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培养“非遗”文化人才探索:以世界“非遗”项目“花儿”为例

2012-08-15 00:42马恒辉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宁夏固原756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3期
关键词:非遗花儿文化遗产

⊙马恒辉[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宁夏 固原 756000]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包括“花儿”等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在内的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广泛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的西北“花儿”已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民俗文化品牌之一。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西北省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现在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9个民族中流传。花儿历经四百多年传唱,生生不息,成为西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纽带,是我国五彩缤纷的民歌花海中独特而绚丽一枝,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花儿的传唱者逐渐减少,后继者青黄不接,且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近年来却濒临消亡的尴尬局面。为了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文化、艺术部门加大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花儿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花儿在民间的流传基本仍以自然传唱为主,正规培养花儿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花儿传承濒临消亡的危机依然存在。

2009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09]第2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第21条明确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人。”这是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人三个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传播,既是高等教育的本身职责,又是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的历史使命。

花儿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西北省区,身处其中的高等院校音乐院系担负着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音乐人才和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任。这些院校都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音乐院系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师资中有较多的原生态花儿流传区域内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饱受花儿熏染,有着深厚的花儿演唱、创作和研究的基础,并且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以说这些教师就是花儿演唱、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有的教师对花儿研究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论著在全国颇具影响,有的就是具有相当实力的花儿“歌手”,参与了国家、省(区)级花儿唱片录制,他们所教的学生有多人次获全国、省(区)级、市级花儿比赛奖项,这些都成为培养花儿文化人才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为高校作为花儿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基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西北地区的高校运用自身综合的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推动相关音乐院系的学科专业建设,参与抢救濒危文化,培养花儿文化传人。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教体艺[2004]第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西北地区高校结合所处地域特点和学科优势,开设一定量的花儿特色课程供学生选修,把西北最具代表性、最具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花儿文化资源吸纳到教学中,使学生成为传承、拯救和普及濒危花儿文化的主体。作为花儿广泛流传的西北地区,理应发挥高校音乐院系的学科专业优势,培养濒危的花儿文化传人,担负起花儿传承与保护的重任,这对发展与繁荣花儿文化、传承与保护西北以及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培养人才,方案先行。花儿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保障,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花儿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五个问题需要重视: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课程设置,二是课程教材,四是实践教学保障,五是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以上的论证,学生的培养规格应该在完成音乐学培养目标基础上,具有能较好的演唱和创作花儿的能力。作为花儿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更要具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和音乐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实地进行和参与花儿的田野工作,作为花儿的保护者和研究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同样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那么,如何合理的设置课程又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程设置:在原有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课程为《音乐人类学理论与实践》《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概论》《西北花儿音乐分析与创作》《音乐传播学》《音乐管理学》和《花儿采风实践》等6门课程作为花儿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其他课程以音乐学专业课程为主干,并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花儿人才培养的需要。声乐与合唱指挥课程中适当增加优秀的经典花儿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花儿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拓宽学生的声乐演唱与合唱指挥的视野;钢琴和其他器乐(包括第二器乐)教学中增加花儿改编的器乐曲内容,强化学生花儿音乐器乐化意识;试唱练耳课程中增加以花儿旋律为主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花儿旋律的感性认识的积累;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课程中加入民族和声内容,强化创作与伴奏的实践应用,以满足学生在花儿表演时的伴奏需要;加大《中国民族音乐》的课程教学力度和强度,由原来的一学期增加至两学期,把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花儿普及的一大背景,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配器基础课程中把花儿音乐的配器作为一个教学内容,为花儿的编曲、配器和乐队化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课程教材:新开设的6门课中,《音乐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计划在第4学期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计划在第5学期开设)、《音乐传播学》和《音乐管理学》(计划在第7学期开设)均有现成的且比较适合教材,《花儿采风实践》放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暑假和寒假进行,每次一周共4周。而《西北花儿音乐分析与创作》(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没有现成适合的教材,需要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花儿概论,主要讲花儿的历史流变、现状分布与区域特征;第二部分花儿的结构特征,主要讲不同地域风格代表性花儿的结构形态;第三部分主要讲花儿与周边民歌的比较研究,如花儿与信天游、花儿与山曲、花儿与蒙古民歌等在结构形态上的区别于联系;第四部分主要是花儿创作实践,主要是不同区域花儿歌词结构特征,词曲结合的创作练习,并与作曲基础和配器可相结合进行钢琴伴奏和简单配器写作。

实践教学保障: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保证花儿人才的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构建与花儿传承息息相关的“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在教学实践中,把花儿传承人请进我们的课堂来,让学生倾听他们讲述花儿演唱和传承的相关背景和生存现状,让学生观看他们原汁原味的花儿演唱,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对花儿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同时,定期把学生引入山间地头进行采风实践,让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中亲身感受花儿的艺术魅力,体验花儿生存的真实环境。这种双向学习就使得音乐文化形式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融为一体,保存了其音乐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和原生态性,保证了花儿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完整性。

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如何设置一个最为合理的花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是一个不断反馈、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如何保证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则是花儿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基础。花儿人才的培养不是经过几年的大学培养就结束的,人才培养更应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做好花儿人才的持续性培养和继续性教育。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院校发挥其本身具有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课程体系等相关举措,积极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人,既是高等教育的本身职责,又是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的历史使命。相信高等院校有能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张晓农.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J].光明日报,2005-09-09.

[2]李爱真,吴跃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3]潘年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非遗花儿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