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2-04-18 07:1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语文院校

杨 华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杨 华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旨在传授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公共必修课,本应得到高度的重视。但现实教学却并非如此,课程定位不高,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本文针对这一现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为其走向成熟贡献一点薄力。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概述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旨在传授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议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高校语文教学历经几个摸索阶段后仍处于探索时期。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地位不高,且日益被“边缘化”。如何把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打造成一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文化知识讲授为主线的,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和实用能力的重要的公共必修课,是值得我们大学语文工作者认真思考的。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高,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教育重任。但在理工科院校,受“重理轻文”的思想,和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培养才是硬道理的片面认识的影响,大学语文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地位,甚至还处于极为尴尬的窘境。例如有的院校把大学语文列为公共选修课,只开设一学期仅有三十多个学时。大学语文成为实实在在可有可无的“鸡肋”。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往往仍沿用老套的教学方式,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整个教学环节都没有做到为理工科学生“量体裁衣”,按需施教。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讲台上,教师声情并茂、海阔天空;讲台下,学生漫不经心、心不在焉。课堂教学丧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许多教材未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现行的许多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材方面看,作品侧重于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生汉语言应用技能培养的“工具性”。比如,有的教材古典文学的比重远远大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关于汉文字和应用文写作的科普文章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编排上的严重失衡。固然这些优秀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但大学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文学作品选,它应该集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为一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现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他们普遍存在人文知识较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的一系列问题。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头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极大。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成为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最好出路。应对各种基础课程的等级考试成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重头戏。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具备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外,还要具备一些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证书,这必定要求他们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无暇顾及大学语文的学习,也就忽视了汉语言的应用技能(听、说、读、写)的训练,所以文章错字满篇,表达语无伦次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大学语文的性质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语文课程的性质被再一次强化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它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更与高校教育紧密相关。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以工程科学著称的。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就恢复了被放弃长达35年之久的几门西方文化课程,并率先提出了人文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的口号[1]。可见对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大学教育的长远目标。所以就理工科院校而言,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为其他课程服务为宗旨,以文化知识讲授为主线,以汉语言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际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从文学鉴赏、语言表达、写作训练等多方面给予提高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大学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首先,大学语文的选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突破时空的局限,真实的历史得以再现,从中可以感受和领悟历史,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并通过与作品中生动的文学形象对话交流,接受美的陶冶和美的启迪,促进人格的完美,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精华。那一篇篇美文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从我国古代文学的起点《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从鲁迅的《伤逝》到高尔基的《鹰之歌》,这些作品无不闪耀着语言的光辉,是语言学习的范本。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就可以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四、关于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对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现状及性质的分析,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新确立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既然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就要相应地提高它的教学地位。这就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层和理工科教师转变思想、改变观念,给予大学语文充分的认可。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确定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的地位,给予充足的课时,保证课程时间。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励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投入到全方位的语文科研工作中,搞好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定期组织论文评比、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动,以促进大学语文科研工作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2,3]。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总目标,和本学科教学规律及特点,还有理工科学生的总体水平及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我校总是在学期末召开专题教研活动,商讨设计下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一方面结合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面结合实际教学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使下学期的教学,“有的放矢”,更进一步。实践证明,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随意性和盲目性,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按需施教,解决理工科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也就拉近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拉近了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语文教师成为广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

2、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第一,合理的教材编排。

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直接作用的就是教材。优秀的教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依据大学语文总的教育目标,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排教材,并做到与时俱进。以理工科院校为例,教材可以分为汉语言文字教学、经典名篇鉴赏、网络文学阅读、应用文写作常识等几个板块。

“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它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具有极强的凝聚和教化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家与脊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与灵魂i[4]。”语言文字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我们自幼学语就使用它,中小学阶段较为系统的学习它,所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往往被大学语文所忽视,成为教材选材的盲点。其实就文字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姑且不提,就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应用知识也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现今的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网络的“虚拟世界”,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凸现出来。大量的“符号”语言、“火星”文字充斥在网络里,对于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之,电脑书写的方式慢慢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所以“提笔忘字”“错字满篇”,人们出现了一些汉文字书写的障碍。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是极易受到这方面不良影响的,因此,结合“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是大学语文不可推卸的责任。严廷德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语文》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5]。经典作品是历来大学语文选材的重点,它的教育教学作用已被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所认可,这里不再赘述。在此想谈谈网络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现今,网络文学凭借它开放性、在线性、自主性等优势,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虽然网络作品良莠不齐,但其中仍不乏一些优秀之作。这些作品紧跟时代,关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变化,切合阅读期待和阅读心理,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一些80、90后的作品,更是符合在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扰。这些优秀的网络作品,将会与经典传统文学优势互补,使大学语文更具现实意义,也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汉语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词不达意、讲述罗嗦、应用文体写作不规范等现象在他们的文章中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毕业论文、就业自荐书等方面的质量,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鉴于这种现状,理工类大学语文在选材上就要适度加大应用文体写作常识的内容,。比如,就业自荐书、学术论文、合同、总结等等。对这些常用应用文体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使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技能和实用文的写作能力。

第二,加强情感教育。

许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在现今的素质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情感教育。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人虽然知识广博、才华横溢,但在情感上却变得冷漠、麻木,甚至缺乏基本的爱心和同情心。在学校里,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甚至为了一己之利,大打出手,导致命案的发生,也不在少数。“这一状况,随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种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这更要求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加强情感教育ii[4]。”

加强情感教育,特别是加强爱心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方面。爱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就是美,而语文本身就是美的呈现。所以,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语文“美”的特质,通过生动的形象感染人,真实的情感激发人,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具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这是大学语文应该担当的教育重任。

第三,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引导他们依据自身的真实感受,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这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面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得更有兴趣。全面、公允地评判学习效果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所以现在许多院校都采取综合测评方式。我学院就是采用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笔记等多方面进行考查,最终结合试卷给出一个综合的测评分数。事实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门提升人、塑造人的重要学科,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应该给它足够的认识和扶持力度,使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使我们的母语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排头兵。

注 释:

①②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6,402.页

[1]孙华彤、谢雅琴、孙沛然·大学语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超.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审视与改革措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1

[3]赵玉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严廷德、李益荪、田懋勤.新世纪大学语文[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G642

A

1008-7508(2012)01-0120-04

2011-11-03

杨华(1975~),女,河北石家庄人,武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理工科大学语文院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