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联合CTA对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检测价值

2012-05-08 23:48谭亚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B超颈动脉硬化

谭亚敏,舒 虹

(1.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特检科,浙江宁波 315016;2.南昌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江西南昌 330006)

B超联合CTA对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检测价值

谭亚敏1,舒 虹2

(1.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特检科,浙江宁波 315016;2.南昌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江西南昌 330006)

目的比较B超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测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行B超联合CTA检测,对照组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测。分别对2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联合CTA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检测中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和安全性。

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狭窄常引发目眩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等,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1]。早期颈动脉狭窄常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其费用较高,危险性较大,因而不太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B超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动脉狭窄的检测和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6~82岁,平均(58.4±11.0)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均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确诊,且排除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心房颤动、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恶性肿瘤、原发性感染类疾病、碘过敏、外伤等患者。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周内进行检测,研究组患者行B超联合CTA检测,对照组为DSA检测。B超检测采用阿洛卡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患者颈动脉系内膜-中膜厚度、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情况进行扫查分析。CTA采用西门子公司的64排螺旋CT机,扫描条件,螺距0.984,层厚0.625mm,120kV电压,600mA电流。患者取仰卧位,于主动脉弓开始扫描直至颅顶。于肘前静脉穿刺注射300mgI/mL碘海醇,注射量按患者体质量1.5mL/kg计算,注射速度4mL/s。采用多平面成像技术和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图像重建,建立颈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并将骨骼和其他血管减影处理,使颈动脉更加清晰显示。DSA采用东芝公司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测仪,于股动脉穿刺,选择性颈动脉造影,针对颈动脉各段分别取正、侧、斜3个位置摄片。

1.3 评价标准: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提出的相关标准,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20%时,即认为存在颈动脉狭窄,对狭窄达到100%的患者认为是完全闭塞[2]。分别对2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B超联合CTA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检测中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和安全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

3 讨 论

动脉壁失去弹性、血管内脂类增加、管壁增厚、形成血栓,进而造成血流不畅、血运不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3],也是血管类病变中较常见的一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由于斑块沉积和血栓的进展,逐渐造成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最终造成脑内缺血缺氧,引发脑梗死。脑硬死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由于脑梗死的进展具有长期和隐匿性,不少患者发现时已经出现严重的不良症状,需抢救治疗。据统计,临床约有70%患者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4],这就给临床施治带来了困难,治疗效果和预后不佳。因此,临床早期诊断和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提早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DSA是目前公认的在血管狭窄判断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的“金标准”,但DSA的费用相对较高,且检查为创性,不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另一方面,DSA诊断的安全性目前尚存质疑,故而选择更加安全、无创、快捷的诊断手段十分必要[5]。随着螺旋CT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发展,利用造影技术和CT扫描重建进行临床诊断的案例越来越多。CTA技术是通过造影和三维数据的收集,建立起具有立体感、形象性的颈动脉血管图像,从多方向、多角度观察和了解病变情况,实现诊断[6]。相对于其他动脉检测,颈部动脉由于在横断面扫描时易受颅外段影响,影像判断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误,但CTA则有效克服了这种缺陷,更加直观地对病变部位的扫描实况进行重建,从而帮助临床检测和制定治疗方案。CTA对于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检测更具有准确性。B超技术是目前临床检测极为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技术,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简单易操作等特点,适用于颈部动脉病变的初期检测[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超联合CTA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检测中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和安全性。

笔者总结,B超联合CTA检测较DSA检测的优势主要在于:第一,无创性、安全性和低费用,由于B超和CTA均于体外完成,患者无痛苦,且无需住院,可直接在门诊检查,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担忧和不便,同时使医疗费用降到最低,因而也更易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同[8];第二,对钙化斑块的检出效果更好,DSA对钙化斑块的显影不清晰,甚至可能出现伪影,而B超联合CTA检测则可大大减少这种事件的发生;第三,减少并发症,CTA主要采用外周静脉注射方法,可减少临床发生局部血肿、血栓、动脉出血等并发症,降低危险性。

[1] 陈冬薇,陈端,侯维宁.B超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1,2(2):788-790.

[2] CHEUNG HMC,MODDY AR,SINGH N,et al.Late stage complicated atheroma in low-grade stenotic carotid disease:MR imaging depiction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Radiology,2011,260(3):841-847.

[3] EASTON JD,SAVER JL,ALBERS GW,et al.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2009,40(6):2276-2293.

[4] 栾智勇,史跃,徐卫东.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21-23.

[5] 牛宏图,孙晓丽,徐健华.头颈部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DUS和DSA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40-1742.

[6] 朱连海,黄怀宇,汪芳,等.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血流中微栓子信号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6):413-414.

[7] 王鹤年,朱浩,鲍王林.CTA与DSA应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73-75.

[8] CALVET D,TOUZ E,OPPENHEIM C,et al.DWI lesions and TIA etiolog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stroke after TIA[J].Stroke,2009,40(1):187-192.

(本文编辑:刘斯静)

2011-12-29;

2012-02-22

谭亚敏(1978-),女,江西高安人,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医学超声影像诊断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06.043

R543.5

B

1007-3205(2012)06-0721-02

猜你喜欢
B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写字的尴尬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