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毛湾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12-08-15 00:50王荣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王荣

(中共沙湾县委党校新疆沙湾832100)

浅谈柳毛湾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王荣

(中共沙湾县委党校新疆沙湾832100)

“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柳毛湾镇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农村文化现状新农村对策

近年来,柳毛湾镇围绕“工业强镇、农业稳镇、文化兴镇、商业活镇、诚信立镇”的战略思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柳毛湾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还是有些滞后。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柳毛湾镇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柳毛湾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柳毛湾镇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摸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农民主演、市场运作”的文化建设模式。形成由政府牵头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企业赞助宣传经费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三赢”。镇政府从机关、站所、村队抽调有文艺特长的人员组成“心连心艺术团”,把新农村建设、防病改水、节水滴灌、社会主义荣辱观、抗震安居工程、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各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惠农措施编排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小品、相声、新疆杂话、传统的“三句半”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节目,夏季利用百姓乐大舞台,冬季到各村巡回演出,把党和国家的政策通过文体活动宣传到位。另外通过秧歌大赛、社火表演、歌咏比赛、花灯、刺绣展等多种文化活动,营造文化宣传的良好气氛,提高农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知识、提素质。

全新的文化建设模式使农民面对文化市场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很多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做起了小本生意,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当上了产业工人,通过推广使用科技新产品,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诚信意识等,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农民群众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民族团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上访率、纠纷事件大幅下降,使社会安定有序发展,实现了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农民主演、市场运作”,成为柳毛湾镇文化建设中基层干部群众的一大创新。

二、柳毛湾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目前全县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工作没有专项资金,只是对一些硬件设施进行配套投入。随着税费改革,乡镇财政能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也很有限。加之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经营陷于困境,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减弱,文化活动的经费不能得到保障。

(二)农村的文化建设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乡镇文化站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文化活动全部由政府的工作人员兼职,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形势发展需要。文化工作者创造的文化节目内容、形式等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群众出现了视觉疲劳,认为节目不如以前好,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间文化亟待扶持。农民的自办文化无人支持,民间的文化团体无人问津,农民的创造力得不到认可与发展,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阻碍了民间特色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四)农村的文化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与改革。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文化应有的功能。

三、加强柳毛湾镇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文化建设纳入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每年切实进行专门研究,保证必需的资金,解决实际问题,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

(二)加强规划,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围绕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文化亮点为重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设施,健全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科学发展”的文化事业发展格局。

(三)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开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普查,建立“非保”工作试点和“非保”名录,条件成熟的推荐申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保”代表作。积极开发民间工艺项目、民俗表演项目和民俗旅游项目。

(四)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农民经营“文化休闲农庄”等文化产业,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五)用先进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先进文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富裕、农业的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育尤其要注意对先进文化的吸收,从而引导广大农民尽快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转变。要通过典型引导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农民中积极宣传,广泛传播新观念、新理念。不断充实他们的科技知识、法制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学经营,引导他们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群众致富的本领。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建设增添活力。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专业创作和演出队伍,设立专项基金,每年鼓励和扶持一批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各类考核、评奖要向农村文艺作品倾斜,新闻媒体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宣传要重点支持。二是用优惠的待遇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做到既“造血”又“输血”,采取公开招聘、择优选用等形式,打破城市和农村的界线、农业与非农业的界线,壮大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明确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性质,落实从业人员待遇,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增添新活力。

[责任编辑:王开幕]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光明日报[N].2006.2.16。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2.03.23

G127

A

1674-6287(2012)03-0068-02

2012-05-07

王荣(1982~),女,石河子大学财会专业本科学历。新疆沙湾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