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构建

2012-06-27 06:47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卢 竹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种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而职业能力应分解为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综合能力包括酒店服务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礼仪礼貌、专业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等几方面。[1]以上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完全实现,必须进行完善和改革。

目前,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出现的问题除了社会、酒店和学生自身原因之外,学校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方面:培养目标不明确,“高素质”“复合型”过于空泛;课程设置不合理,系统性差,教学内容多有重复;教材建设落后,知识更新速度慢,操作性内容少;办学模式不清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不深入,效果差强人意。[2]根据专业教学的经验,结合酒店行业专家的建议,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以职业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

社会的发展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基础。这几年,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除了传统的酒店行业的相关服务及经营管理岗位外,还有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岗位;休闲产业的相关服务及经营管理岗位;以及大型企业的商务接待及基层管理等岗位。现今,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已非单一的行业化,已出现社会化趋势,因此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外延;其次,服务操作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不能拔高也不应降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能够胜任与酒店行业相关的各岗位群的基层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加快“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步伐

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最终要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参与,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从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经验来看,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效果比较好,学校依托地方酒店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但最大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比较浅,极少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校企合作”的步伐中,学校应主动出击,创造条件更好的迎合企业的需要,已达到更有效地合作。而企业应当履行合作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把学生的培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以职业能力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

上面提到,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而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角度分析,应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次。以此为基础,既要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本人认为可将课程依据职业能力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注意公共必修课与专业通用课程的整合;专业核心课程要注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三方面的相互衔接,正确处理服务技能类课程和管理技术类课程的关系;职业拓展课程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是为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储藏潜能,也要考虑学生就业的职业选择和爱好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二、“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三个模块”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个中心”指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二个平台”指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要依靠学校和酒店企业二个平台,以学校教育为主,以酒店培训为辅;“三个模块”指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3]

图1 “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三个模块”体系解析

(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是衡量学生在企业生产和实践表现的重要标准,是完成一系列职业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而言,包括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酒店服务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等。[4]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生从事酒店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将这一思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各种专业教育活动。

(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最主要的平台,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外,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酒店行业对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职业习惯等方面要求较高,单纯依靠课程教学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

1.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单一依靠专业课程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在学校营造特殊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素质。为创造整齐洁净的生活环境和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服务意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每年开展“最有特色寝室”比赛,让学生设计布置自己的寝室;并让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要求具有一定特色和文化性;寝室和教室每周检查卫生情况,开展“星级寝室”和“星级教室”的评比。学院规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穿定制的校服,佩戴校牌,让全校师生监督他们的行为举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礼仪礼貌。

2.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直以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坚持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纳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体环节中,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指派专业教师负责指导,使用专业实训场地和设施,提高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每年在九月份开展一次大型的“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包括客房铺床、前台情景模拟、餐饮创意摆台等比赛项目,还穿插学生的才艺、水果雕花、插花、茶艺等表演,既让比赛选手提高专业技能,展示自身才艺和价值,又让观赏者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尤其让新生更好的了解专业特色。在每年五月底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中,通过讲座、讨论和演讲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让学生客观准确的认识酒店服务工作的特点。

(三)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最终要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参与,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近几年的经验总结和调查分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深入的合作模式。

1.建立紧密型合作基地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性,为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依托地域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优质的实习平台、广泛的就业平台和校企共同发展产业的平台。酒店管理专业先后与数家高星级酒店及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还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组成联合教学团队,担任客座教授或课程教师,定期开展行业前沿讲座。此外,通过学生参观酒店和顶岗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企业接受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适应能力。2012年4月酒店管理专业与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达成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共识,将在学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和探讨。

2.建立松散型合作网络

相对于紧密型合作基地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与探索,松散型合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和校外短期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寒暑假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开展行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一些高星级酒店、大型餐饮机构和中西餐厅等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短期实习的机会,因此通过考察和选择,与一些企业建立了松散型合作关系,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学生短期实习,在双休日、黄金周应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很快。这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100%的学生参与过节假日的短期实习。

(四)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下,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大模块,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相关拓展课程为延伸。[5]

1.整合专业基础课程,提高职业服务意识

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广泛的基础,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而且公共基础课占大一学生的总课程的比例较高。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上,主要采取的是“渗透式”教学:把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到教学内容相似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体育课程加入体能训练,结合形体训练和基本礼仪训练;思想政治课程与酒店法通论结合,加入酒店服务案例和法律知识,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服务行业,并了解酒店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指导课程融入酒店行业现状,让学生对酒店就业有清醒的认识,调整心态准备就业;这些教学内容上的调整,让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同时,也获得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

2.深化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实践管理能力

酒店企业普遍认为,前厅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市场营销、酒店人力资源、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酒店心理学、酒店公关礼仪和现代酒店管理与操作实务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非常重要。这些课程也是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加强管理思维的灌输,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以及平时的实际锻炼(学生经常参加节假日的短期实习),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也开始有意识的思考如何对酒店进行更好的管理。在这一背景下,专业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酒店管理的案例,让学生感悟酒店管理的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在实际中转化为现场管理能力。

3.探索职业拓展课程,提高后继发展能力

拓展课程模块由与酒店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拓展课程实行的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就业时的职业选择,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多样化就业的需要。比如,为提高学生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开设论文写作指导必修课程;有学生未来打算从事会展酒店工作,开设了会展酒店管理选修课程;针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酒吧类场所工作,开设了花式调酒、茶艺插花等选修课程。

三、初步成果展示

实践证明,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样的专业教育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学生参加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考证十年来取得了100%的通过率;三名学生参加2012’年湖南省高职院校酒店服务项目技能竞赛取得了3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上千名合格人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走向工作岗位后将近30%的学生很快成长为领班、主管和部门经理,就业起薪点明显增高;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满意率为100%,社会反响很好。

[1]王华.浅谈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73-75.

[2]陈志刚,刘宏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8,(5):157 -158.

[3]米满宁,李庆.旅游管理专业饭店岗位能力教学实践与探索[J].旅游科学,2009,(23):68 -69.

[4]侯明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整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5 -19.

[5]刘致良.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构与课程重组[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47-49.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