠,在沙漠中玄奘迷路了并产生了幻觉,“夜则妖离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石雨”。此时心急口燥的玄奘在饮水时,却失手把水囊掉到了沙漠上。玄奘决意西行,几天几夜滴水未进的玄奘寸步难行,他躺倒在沙漠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可一场甘雨的降临才救了玄奘。

玄奘继续西行,路过龟兹之后,不得不翻越葱岭北麓的凌山。此山海拔数千米,常年积雪冰冻,难以通行,被称为“人鸟俱绝之地”。玄奘七天就成功翻越凌山。文献记载,“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后方始出山。”⑩玄奘奇迹般的通过了这死亡之地,创造了西行路上的又一次奇迹。西行路上自然条件恶劣,人为因素阻挡,玄奘法师九死一生,不辞辛劳,受尽磨难,舍身求法,对真理的的执着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渴望,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奇迹。

三、不求名利、不图富贵

玄奘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出家为僧,从不贪图富贵;他一心钻研佛学,修养身心,却不图名利,有一代大德高僧的气质和品质。玄奘法师一路西行从不向君王平民讨要布施,途中用资均是各国国王和权贵们的相赠,无不具有一代圣僧之风范。

玄奘九死一生走出八百里大沙漠来到高昌国,但高昌国王一心想把玄奘留下,作为高昌国的精神导师。高昌王用尽了各种办法强留玄奘,他先是好言婉拒,继而明确表态:“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⑪此时,高昌王大怒,威胁玄奘,要把他送回唐朝。无奈之下,玄奘法师端坐三日,水浆不进口,气息奄奄,再次表态:“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兹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⑫人之将死其言也哀。充分反映了玄奘法师不为钱财名利所动,一心求法,救苦救难的大爱之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高贵的品质尤为可贵,玄奘法师的身影还在我们身边,玄奘精神应该再度弘扬。

四、玄奘颇具爱国精神

玄奘西去取经,这在当时是违反禁令的,是朝廷捉捕的偷渡者。按说偷渡者要被关入大牢,更何况偷渡成功则要罪加一等。他并不知道自己回国后是否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心理上看,他显然根本没有考虑这一点,而是在机会合适的时候马上启程回国。玄奘在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学到了更加广泛的佛学知识。可是沉浸在求学乐趣中的玄奘并没有忘记祖国,他强烈的思念祖国不亚于他偷渡出关西行求法时的劲头。印度是佛教的圣地,是佛教徒向往的极乐净土。玄奘西行到印度,刻苦钻研,拜师求教。玄奘的佛学修为在印度首屈一指。在曲女城辩经大会上,玄奘以一敌百,大获全胜,可以说他成为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权威。戒日王也一再挽留玄奘,但他宛然谢绝,决意东归。他向各位印度国王发出“苦言”。这样才推脱了国王的挽留,踏上归途。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取经目的和心愿,把大唐黎民脱离苦海放在了第一位,而将个人的荣誉地位放在后面。这种大爱催促着玄奘归国,这种无私的爱国精神,启示着我们千年之后的人们,候鸟北飞,落叶归根。

五、玄奘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

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但这些梵文写成的经书,对中国的佛教来说,无异于天书。玄奘求取真经的目的在于弘扬佛法,如果说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那么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留学印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而对这样浩大的翻译工程,仅靠玄奘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玄奘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当时交通通讯都欠发达的唐朝,把全国各地佛教界的高僧集合分配完毕,并开始翻译。这种组织速度和质量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即使在信息交通发达的今天,要组织这么浩大的工程,这种速度也是让人无法企及的。

玄奘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将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译场”加以改造、完善,对译员分工更加细化、明确化。译场里的各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分工,并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彼此间又是一个相互配合团结一心的结构整体,集体合作翻译。这是一种创新形式的组织,翻译效率、翻译的质量比起其他朝代都高出一筹。“在佛教史上,唐朝的佛经翻译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现代著名的佛教史大师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里,对玄奘组织翻译的唐代佛经,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总结了四点:“人才之优美,原本之完备,译场组织之严密,翻译律例之进步。”可谓公允之谈。

总之,唐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但他的英雄形象往往被人们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古典小说《西游记》把唐僧的英雄形象没有具体体现出来,电视剧《西游记》更加贬低了唐僧形象,将他的缺陷夸大式的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玄奘精神就这样被埋没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我们要重温真实历史中的这位伟大而神奇的求法高僧,去发掘他的崇高精神。在当前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候,弘扬玄奘大师的伟大精神尤显重要。“生于今世的各界人士,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大师身上得到体悟,具有正确的、坚定的信仰,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⑬

注 释:

①⑬许嘉璐在长安佛教研讨会上的讲话。

⑦葫芦河,也称布隆吉河,疏勒河的支流,湍急无比。

⑧边关五峰,指边关的五个烽火台,每个烽火台都有将士把守,两烽之间相距百里,绝无水草。

I01

A

1008-7508(2012)01-0086-03

2011-11-29

周哲光 (1987~),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玄奘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放我一马
回鹘文《玄奘传》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经图像考察——兼论宋金夏元时期玄奘取经图像的流变
玄奘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