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黄牛,养在深闺待人识—直击福建省肉牛养殖业

2012-08-15 00:54郭爱珍曹兵海刘继军黄必志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畜牧业 2012年20期
关键词:闽南黄牛养殖业

文│郭爱珍 曹兵海 刘继军 黄必志(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2012年5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等对福建肉牛产业进行了调研,考察了福清默克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建远方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养殖企业和南岭母牛养殖农户,并与福建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林大学、龙岩大学和福建省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关老师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对福建养牛业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对开发闽南黄牛、发展福建肉牛养殖业提出了基本思路。

一、 福建肉牛养殖业发展的优势

1.饲料资源丰富。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广泛的草山草坡,有大面积的甘蔗、香蕉、甜玉米、苎麻种植基地,而福清市有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基地,可提供大量农副产品;此外,酒糟等丰富的工业副产品也可作为饲料来源。

2.牛肉消费能力大。福建是我国对台经济开发区,牛肉消费潜力大。事实上,目前福建牛肉的价格位于全国前列,肉牛外购量也处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老百姓也很喜欢吃牛肉,尤其喜欢吃闽南黄牛仔(2岁左右)煮制的带皮牛肉。

3.经济基础好,创业意识强。福建人几乎人人都想创业,手头的闲钱也较多,就是养殖农户,也可以拿出30万~40万元投资养殖业。当问及南岭母牛养殖户是否愿意多养母牛时,农民们说:“只要能让我挣钱,我就可多养。”

二、福建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困境

1.饲料问题突出。饲料成本高,农户和企业都面临冬天草荒问题。大量的农业和工业副产物未得到开发利用,旅游等产业的开发限制养殖业发展。

2.品种限制。地方品种闽南黄牛个小且生长慢,虽然普遍认同闽南黄牛的肉质风味好,但与其他牛肉价格差异不大,养殖本地品种不挣钱。目前,肉牛育肥的牛源几乎完全依靠外购,东北的西门塔尔牛是主要品种,因其生长快、出肉多,受到养殖企业欢迎。但外购牛疾病多,且牛源日益紧张。

3.缺乏适宜的养殖模式。肉牛产业中不断有企业入行,模仿北方大规模育肥模式,基本以亏本告终,因此,福建肉牛产业发展缺乏适宜的养殖模式。

三、专家“三拳二腿”支新招

调研过程中,针对各种疑问,专家都一一作了回答,指点迷津,授业解惑。

1.饲料。饲料宜在当地解决。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已建立了利用甘蔗、香蕉、甜玉米、苎麻等作物副产物的相关技术,可以在当地肉牛养殖中推广应用。

2.品种和牛源。福建肉牛产业的出路不是外购,而是开发利用当地的闽南黄牛品种。同时,充分利用所有牛源,包括淘汰牛牛源和奶牛牛源等,进行牛肉生产。

专家们一致认为:闽南黄牛是一个优良的肉牛品种,具有开发中高档牛肉的潜力,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已掌握相关技术,将在当地推广应用。

3.模式。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模式才是适合当地的有效模式。当地宜发展小群体大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开发高档牛肉产品,发展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和餐饮的全产业链模式,通过闽南黄牛的高效开发促进当地肉牛产业的良性发展。曹兵海简称以上招数为“三拳二腿”,专家们对闽南黄牛的开发和福建肉牛产业的兴起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闽南黄牛养殖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闽南文化传承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制作泥巴黄牛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