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职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研究

2012-06-27 06:47王英彦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效能学习者

王英彦,曾 瑞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追求的是使毕业生打下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基础,这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训练得以实现、提高。实践训练是个体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是将知识个体化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1]然而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实践教育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如实践实训条件建设明显滞后于规模的发展;学院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因资金不足难以实现;校外顶岗实习由于存在着相关配套政策缺乏的问题,企业不能确保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资源和环境,学校或企业任何一方达不到互惠互利的效果,因而学生存在对实习的认同感低,实习动力不足。[2]这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改善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3]因此,借助网络技术搭建学习共同体平台,建立虚拟的实训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既符合我国教情,解决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同时又可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

本研究中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以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一个虚拟的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等联合参与指导学习者(共享知识、价值观念、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提升其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由参与人员、实践项目、网络环境等相关资源组成的集合。

二、研究方法

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已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实践学习共同体模型,并搭建了网络实践学习共同体平台。[4]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某高职院校200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专业124名大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完成了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够从事软件开发、美工设计方面的项目制作。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担任着指导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角色,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全程,使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平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调查。在自然状态下,对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与学生参与共同体的概况,共同体中成员—学生职业角色的逐步转变,学生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程度等进行在线观察,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124份,当场回收问卷124份,试卷回收及有效率均为100%,然后统计并分析数据。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高职学生实践学习效果分析

(一)效果分析一:实践过程中的交互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任务是真实情境中的项目。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境,将会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并促进其对知识内容的习得。[5]每个班级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经验、能力特长,5-6人组合成一个团队,对共同体中的项目进行申报(一般是教师承接的项目),项目发布者根据实际情况将项目审批给相应的团队。在讨论区指导者和学习者都可以发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他们也可以响应其它学习者发布的话题。通过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在参与共同体的近一个学期里,一共发布89个帖子,主题总数43个,其中没有回复的首帖共19个,在有回复的24个首帖中,有12个帖子获得了其它学习者的一次响应,有6个帖子获得了其它学习者的二次响应,有2个获得3次响应,有2个获得4次响应,有1个获得5次响应,有1个帖子获得了其它学习者的8次响应。进一步分析得出,有56%的主题帖获得相应的响应,没有回复的占44.2%,近一半的比例;其中50%的主题只获得一次回复,依次下去回复的次数逐渐减少,回帖次数与帖子数量成反比关系。由此可说明,实践过程中成员之间有交互,但交互强度还不够。

图1 论坛帖子获得回复情况总图

追溯其原因,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论坛发帖是想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他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交互的动机是影响交互的原因之一;在交互工具方面,系统采用的是论坛发帖的异步交互方式,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对指导者(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时常会面临“一对多”的局面,当学生同时在线提问多时指导者“应接不暇”,因而有些同学的提问得不到及时解决,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交互的积极性;交互时间方面,大部分学生因学习时间紧迫而无暇顾及他人的提问,他们在项目申报成功,接受任务后,忙于设计、开发,登录平台的次数减少,只有遇到问题时才登录平台查找资料、发帖询问或参与他人的问题讨论,再者指导者们也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参与论坛指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也是影响实践过程中交互的重要因素。

(二)效果分析二:自我效能感

网络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对自己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信念,是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借助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成功地完成企业项目设计、开发,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动手实践,自学,沟通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激励他们持续努力学习以完成更多更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本研究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这三个维度出发来判断高职学生的网络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针对低效能感以提供策略、技术以及概念指导等支持,使学生的效能感得以增强,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继续参与共同体平台学习,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实践教学发挥到最大效益。

从网络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结构的三个维度出发,编制了高职学生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为了确保自行编制的量表的合理性,在进行测验前随机选取了30名学生作为试测对象,采用Cronbach 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三个维度的a系数都在0.74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表1 实践学习前后学生网络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1可知,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实践学习前后学生在实践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差异显著(P=0.000 <0.01),实践学习后“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三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实践前的分数,说明实践学习后学生自我效能感更高。

(三)效果分析三:职业角色转变—从边缘观察者到核心技术人员

学校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学生和职业人员两个不同的角色,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权利都有着极大不同,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两个角色的差异,从以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工作实践为主,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职业人员,社会责任得到增强,社会评价的要求更加严格,整个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因此本研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给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条件逐步实现学生向职业人员身份的转变,为毕业生社会角色的突变做好准备。

1991年莱夫、温格指出学徒通过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从合法的边缘参与者向核心成员的转变。[6]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人类学家莱夫(Lave)在对从业者(如裁缝、产婆、航海家等)的学习进行研究后提出的观念。莱夫在他在学习共同体中用一同心圆来说明学习者在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水平,根据这一理念,[7]本研究根据学习者所掌握的不同技术水平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从作为新手参与共同体的观察者到核心技术人员,如图2所示,新手首先学习最基础的理论和技术然后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经过一定的时间后逐步向同心圆的核心技术人员迈进。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后,调查数据显示(见图3),参与共同体实践学习前,28.44%的学生是旁观者,62.39%担任初级技术员,5.50%中级技术员,0.92%为高级技术员,2.79%为核心技术员;通过平台实践学习后,作为旁观者的学生数下降为17.43%,初级技术员人数齐平,中级、高级、核心技术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最多的是中级技术员仅增加了6.43%。学生职业角色发生了转变,这与实践学习中提供的从企业中引入的真实项目以及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

图2 描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职业角色结构

图3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职业角色转变情况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网络学习共同体对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则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是靠实践知识保障的,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隐含于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发展和完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实践学习提供了同伴互助的已有的支持资源。同学们互相学习,他们不仅帮助回答技术性问题,还相互鼓励在情感上进行支持。

从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出,网络学习共同体对高职学生实践学习后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前后两个阶段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实现了从学生向职业人员角色的逐步转变。这些能力的提高,职业角色的转变促进了学生未来职业发的发展。

笔者认为运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学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网络学习共同体创新了高职学生实践学习模式

近年来各高校在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主要有兴建校内实训基地、分派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而运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进行实践学习的近一个学期里,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网络学习平台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赞同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项目设计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当前热门专业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论坛进行发帖、回帖,讨论各种学习问题,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了比较民主的交互环境氛围。所以,网络学习共同体是高职学生实践学习模式的一种有益的创新。

(二)研究启示

目前,国内实践教学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实践实训环境和资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没有保障实践教学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扶持政策不明确,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体系等等。针对国内实践教学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运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对国内实践教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和工作经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未来职业打下了基础。这种实践学习模式的创新值得肯定和借鉴,但是,从实践过程中的交互来看,交互存在但还不够激烈,成员之间交互的积极性还不够,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如何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中成员之间的交互是研究的重点。

第二,实践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这有助于吸引学生继续参与平台学习,提高资源利用率。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职业角色实现了转变,但曲线增幅不大,学生要尽快实现职业角色转变,做知识的建构者,提高专业技能,促进未来职业发展,因此在平台中需要注意项目选择的难易程度并引入足够的项目增加实践强度,同时需要加强吸引核心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及教师深入指导。

第三,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聚集了分散的人和资源,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来开展实践教学,也是业内学者关注的重点。

总之,我们要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发展是学生之魂”的高度,主动反思目前实践教学的全程,积极思考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进行实践教学创新和大胆尝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社会化程度由低向高发展。

[1]杭国英,平若媛,等.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8,(10).

[2]姚恺帆.互动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4]王英彦,邹霞,等.网络环境下实践学习共同体模型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5).

[5]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6]Johnson,C.M.A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7]Chang.C.K,Chen.G.D.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to improve coursework activity[J].Computers &Education,2008,(50).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效能学习者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爱的共同体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