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①

2012-08-10 02:38陶磊殷绪彬蔡旭东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5期
关键词:理工类特长生人文

陶磊 殷绪彬 蔡旭东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青岛 265555; 2.普洱市社会主义学院 云南普洱 665000; 3.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体育特长生的出现源自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和体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首批确立了54所试点高校,截止2007年底,全国具有招收体育特长生(含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已超过110所。[1]2009年教育部再次发文明确了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规定∶具有国家二级以上运动水平,且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当地本科第二批次最低录取分数线65%的学生应当被录取;具有国家一级以上运动水平的学生应当被免试录取;但体育特长生的录取名额不得超过高水平运动员的30%。[2]

查阅30所教育部直属重点且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理工类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后,结合上述30所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现状,本文拟对当前我国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做深入研究。再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中最新专业培养方案的管理理论,针对体育特长生的优势,就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方法及内容和模版示意做细致分析。拟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促进体育特长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分析

1.1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现状

1.1.1 专业设置及设置依据

查阅理工类高校的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高校针对他们开设的专业都集中于人文社会类学科;作为自身优势的理工科专业,只有4所高校对体育特长生设置。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这样的专业设置布局依据有三方面。一是,高校普遍认为体育特长生的数学基础较普招生差,且大多为文科生,不宜学习理工科专业,担心生源质量下滑影响学校声誉。二是,为协调学科全面发展,所有学校都在不断新建诸如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人文社会类学科基地。但是,由于理工类高校的学科性质过于明显,报考这些高校人文社会类专业的优秀普招生相对较少。所以人文社会类专业被动地成为体育特长生开设专业的首选。三是,高校普遍认为,人文社会类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比理工科专业的多,有利于体育特长生发挥体育优势,为学校获取荣誉。

1.1.2 培养方案内容及制定依据

目前理工类高校没有对体育特长生制定专门的专业培养方案。所有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内容与所学专业的普招生一致。唯一的区别在于:部分高校的体育特长生可以免修大学体育,直接获得学分。设置同样的专业培养方案依据有三方面。一是,高校普遍认为进入大学后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接受同样的培养计划;体育优势仅仅是进入大学的一块儿敲门砖,用过即可。二是,同一专业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不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三是,进入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类专业普招生的学科基础与人文社会类高校的普招生存在较大差距,体育特长生与其同步学习应该没有太大困难。

1.2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存在的问题

1.2.1 专业设置过少

人文社会类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专业中基本不占优势,而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会类专业相对于人文社会类高校的专业显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满足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会类专业招生要求,学校必然首先将体育特长生划为人文社会类专业的招生对象。此外,体育特长生不具备文化基础课的优势,因此,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人文社会类的专业向他们开放。所以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设置过少,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是被动的。

1.2.2 专业培养方案脱离体育优势

理工类高校普遍出于一视同仁,方便教学管理的考虑,加上对人文社会类专业的认知存在偏差,致使他们在制定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特长生的体育优势原本是可以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的,但是理工类高校针对他们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却几乎忽视了这一优势的存在,根本谈不上进一步发展或者迁移发展。因材施教,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得苍白无力。

1.2.3 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体育特长生仅仅因为具有体育优势而在高考中被降分录取,他们的运动水平处于普招生之上,但又达不到国家或国际级比赛的水平。与高水平运动员不同,理工类高校的体育特长生不用也不可能参加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不能与高水平运动员享受到同样的体育资源,使他们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运动水平,加上学校制定的摒弃了体育优势的专业培养方案,让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劣势。长此以往,体育特长生将要被动的承受额外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这种压力就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1.3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理工类高校对体育特长生和人文社会类学科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只有理工类高校正确认识到人文社会类学科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体育特长生,根据每一位学生在文化基础成绩上的差异,逐渐开放不同专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过少的问题。二是,理工类高校制定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时,没能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及教育方法,实施了违背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计划。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的放矢,将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单列,科学、合理的结合他们的体育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特长生及其体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三是,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重视不足,片面追求大局,忽视细节的发展。只有高校充分了解到体育特长生被动承受压力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2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对策

2.1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程序及方法

2.1.1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学生学科知识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原则;二是体育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四是专业知识与体育优势相结合的原则。[3]

2.1.2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及方法

图1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图解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可参考以下程序和方法(见图1)。第一步,充分理解专业内涵,考虑与体育优势的结合点。第二步,根据教育评价准则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总目标;分解总目标,理顺各层次目标的相互关系;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三步,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立、评价准则,构建课程矩阵;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四步,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验证所列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五步,根据验证结果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相匹配;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六步,根据确定的课程设置,结合总学时细分各学科的学时及学分;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七步,根据第六步的结果编写教学大纲。第八步,根据第七步编订的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第九步,完成师资配置;用逆向法,由第九步开始倒推,看是否能实现第一步的要求;如果不能应放弃此培养方案,重新制定。

2.2 专业设置的对策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可以参考如下方式进行。一是,开放学校所有人文社会类专业,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剂为辅的办法完成确定专业的工作。二是,根据学生高考的数学及理科综合成绩,有选拔性地为理科体育特长生提供相关理工科专业,且开设的专业数量达到或超过学校全部理工科专业的50%。三是,设有体育学院的理工类高校,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体育学科所辖的任何二级学科,原则上鼓励学生选择非体育专业,以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

2.3 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

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学分要求;专项、副项;备注;专业课程设置。其中,主干学科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学科;二是体育学。主要课程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二是体育学的主要课程,其中专项、副项应选择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一门专项和一门副项。专业课程设置除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外,还应包含所学专项和副项的课程设置。

3 结语

制定科学合理的理工科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只做抛砖引玉之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至少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至少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列入必修课环节。第二,应至少将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列入限选课环节。第三,实验或实习环节应考虑加入体育学元素;国家二级运动水平应与学位证挂钩;毕业学分应比同专业的普招生高出6~10个学分。第四,专项课和副项课程的开设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所确定。第五,学校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应特别注意,只能招收本校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专项的学生。第六,为拓宽体育特长生招生范围,学校应适时引进稀缺运动专项的体育教师。

[1]曾吉.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20年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7(14):79.

[2]徐庆利.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殊政策对体育特长生招生录取过程的影响分析[J].文学教育,2010(10):152.

[3]曾冬梅.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模式[J].江苏高教,2002(3):89.

猜你喜欢
理工类特长生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谁是体育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人文社科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