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汗散穴位敷贴对术后禁食患者多汗症的观察与护理

2012-06-03 08:22陈文霞薛红良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自汗禁食穴位

陈文霞 薛红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161)

手术后多汗症在临床上发生率高,多汗在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舒适感和睡眠型态紊乱的同时,还极易引发各种皮肤并发症[1]。若汗出过多,伤及气血、阴津与阳气,既不利于伤口愈合,又不利于身体康复[2],同时往往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由于术后患者常常需要禁食,也给常规的口服型止汗剂治疗带来困难,所以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口服途径的止汗方法是临床护理的迫切需要,2006年5月~2010年10月,我们运用敛汗散穴位敷贴对62例术后禁食患者的多汗症进行护理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的手术后禁食的多汗症患者共123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2例,其中,男31例,女31例,年龄(45.3±8.5)岁;病情轻度13例、中度36例、重度13例;对照组61例,其中,男31例,女30例,年龄(44.8±7.9)岁;病情轻度13例、中度36例、重度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1)皮肤出汗异样过多,轻微者表现为皮肤湿润、黏腻;严重者可不停的滴流;(2)按部位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两型。前者多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和外阴等处,其中,以掌跖部多汗为最常见,可致表皮浸渍,久之因汗液分解而产生特殊的臭味。

1.3 病情分级标准[4]轻度(+):汗出比平常增多,但汗出不湿衣;中度(++):头颈部汗出较少,背部汗出湿衣;重度(+++):全身汗出湿衣。

1.4 纳入病例标准 凡手术后禁食的患者符合以上多汗症诊断标准者。

1.5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非适应证或剔除标准)(1)凡属器质性疾病,如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等疾病发作期所致的自汗、盗汗;(2)无论自汗、盗汗,体温高于38.5℃并使用退热药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6 疗效判断标准[5]痊愈:多汗症的症状消失;显效:多汗症的症状明显改善,即改善在二级以上者;有效:多汗症的症状改善在一级以上者;无效:症状的改善未达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过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护理

2.1 实验组

2.1.1 基础护理 维持病室温度在22~24℃,湿度在50%~60%,患者汗出及时更衣,每日温水擦身一次。

2.1.2 “敛汗散”穴位敷贴 (1)选穴:一般手术患者均选用神阙穴(脐中穴),中上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涉及脐中穴者)选用乳中穴;(2药物:“敛汗散”是在搜集、整理数十个民间单验方基础上制定的中药外治配方,主要药物为煅龙骨、煅牡蛎、五倍子等,经粉碎后过100目细筛密封。用时先以温开水清洗脐部(或乳头),再将“敛汗散”以适量蜂蜜调匀,按中医护理敷药的方法敷贴所选穴位,外覆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料封固,24h换药一次,3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d进入第2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2.2 对照组 维持病室温度在22~24℃ 湿度在50%~60%,患者汗出及时更衣,每日温水擦身一次。

2.3 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观察 (1)一般体检项目;(2)血、尿、便常规化验;(3)心、肝、肾功能检查。

2.3.2 疗效性观察 主要观察相应症状与体征。

3 结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例(%)

4 讨论

4.1 外科手术后,大部分患者因手术创伤或术中出血,术后进食不足或疏于调理等原因导致正气亏虚,常会出现多汗症,手术的创伤,常致人体气血耗伤,失血、失液又使人体阴精亏损,所以,手术后之早期,人体常常处于气虚或气阴两虚的体质状态,气虚则卫外不固,阴虚则不能藏精,故往往导致自汗或盗汗的发生。另外,由于手术后的应激、疼痛、身体的其他不适常常导致人体睡眠节律的改变,从而使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这也是导致术后多汗症的主要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牡蛎滋阴固涩而有收敛之功,龙骨潜阳收敛固涩,二药合用更加强滋阴潜阳和收涩固涩的作用。五倍子性味酸、涩,具有收敛止汗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五倍子含有大量鞣质,与汗腺、消化腺接触,可使腺体表面细胞蛋白质变性或凝固,使腺体分泌减少,从而抑制汗腺分泌[6]。

4.2 穴位敷贴是临床较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之一,在敷贴过程中应注意:(1)敷贴体位:必须选择病人舒适并能持续较长时间保持的体位;(2)皮肤处理:先进行清洗,并用酒精脱脂以便于药物透皮吸收;(3)药物调制:药物与蜂蜜比例适当,调制浓度以便于敷贴而不挂漏为宜;(4)药物用量:用量适当,在脐部以填满脐中为度,在乳中穴以覆盖乳头及乳晕为止;(5)覆盖敷料:应该使敷料紧贴药物及皮肤,尽量压出药物与皮肤间的空气使药物与皮肤密合为度;(6)敷后处理:最好在敷贴后再在局部做轻按摩以保证药物与皮肤接触更紧密,同时用热水袋进行热敷,以促进药物尽快充分吸收。

4.3 神阙穴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具有振奋中阳、回阳固脱之功[7],而且本穴是任脉重要穴位,任脉为阴脉之海,有主全身阴液的作用。现代医学表明,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且无皮下脂肪。所以药物易于穿透,且脐两侧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物敷脐后能刺激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机体代谢旺盛,能促进药物吸收。用敛汗散敷于其上,通过经络作用,共达调和阴阳、固本培元、固涩止汗之功效。乳中穴属足阳明胃经,与脾相表里,敛汗散外敷乳中穴,通过经络作用,则可健脾胃、益气血、滋阴清热、收敛固表,使气血充沛,卫外固密,虚汗乃止。近年来不少实验表明,对某些穴位的刺激,可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本方应用的作用机制是否通过这条途径,惜无检验资料证实,尚待进一步探讨。

[1]刘巧男,马如娅.护理学基础[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4.

[2]凌湘力.辨证治疗术后多汗症[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25(1):51-52.

[3]江苏省卫生厅.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S].南京:江苏省卫生厅,1994:618.

[4]程晓红.虚汗停颗粒治疗自汗盗汗140例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1,24(11):848.

[5]余善强,王波,颜美婷.虚汗停颗粒治疗自汗、盗汗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6):565-566.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3.

[7]昊乃桐.敛汗散敷脐治疗体虚汗证84例[J].新中医,1995,(1):22-23.

猜你喜欢
自汗禁食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之思考与相关法修改建议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