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个重点环节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012-04-24 07:13陈守聪杜丽理王珍喜
卷宗 2012年2期
关键词:纲要实效性教学

陈守聪 杜丽理 王珍喜

摘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点,必须要从增强认同,理清知识脉络,把握住学生需求,积极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让他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从《纲要》的性质看,这门课程既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既不能按照历史专业课程讲授,也不能按照一般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授。如何针对《纲要》性质和特点,努力加强课程建设、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和教师重要现实的任务。从多年实践经验看,笔者认为要抓住四个重要环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增强认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纲要》课就其内容上讲,主要是通过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深刻理解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的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由此生成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历史对于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让大学生从帝国主义侵华史中获得国耻教育、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懂得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道理,唤起忧患意识,弘扬爱国传统。一部中国近代史即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史。自英国在近代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大大小小的侵华战争。伴随战争而来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民血腥的杀戮、肆无忌惮的财富掠夺,更多地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操纵,中国主权的丧失。昔日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西方国家如此深重的欺凌与压迫,对于当时与今天的炎黄子孙都是一种国耻。因此,在《纲要》课中讲述中国近代史,深刻揭露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既是给广大大学生进行一堂国耻教育课,也是一堂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课。它有助于广大大学生认清西方国家的侵略本性,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觉抵制当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其次,它可以让大学生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国家出路、振兴中华的历史中获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大力弘扬近现代国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自觉肩负起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历史使命。

再次,它可以让广大大学生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祖国的过去,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理清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纲要》课涵盖的教学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跨度达三个世纪,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但是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只有36课时,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要把教材体系完全的讲授完,必须避免重点、难点讲不深、讲不透,学生关心的一些内容没有拓展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纲要》课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历史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教材体系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上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的把握;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认识还不全面到位;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总结和理解。特别是对于“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更缺乏理论深度的论证和认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把学生带上一个更高的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内容上,对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事件、历史情节尽量少讲,而侧重于讲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侧重于挖掘历史事件中的复杂联系、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采取专题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能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跳出来看历史,理清线索,弄清楚“为什么”,对全局进行把握,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把握需求,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以80、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更强的自我展示欲及对未知的渴望。同时在高校中开设的几门政治理论课程,《纲要》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门课程,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因势利导,拓展师生交流空间,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方面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对相关的基本史實、重大事件和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中不断地简单重复,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更着力注意弥补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认知、理解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虽然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基本认识,但是由于认知、理解方面的不足,学生对于近现代史仍然存在着一些迷惑,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将单一的讲授法转化为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的播放相关历史题材影片、文献片、纪录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后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实现启发思考、理论升华,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大提高。

其次,教学中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中学历史教育因为应试教育的要求,往往给予学生的是一个标准答案,而大学阶段,教育中应该探索同一个历史事实从不同立场出发可能存在的多个答案,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加强教学实践,积极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当前,《纲要》课教学多数学校完全局限于课堂,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教学实践,努力利用和开发当地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资源,密切联系各地革命史和建设史对学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学习理论。

教师可以就近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现场对学生进新教育。这种现场教育很有感染力,当学生们站在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住过的简陋的延安土窑洞里,一定会被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所感动;当学生聆听革命先烈舍己为人的事迹时,一定会流下感动的热泪。在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爱国教育基地时,我们的灵魂一定会受到震撼和洗礼。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自己的家乡、亲人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切身感受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对“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同,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升华,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作者简介:

陈守聪(1974-),男,汉族,云南镇雄人,中共党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杜丽理(1980-),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讲师,主要从事云南地方史和思政教育研究。

王珍喜(1975-),男,汉族,云南临沧人,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纲要实效性教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