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哲学思考

2012-08-15 00:43石义林张少华梁琼芳李卫平陈勇前陈志超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石义林,张少华,梁琼芳,李卫平,王 伟,陈勇前,陈志超

(1.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2.高要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要 526100 3.肇庆市邦健医药有限公司,广东 肇庆 526020)

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哲学思考

石义林1,张少华1,梁琼芳1,李卫平1,王 伟2,陈勇前3,陈志超1

(1.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2.高要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要 526100 3.肇庆市邦健医药有限公司,广东 肇庆 526020)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核心课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话题。如何正确理解“双师素型”教师内涵的变化,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用哲学维度,从发展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四个层面进行了讨论。

高职院校;双师型;哲学思考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核心课题,既是一个“普遍存在”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本文用哲学维度,从发展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四个层面思考这一课题。

1 以发展理念认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变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内的专业概念。这一概念内涵是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被写入我国的教育政策中,这标志着“双师”的话题上升到了政策的高度。从此,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了高职院校一项不能回避的工作,从外部环境要求来看,是应付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从高校内部发展要求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回顾十多年来大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无论是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其实,教育部相关政策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也是在发展变化中。在哲学上,人可以视变化发展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行为。同时,变化发展也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是对前一认识的否定,也即否定了当时概念的内涵解释,从最初的“双职称”、“双证书 ”发展为后来的“双师素质”、“双能力 ”,上述“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内涵的变化发展,总体上并未超出当初职业教育界所理解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发展”的范畴。回归到高职教育的目标上,培养“双师型”教师本质是源于高职教育的本质需要,即要求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有很强的实力,包括理论和实践的水平与能力。但是,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全才教师”定位对于教师个体来说,从目前条件来看,显然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在不断反思和探索的基础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评估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思想。这是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去解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个概念。就“个体”而言,这个概念是指队伍中的每个教师都要具备“双师素质”;就“群体”而言,是指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和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了一个“教学团队”。“其整体结构是:专业理论教学(以专职专任教师为主)+实践课教师(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互动交流平台(以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计划为主)”[1]。从“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培养到“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这无疑是对传统意义上“双师型”教师理念的升华。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在否定每一位教师个体成长为“双师素质”人才的必要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要求教师坚持终身学习,应该是教师永不放弃的天赋权利和义务,具有永远探索的思想,博采众长,完善技能,争取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个体成长的基础上,“群体”素质得以整体优化,体现1+1>2的功能,从而在教书育人中发挥“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最大作用。

2 用实践性彰显“双师型”教师的内在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实践是思维和理论的坚实基础,因此,每一所大学都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模块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应如此。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由此可见,一个希望受到应用的、信任的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实践基础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实用的技能是在纯粹的理论中实现和掌握的。可见,学历只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及学习发展能力的必备保证,而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有专业实践技能。从教师个人事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工作经历可以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提供必需的职业素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实现事业不断超越自我。作为医药类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医院等是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的前沿阵地,任何理论和技能不经实战难以提高。所以,教师要加强实践技能,应当走出学校,深入基层,在行业企业中去“望闻问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的成果,在实践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论工具。以保证一定动手能力和操作示范技能,这必然要求教师善于在社会实践中提炼智慧和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中保持新鲜感,预防和克服职业倦怠。

医药类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强调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那么作为讲授的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过硬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教好学生。但是,目前医药类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上是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如果一味强调自己拥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而轻视实干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而盲目的自信,无法真正胜任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主动到医院、企业顶岗和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一是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发展趋势等情况;二是熟悉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等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实践中应用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2]。由此可见,广大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医药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两个零距离”:第一,教育教学与医疗卫生行业需求零距离;第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这突出体现出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的必要性。有人形象以“立交桥”的理念来思考“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倘若把“立交桥”只建立在教育系统本身,只在教育系统内部交流运作,那么,最终能让人通行的还只是“独木桥”。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拓宽培养的社会环境,大胆探索工学结合、校院合作良性发展模式,这有利于教师摆脱单纯的学历提高,也升华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保障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立交桥”理念下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与社会接轨,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在校企对接上。

3 从多样性角度思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

各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差异性决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各校办学类型及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个体的多样性上。在教育学理论中,有一条非常朴素而又是颠之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同样也适用于我们所思考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因此,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以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有利于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立足于“高职”与“双师”的双维视角,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最佳建设方案。

既然在现阶段要求每位教师达到“双师”素质的全才教师难以实现,而提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生动表明每位教师在教学舞台所担任的角色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更侧重理论教学,而有的人可能更侧重实践教学;有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而有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有的人更多是在校内开展教学,而有的人更多是在校外临床第一线开展教学”[3]。这一多样性的角色要求高校在“双师”结构团队建设策略上,一方面应提出总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教学任务分配上,做到人尽其才,根据教师的特点用其所长,不搞一刀切。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教师明确“双师”内涵的要求和岗位标准而不断学习和努力地工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也具有多样性,其中“请进来,走出去”的外引内培形式是最常用而有效的。因为,“一方面引进企业中那些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另一方面,积极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作为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很好的补充”[4]。那么,从医药类高职院自身特点来讲,大力聘任行业企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医疗卫生人才或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是解决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匮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上述人员在实践教学上不仅有一技之长,他们会给学校带来新信息、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带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而且也让我们及时了解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在与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作用。

但是,要防止一种错误倾向,那就是把从行业企业引进来的“实践型”人才神圣化。并不是一进学校,一上讲台就成了“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需要的是真正能边讲、边操作、边指导学生练习的“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是这些人员的优势,但课堂上系统讲授则是其短板,在原来的企业里这些人员也许是技术专家、或是业务骨干,或者是是管理精英,但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工作不同,技术不但要自己掌握,关键是要讲得清楚,要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型”人才发挥优势,弥补其教学经验的短板劣势,这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从行业企业引进来的“实践型”人才,首先引导他们系统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基本规律,主动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减少自己摸索教学方法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并善于从学生那里捕捉教学灵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境界。以优秀“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目标,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的好教师,也是本专业、本岗位实践操作的行家能手。

4 以创新理念开拓“双师型”教师实践培训的模式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是: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因此,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培养要以“四个合作”为核心思路,不断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

创新实习模式,可以尝试“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学生实习二合一模式,它是指学生到医疗卫生行业进行实习的同时也组织教师到医院等进行实践,他们既作为带队教师管理学生,又作为学习者参与临床实践活动。一方面,实习活动有了时间的保障,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一起实践,亦师亦友,不会单为培训而培训,通过多元的主动式活动,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及时把学到的实践经验与学生交流,在学习交流中能发现以后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促进师生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多个角色,既要和学生一起当“学徒”,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要当学生的榜样,而且要当临床工作的指导教师,因此,师生在实践学习中都会更加积极努力,使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以升华,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也就是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即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这门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教师可承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法,通过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在教学中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附属医院建设,专业教师在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可以不断完善自我,尽快达到“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相应素质。

[1]李 悠.从制度的视角谈高职教师队伍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9(8):16-17.

[2]黄荣英.制度层面探析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39-142.

[3]王宇苓.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3):103-105.

[4]戴 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1):51-52.

G451.2

A

1006-2769(2012)01-0113-03

2011-10-25

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石义林(1961-),男,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理论及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