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制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2012-06-12 00:20刘锦秀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法制笔者群众

□刘锦秀

(大同日报社,山西 大同 037000)

对于法律知识较为匮乏的群众来说,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播出、报道的法制节目、刊物,无疑是一次较为深刻的普法。尤其是法制新闻发生在群众身边、来源于群众生活,使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普及法律知识。它既告诉群众要遵法、守法,又启迪群众遇事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勿蛮干。因此,近些年来,法制新闻以其异军突起的态势和别具一格的风采,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喝彩。然而,法制新闻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忧虑。那么,如何使用法制新闻这把“双刃剑”,发挥其优势,从而促进法制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为法制新闻界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要“求真”

毋庸置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法制新闻更是如此。法制新闻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群众对法制信息和法制知识的两种需求,为公众监督司法活动提供信息素材和表达平台。因此,法制新闻的第一任务就是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做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在法制报道中彰显客观性和真实性。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全面了解事实的基础上,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加以报道,避免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

笔者曾经采写了一名17岁的农村少年伤舅弑母的案例,这个孩子在与母亲、舅舅的争执中,竟然作出伤舅弑母的极端行为。笔者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已经辍学一年多,独自生活的他靠自己种地和村民接济为生。争执缘起于秋收后售卖玉米的3600多元,母亲回家向孩子索要玉米款,而孩子执意不给。母亲叫来孩子的舅舅帮忙要钱,结果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起偶然事件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个人问题,少年的父亲离家出走。父亲出走后,母亲也经常不在家,即使半月二十天偶尔回趟家,也是拿点衣服洗漱用品等。不会做饭的少年十分可怜,要么自己煮方便面、挂面充饥,要么到朋友、亲戚家蹭饭。既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无经济来源保障生活,更谈不到像同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依托实际的案情,笔者以《亲情血案》为题刊发此案例,从17岁少年的年龄特点、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功能等三方面着重笔墨,剖析了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报道要适度

法制新闻因其具有对社会矛盾的直接关注,对现实生活冲突的强度反映,对与公民权利、义务以及社会安全、公正的广泛探求等先天的题材优势,并在报道过程中,既有突发、诱人猎奇的特点,又具备戏剧性冲突的强度,因而容易产生收视冲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正是它的这种特性,也使得一些法制节目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法制题材节目泛滥,充斥着黄赌毒及凶杀的血腥和暴力,吸引眼球刺激神经,这一切的背后,往往蕴藏着许多隐患。因此,如何准确恰当地传播信息,并引领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法制新闻把握适度的原则。

笔者认为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不能过分地描写作案的细节和过程。揭露犯罪、报道法制新闻时,要严格把握导向,以免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刺激观众不健康的猎奇心理和传播犯罪方法的负面作用。更不能报道属于保密范畴的侦破手段,如果过多地暴露警方的破案过程和侦破手段,易使犯罪分子掌握反侦查的伎俩。在报道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有相当比例,按照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凡是未成年人,既不公开真实姓名,也不暴露其正面形象,这有利于未成年人今后的教育和成长。

2011年5月,笔者所在地市的某区发生了一起令所有家长痛心的案件,一个7岁的小女孩被56岁的一男子奸杀,而该男子抛出的“诱饵”,仅仅是两块糖。在报道这起案件中,笔者回避了办案人员利用技术手段侦破这起案件的重要环节和小女孩被害过程,并巧妙地与童话故事小红帽联系起来,刊发了《孩子,小心“狼外婆”》一文,告诫家长教育孩子要掌握一些自我防范的知识。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品和玩具等礼物,不要跟随陌生人走。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情绪,一定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这样就把握了“度”,让能公开的信息公布于众,让家长吸取教训,增强家长、孩子以及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儿童平安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标新立异的标题又吸引读者,案件内容又回避了关键问题。

内容要贴近

随着我国法制制度的健全和社会的进步,法律与社会中每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都与法律相关。因此,法制新闻要走进群众生活中,关注生活中的法律事件,从中汲取营养,获取素材。写作时要以平民视角切入,要注重多观察身边的事,多从身边的素材着手,进而使人们能更直接、更便捷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法律知识。如2011年冬季,笔者所在的地市入室盗窃、抢包、盗撬汽车等侵财类案件呈上升趋势发案,针对于此笔者采写了系列平安提示《看紧您的门》等报道,有案例、民警提醒、专家支招等防御全攻略。这反映了群众普遍关心的治安热点问题,也给市民提个醒儿,请大家在生活中注意加强防范。针对于女性司机常常在超市停车场、岗区遭遇抢包、抢劫财物等伤害,笔者刊发了《斩断停车场上的“黑手”》等报道,提醒广大司机朋友,尤其是单身驾车女性,不论公共停车场,还是岗区附近,都应提高警觉。上车后一定要锁好车门,车窗尽量少开些,不要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因此,法制新闻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公众利益,谨慎和及时地报道。法制新闻工作和在写作过程中抓问题要准,思考要深,选取内容要精,剖析要到位。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深刻的原因,将隐藏在深层的问题通过文字表述显露出来,使读者看了以后受到警示和启迪,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服务性和指导性。

【1】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肖义舜.法制新闻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强华.法制新闻概述.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4】李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法制笔者群众
《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大事记
多让群众咧嘴笑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探析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