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red”与“红”隐喻对比与翻译

2012-04-18 07:13荣风静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汉隐喻颜色

荣风静 肖 征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英汉颜色词“red”与“红”隐喻对比与翻译

荣风静 肖 征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颜色隐喻认知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英汉两种语言颜色隐喻和翻译既呈现出共性,又因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文章通过对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对比分析,从人类对颜色的认知、英汉语颜色隐喻认知同文化的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差异等不同角度强调英汉颜色词的民族特性,旨在加深人类对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和正确翻译英汉颜色词。

英汉颜色词;隐喻认知;文化差异;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脱离不开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不仅代表自然现象,也代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互辉映。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的各异性使得各民族对颜色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人们个性的表达,情感的宣泄,都可以通过颜色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在英汉语言中颜色词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一、英汉颜色词“red”与“红”隐喻认知对比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在情绪宣泄及感觉表达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与自然事物接触,使视觉器官产生对物体最直接的反应,形成最初的颜色感知经验,进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人们对于生活最基本的颜色情感概念,即颜色所代表的隐喻意义。”①然而在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是维系整个社会交流与沟通的纽带,当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在语言层面上时,往往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

1、“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共性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英语国家,红色都有蒸蒸日上、吐故纳新之意,人们用红色表达着对新生命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激情。如在汉语中有“红喜事”之说,英语中类似也有“red-letter days”的表达,在西方国家一般指有特殊含义需要纪念的日子,比如圣诞节,人们为了表示这些日子的重要性,通常会用红色的标记在日历上标明,所以“red-letter”的隐喻意义就是“值得纪念的、可庆祝的”。再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意指向某人展示红地毯以示欢迎和尊重。在上述例子中,“红 (red)”的语义由原本表示颜色的层面转入描绘心境的情感层面。在战争年代,红色 (red)取自血与火的颜色--红色,是血火交融的象征,在两种语言中都有表示“革命”的意思。汉语中有“红军”(the Red A rm y),“又红又专”(both red and expert)等,英语中有“a red battle” (血战),“red revenge p lan” (血腥复仇计划)等。此时,“红 (red)”的语义又从单单的颜色描述转入隐含军事意义的政治描述。此外,红色 (red)也可用于人心理情感层面的描述,用来表示认得情绪变化。如我们所知的“脸红”意指“不好意思、难堪”;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则有“His face turned red.”。

2、“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差异

正如引言中所述,“对颜色的认知理解的差异不但来自英汉两种语言系统本身,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②中国传统对“红”特别偏爱,认为“红”象征了希望和光芒,于是汉语中便流传了用“红 ”来表示“吉祥、喜乐”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引申开来,“红”便被赋予了“扶摇直上,宠极一时”的隐喻意义。英语中则用“purp le”一词表示“顺势得宠,一步登天”。如:be raised to the purp le(皇帝登上皇位)。而英语中“red”含贬义词居多,喻义为“危险、狂暴或灾难等,如“have red hands (沾满血的手)”等。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小说《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女主人公因为通奸罪而被迫佩戴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符号。可见,“red”一词在西方并不是人见人爱,其所担负的消极意义更多一些,是一种忌讳词。

二、英汉语言中“红”的文化差异

1、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

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传统作为文化的源头,其作用不容忽视。各民族人们对事物的表达及描述因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呈现不同,表现在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上就产生出不同的概念。如“black tea”指红茶,可是红糖的表述却是“brow n sugar”,而非“black sugar”,类似的例子还有“green eyed”指嫉妒的,而不是绿眼睛的。

2、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能游离于语境、文化和社会而孤立存在。“由于人们创造文化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致使各民族文化有了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塑造独特的民族个性,并使语言带有丰富的民族色彩。”③受政治的影响,世界各国有不少政党、派别、军队、组织都是以颜色词命名的。如:“Red Crescent”指土耳其等国的相当于红十字会的红新月会;“Red Cross”指红十字会等。

3、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以红为尊的传统源于古代对日神的敬崇。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古人对那层层而至的炫目光圈及热浪的敬畏之意便油然而生,由此,红色成了古人顶礼便膜拜的象征。汉语里“朱”子意为“红”,“朱红” (Verm illion)代表地位显赫,高官贵爵的府邸称为“朱门”,官服称为“朱衣”,显贵们乘的轿撵称为“朱轩”。西方文化源于希腊古罗马文化及《圣经》,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西方文化中的“red”多指血的颜色,生命之延续就源于血液之奔腾不息。一旦血液流淌出来了,生命也会随之枯竭。因此“red”一词在西方有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流血的,暴力的”之意。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避免英语读者将“red”联想成“暴力”,故所以著作原来的题名《石头记》代替《红楼梦》,英译为“The sto ry of the stone”。如此一来既避免中西方文化的正面碰触,又还原了语言的真实性。

4、感情色彩的差异

情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炙热情感来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中国,红色使人们对祝福最直接的体现,如把促成新人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叫“红娘”;春节要贴门联,贴福字;新婚之日要贴贴大红“喜”字;把富裕的日子称为“红火”。红色又象征着革命进取,如“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而在西方,“red hands”意为“沾满鲜血的手”,“a red revolution”意为“赤色革命”等。

三、英汉语言中“红”的翻译

1、直译

“人类世界虽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大致经历了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在思维和情感的共同性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溶相通性。”④尽管汉英语言在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存在着差异,但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颜色词都存在一些基本对应的情况,只要掌握好各自的真实意义,便可采取直译的方式。如:

(1)red ribbon:红丝带

(2)red-green blindness:红绿色盲

(3)red earth:红土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次的探寻和挖掘,将原文的表面字义剥离开来,在结构上重新进行梳理,并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出内在的含义。”⑤换言之,意译即指通过文字推敲、篇章构建以升华其意。翻译时要将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尊重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如: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He w ho keeps company w ith the wolf w ill learn to how l.

(2)红光满面:in ruddy health

3、换词译法

如以上所述,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语义地位,根据目地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应该在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恰当地改变原文的颜色词,使之更利于作者的思想表达。如:

(1)It w as a red-letter day in his life.这是他人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2)Houses w ere destroyed in the red ruin.房子在这场火灾中被摧毁。

4、增词译法

增词法是指当直译造成译文在句法功能或交际功能上发生冲突的时候,译者经常使用的一种增加词语的策略,目的是为了使译文在语法或语义上看起来自然、顺畅。多数情况下,源语中的颜色词表达的是一种隐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颜色词。这时为了准确传达作者思想,以免发生歧义,翻译时只能通过增词使得原文在语义上保持连贯,从而使译文最大程度贴近原文。如:

(1)He didn’t try in vain.他没有白干。

(2)Her eyes became moist.她眼圈红了。

翻译并不仅仅存在于语言文字层面,更要升华到文化习俗方面。译者只有深刻理解颜色词所包含的文化蕴义,并加以自如运用,才能深入汲取文章精髓,才能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文化内涵烘托下的文化译本。因此,研究和对比“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其翻译,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翻译和教学都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四、结语

人类用丰富多彩的颜色词点缀着身边的生活,并在生活细节方面依托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来描绘并认知身边事物,诠释人类对生活的情感。这些表达与人们的生活错综交错,已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固定表达方式,日积月累地存在于语言中。当中西两种文化接触碰撞时,颜色词的翻译就越发显出其重要性。运用和翻译颜色词时,一定要先了解其文化背景,通过文化的烘托彰显出颜色词独特的含义,将原文缤纷多彩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注 释:

①③李燕.汉语基本颜色词之认知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64,67.

②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9-172.

④解海江,章黎平.汉英语颜色词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45.

⑤陈莹.英汉颜色词比较与互译探析 [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3):82-84.

[1]Mona,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2]唐良玉.隐喻认知视角下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异同 [J].琼州学院学报,2008,(3).

[3]田春燕,吕淑文.文化差异与英汉语言中“红色”的翻译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11).

[4]王小简.汉英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及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4).

H315.9

A

1008-7508(2012)01-0088-03

2011-12-12

荣风静 (1981~),女,山东威海人,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肖征 (1978~),女,山东聊城人,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颜色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特殊颜色的水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