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配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70例*

2012-04-25 10:51黄丽萍孙玲莉张晓霞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2年10期
关键词:风寒面瘫熏蒸

黄丽萍 孙玲莉 张晓霞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 (西安710003)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盲法分组对照的方法,将144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分为中药熏蒸加常规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重点观察中药熏蒸加常规针刺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形成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资料 144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均来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依托于结构化电子病例适时采集积累而成。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脱落4例,每组各2例。符合方案病例数140例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中男性30例 ,女性40例 ,平均47.07±14.31岁。对照组中男性43例 ,女性27例 ,平均43.93±13.37岁。根据两组基础数据比较在性别、病程、病情、体征等方面均衡性良好,两组间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内科学》4版教材。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中医辨证分型:(参照《针灸学》、《针灸治疗学》、《中医诊断学》5版教材)。风寒型:面部有受凉史,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有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纳入标准 ①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型的患者;②年龄18~65岁;③受试者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以及妊娠期妇女;②中枢性面瘫;③正在进行其它疗法治疗者;④合并有心衰;严重高血压,血压在24/15kPa以上药物不易控制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不按时复诊或失访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中药熏蒸加常规针刺治疗。操作:将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各2g,细辛、皂荚、乌梢蛇各1g共研为细粉,过60目筛,把药粉包裹后置于K-33中草药熏蒸机中药网中,加水至最高水位线以下,加热3min,待有蒸汽喷出后将喷雾口对准患者面部熏蒸2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d,休息1d,连续治疗28d(不到28d病愈者提前停止治疗)。常规针刺[1]:取穴:翳风、地仓、颊车、迎香、承浆、阳白、攒竹、四白、巨髎、合谷、太冲。面部穴位取患侧,轻浅刺激平补平泻,远端穴位取双侧,行泻法。留针30min,每15min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治疗6d,休息1d,连续治疗28d(不到28d病愈者提前停止治疗)。②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操作:针刺操作具体取穴、针刺方法及治疗时间与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 (参照《针灸学》、《针灸治疗学》《中医诊断学》)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95%。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说话或笑时微有歪斜;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75%。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表情肌活动较前进步;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30%。无效: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值<3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组由NDST统计软件产生。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例数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

治疗结果 共有140例患者完成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s)

注:经t检验,治疗14d,t=3.115645,P=0.002233;治疗28d,t=8.485046,P=3E-14,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组别 n 治疗14d 治疗28d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讨 论 面瘫属中医“口眼歪斜”范畴,中医学认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多由卫外不固、劳累过度、脉络空虚、正气不足,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面部经络致气血运行失常所导致,故治当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熏蒸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熏法是利用药物的气味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病目的,也有“闻吸疗法”之称,蒸法是利用一定温度的药物蒸气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病的目的[2]。熏蒸疗法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活血通脉等功效。《理瀹骈文》云“熏蒸渫洗之能汗,凡病之宜发表者,皆可以此法”。

中药熏蒸治疗面瘫为我科老中医刘森亭主任医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面瘫的新方法。本治疗中药熏蒸方由防风、细辛、白芷、羌活、川芎、皂荚和乌梢蛇组成。防风、细辛、白芷、羌活均属发散风寒药,性辛温,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皂荚辛咸温,祛痰,通窍开闭,祛风;乌梢蛇甘平,祛风,通络,止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之功。药物加水煮至沸腾产生的气体熏蒸局部疾患处穴位,利用皮肤的生理特性,将药力和热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皮肤和患处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增加了单纯针刺的疗效。

[1]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 陆继娣,沈 鹰.熏蒸疗法的历史沿革[J].中医杂志,2006,47(7):556.

[3] 张晓霞,黄丽萍.中药薰蒸加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65例[J].陕西中医,2011,32(09):1226.

猜你喜欢
风寒面瘫熏蒸
冬读古诗御风寒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药熏蒸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