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闻报道初探

2012-06-12 00:20高冬梅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土特产新闻报道三农

□ 高冬梅

(大同日报社, 山西 大同037000)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我国是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在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三农”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农村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渠道。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当前,“三农”新闻报道面临着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和新闻改革机遇,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近两年来,全国各主流媒体都加强了对“三农”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做出了贡献。但是总体来看,现在的“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还不太适应。因此,真正有远见的新闻媒体,就应该加大“三农”报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领域,把自己推向更有潜力更值得开拓的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贴近农村、农业、农民之实际,突出农民的主体意识,从农民现实需要出发,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读性强的“三农”新闻推向全社会,以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农民实际 找准报道主题

过去的“三农”新闻报道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变化报道较多,对各级党委的工作成绩报道较多,对农民自身的创造和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关注不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以往的农村新闻的受众不是农民,只是把他们作为报道的对象。现在我们要写农民,写他们想要看的新闻,因此,我们就要改变以往的新闻报道模式,在进行报道时,心中必须有农民,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增强对农民的服务观念,为有关部门准确及时引导提供支持和帮助。

农民不仅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媒体在报道“三农”问题时,心中必须要有农民的位置,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我们要把那些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农业生产者等实实在在的新农村建设生力军放在报道主体的位置上。为响应中宣部等五部门统一部署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笔者所在的《大同日报·县域周刊》设立了一个基层采风栏目。在这一栏目中,我们相继推出了《“懒汉”养猪带头人》——阳高县张园村养猪户孙利、《为了让村民富起来》——大同金瑞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韩沛、《科学养鸡闯富路》——灵丘县秀英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王素梅等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并试着将自己放在一个专业户、科技户的立场上看问题,对自己的报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为农民提供了有用而且有吸引力的信息。系列报道见报后,一些农民读者给编辑部打来电话,希望与这些科技种养大户取得联系。

总之,媒体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反映“三农”全貌,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要真正地想农民所想,写农民之所急所需。

创新写作方式 力求形式活跃

现在的农民文化知识已有了相当的提高,他们也越来越喜欢从报纸等媒体中接受时代信息知识。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更简便,更有兴趣地阅读新闻,是我们媒体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过去的农村报道多语气生硬、语言死板,让人生厌。

实事上,“三农”新闻报道语言关键是要朴实。“三农”新闻报道最生动的语言来自农民,农民的语言来自农村,要摆脱生硬的说教性话语,就要走下去向农民学习,了解他们的语言,丰富报道的话语形态。表述方式也要考虑读者群的接受能力,采取农民便于理解的报道结构和叙事手法。如在说故事中讲道理,以小事件反映大问题,让农民看得懂他们关注的新闻,同时也让“三农”新闻“活”起来。

增大信息容量 力求解决问题

尽管我们在“三农”类社会新闻报道上已做出诸多有益的探索,但报道视角仍不够开阔,仍存在报道程式化、报“喜”不报“忧”、报道触角不够深入等不足。搞“三农”报道,“三农”宣传面广线长:大到农业领域,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农村保险等;次而有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资等;再往下有粮食、瓜果蔬菜等。在对这些现象问题选取时,正面报道和问题新闻要有一定的比例,不仅仅要报道农村的进步和发展,歌颂那些典型人物、典型乡村、典型做法等等,还要更多地把触角延伸到问题面,找出问题,挖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笔者所在的大同市,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土特产品越来越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土特产店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向顾客乱要价、出售过期商品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伤害了游客对大同的感情,也让大同土特产这张城市“名片”受到影响。为此,笔者抓住这一问题,暗访了市内、县区内的多家土特产店,了解到了详细的情况,掌握了许多土特产店在经营上的混乱。同时,笔者还到相关单位了解了土特产店在管理上的不协调,从而让土特产店有空可钻等情况。就此,记者采写了新闻稿件——《土特产店问题多》。稿件刊发以后,受到多方面好评,值得高兴的是,许多农民读者打来电话说,土特产店这样做真是把他们辛苦闯出来的牌子给砸了,一定得让有关部门治理治理。负面报道带来的不一定是负面的影响,很多时候它能起到推进事物发展的作用。

总之,报纸“三农”类社会新闻仍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正在全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媒体用深度报道的方式为其创造舆论环境,媒体对农村的关注也将推动农村、农业的改革发展进程,促进农民走上更加幸福的道路。选取新颖的报道视角,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讲述农民关心的话题,也将帮助媒体获得更多农村读者的信赖,扩大媒体在农村传媒市场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土特产新闻报道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重庆彭水县:土特产线上“赶场”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月球快递”已签收,“土特产”研究拉开序幕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