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视野下加强党的建设对策探讨

2012-08-15 00:50袁建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问政网民党员干部

袁建伟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郑州 450002)

网络虚拟社会视野下加强党的建设对策探讨

袁建伟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郑州 450002)

蓬勃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崭新课题。党的建设必须顺势而为与网络共舞,方能兴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一要树立党管网络新观念,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阵地;二要完善执政方式,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加速器;三要提高网络素养,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四要加强设施建设,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网络;虚拟社会;党的建设

蓬勃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今时代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涌动着变革现实社会的激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崭新课题。党的建设必须顺势而为与网络共舞,方能兴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为党长期执政集聚新智慧,汇聚新力量,开辟新境界。

一、树立党管网络新观念,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阵地

网络虚拟社会影射并放大着现实社会,现实社会衍生并滋养着虚拟社会。推进现实社会建设是党执政的重要任务,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是党执政的崭新课题,两者统筹推进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迫切要求。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是一把隐形的双刃剑,忽视虚拟社会的建设,就必然损毁党在现实社会中的执政基础,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务必树立“两个社会统筹建”的党管网络新观念,使两者互助共生,交相辉映,共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绚丽华章。

1.树立兼听两种声音的新观念。声为心志,政以声通。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更是积累了倾听群众声音、完善领导和执政方略、提高执政水平的丰富实践经验。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虚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如何去倾听和打捞网络虚拟社会声音,我们还不适应、不熟悉、不自觉。有的把网上的声音当作“杂音”,有的把网上的声音视为“噪音”,有的把网上的声音视为“怪音”,使一些金玉良言像流星一样瞬间划落。网络虚拟社会的声音或许不那么系统、科学、理性,或许不那么高深、高明、实用,甚至是偏激、愤懑、喧嚣,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每一句话,每一句评论,每一个“顶”,每一个“点击”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实实在在的声音,一个真真切切的诉求。我们要剔除那种简单认为“网民就是虚拟社会的好事者或者肇事者”、“网民就是不关心现实而在虚拟社会发牢骚”的错误思维,把“网络舆论”作为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掌握好“网民群众路线”这个执政法宝。

2.树立凝聚两种智慧的新观念。民智聚则国运昌。融合民智的过程是一个政党长盛不衰的过程。我们党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自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开创国富民强的新局面。而网络虚拟社会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和特点,为平民百姓提供了表达展现才思才智的广阔空间,使得民间智慧得以借助网络显山露水、借助各种互动的平台得以汇聚和碰撞,使各种民智民意民情在其中汇集发酵和整合弥散,这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注重栖身网络虚拟社会,坚持“问治于网、问情于网、问失于网”。

3.树立融合两种力量的新观念。这两种力量主要是指网上的舆论力量和网下的舆论力量。当前,更要注重网上的舆论力量。网上这股力量一方面能够表达真知灼见,凝聚各方智慧,减缓社会压力,矫正社会走势;另一方面容易思想偏激,认识偏见,语言偏执,是烫手的山芋。如果引导不力,应对失当,就会冲击社会政治治理秩序。因此,必须用团结包容的胸怀和高超的艺术整合凝聚这股力量,着力做到“三多三少”:一是多疏少堵。“疏”有利于引导民意的压力缓缓释放和完全消解,有利于借力民意洪流荡涤污泥浊水。“堵”则会使得民意通道悄然淤塞,日久导致瞬间决堤。二是多理少“管”。少“管”不是不管,而是靠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去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它表现为沟通与协作,蕴涵着理念和智慧。要寓理于管,组织体制内媒体记者以实名制的评论员在网上放言立论,大胆议政,从心态到语态向网民靠拢,以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宗旨,维护党的政治伦理底线,以便在有效的官民互动中,积累人气和公信力。三是多拉少推。“拉”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礼暖人,以平等对话赢得不同意见者的尊重和认同。“推”就是动用权力的力量和居高临下的姿态,不加分析地把网上不同意见者推向对立面。实际上,对持不同意见的网民拉一拉就能成为朋友,推一推就可能成为“敌人”。

4.树立开辟两个战场的新观念。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好与坏、优与劣、善与恶的交织和角逐中负重前行。但只有不断地同消极、反动、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才能保持社会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斗争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如同两个战斗,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隐形战场。相对于我们熟悉的“正面战场”,网络虚拟社会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隐形战场、净化思想文化的隐形战场、打击违法犯罪的隐形战场、捍卫公共道德与公序良俗的隐形战场。对如何取得隐形战场上的胜利,我们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规律性,把握主动性,增强时效性。

二、完善执政方式,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加速器

信息化社会呼唤信息化执政。所谓信息化执政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来丰富执政内容,完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效能。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信息化技术的硕果,日益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和崭新舞台,越来越多的群众乐此不疲地通过网络来表情达意,提出诉求,参政议政。执政党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表达与整合社会利益诉求。因此,顺应信息化时代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态势,必须借力网络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改进党的领导。

1.建立网络明政机制,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落实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平台。一是推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9年以来,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悄然兴起。这项制度有利于迅速及时地对网络民意作出反馈,原汁原味地传达党的权威声音,直接面对网友的质疑和提问,回应网民关切,以澄清事实,明晰真相,化解疑虑,引导舆论。但据调查,到目前为止,这项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即使实行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地方和单位,该制度也不够完善、不够得力。因此,必须在研究把握网络虚拟社会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着力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职业身份的专职化、职业技能的专业化、运作方式的团队化、工作程序的科学化。二是建立网上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借助网络平台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有利于拓展公开内容,优化公开形式,提高公开实效,降低公开成本,以更好地满足群众随时随地了解党务政务的迫切要求,并为群众评判党务工作提供更加便利条件。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加大网上党务政务公开力度,尤其是在备受社会关注的干部选拔任用公开上实现重大突破。三是建立网上党务政务客服制度。要发挥网络虚拟社会互动性、交互性等优势,积极引入网上商务客服的运行模式,创建网络党务政务客服平台。通过建立留言板、电子信箱、党务QQ等方式,及时接受和回应广大网民对党政事务的提问,为广大群众知晓党务政务进行细致指导、解疑释惑,不断满足网民对党务政务工作公开的需求,着力实现普通网民与党务政务的零距离。

2.建立网络问政机制,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落实人民群众参与权的平台。网络问政开辟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途径,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新渠道,是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新手段。当前,网络问政方兴未艾,还没有成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和工作习惯。主要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意识淡漠,能力欠缺,还不熟悉、不适应、不习惯网络问政的方式方法,与网民互动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部门之间网络问政的发展还不平衡,必须加快网络问政进程,切实提高网络问政实效。一要创建形式多样的网络载体,开设网络论坛,召开网络问政会,创建民心网站等,增强网络问政的力度。二要建立官民互动长效机制,指定有关部门定期与网民进行对话,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定期与网民进行直接交流互动,增强网络问政的深度。三要健全网络民意收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构建上下呼应、左右联动,立体式、全覆盖的网络民意收集格局,增强网络问政的广度。

3.建立网络施政机制,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落实人民群众监督权的重要平台。网上问政,网下行动。网下行动是网上民意转化为网民满意的实践过程,也是提高网上问政成效的逻辑起点。网上施政重在实效,贵在满意。一要树立亲民爱民的网络施政理念。确保网络施政的实效要树立三个理念:即树立“网络就是第二办公室的理念”,自觉做到把网络作为施政的新舞台;树立“网民留言等于领导批示”的理念,自觉做到为民办事不拖延、不推诿、不打折;树立“网络施政也是‘民心工程’”的理念,自觉做到竭尽全力解民之忧,排民之难。二要建立环环相扣的网络施政程序。网络施政关键在于程序的科学化,要建立和完善受理、登记、交办、审核、回复机制,确保网络施政的实效。三要构建相互配套的网络施政制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有效实施网络施政的根本保证,推行定期浏览制、网上交办制、限时办结制、督查联动制和舆情分析制,着力实现“民有所求,官有所为”的网络施政目标。

三、提高网络素养,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

兴网之利、除网之弊是系统工程,更是全党的政治责任。党员是全社会的表率,干部是全党的表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也应该成为兴网之利、除网之弊的重要生力军。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像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样,在虚拟社会里发挥引导舆论、兴利除弊的中流砥柱作用,才能占领网络话语权的制高点,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打赢树立党的形象、巩固执政地位的保卫战。

1.引导党员干部“正眼观网”,使其自觉融入网络虚拟社会。不了解不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规律和特点,就不可能善用网络、驾驭网络。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对网络的认识存在两种病症:一种是恐惧症,就是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逃避它、远离它;一种是麻木症,就是无视它、漠视它。这两种病的症结都是对网络的无知。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素质,必须首先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网络。一要增强以网为友的意识。就是以真挚的感情、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胸对待网民,在平等沟通交流中增进感情、加深友谊、取得信任,为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人气。二要增强以网为学的意识。网络里蕴藏着智慧,网民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要把网络虚拟社会当作课堂,学习各类知识,丰富能力结构。要把网民当作老师,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优秀品格,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三要增强以网为器的意识。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开拓工作思路,完善决策部署,增强工作实效,使之成为推进工作、造福百姓的利器。四要增强以网为鉴的意识。就是做到把网民的批评视为诤言,把网民的骂声视为忠告,把负面网络事件当作警示,通过网络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性、更自爱。

2.推动党员干部“智以用网”,使其善于驾驭网络虚拟社会。驾驭网络虚拟社会,能力建设是核心。针对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网络本领恐慌和能力短板现象,必须着力提高五种能力,即:通过网络获取把握信息的能力,运用网络沟通群众的能力,发现和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依托网络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借助网络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把上述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党执政兴国能力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一要加强网络素能培训学习。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网络素质列入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党员干部进行大规模网络技能培训,以深入了解网络虚拟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的能力,掌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技能和方法。二要强化网络技能考核评价。把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定期不定期开展公务员网络知识及技能大赛,把网络技能作为党员干部年终考核等次评定的重要依据。三要着眼网络技能选人用人。在后备干部选拔、领导干部选用中要把网络知识作为重要考试内容,着重了解参选干部知网用网能力。

3.促进党员干部转变“网风”,使其能够适应网络虚拟社会。所谓网风就是党员干部在虚拟世界里表现出来的比较理性的态度或行为风格。网风就是作风、就是素质、就是形象。良好的网风,是主导网民思想走向的导航仪、是畅行虚拟社会的通行证。一些领导干部把现实社会中动辄摆架子、说大话、打官腔、发脾气等不良习气带进虚拟社会,使得他们时时挨打、处处碰壁。要驾驭网络虚拟社会,必须在思想积淀、心态预期、语言储备上实现华丽转身。一要丢掉官气,走近网民,倾听网民的心声。在虚拟社会里,任何的官气在网民面前都变得没有脾气。抛却官气,才能聚集人气,拉近与网民的距离,从而能够接听网民的喜怒哀乐之声,感知网民的苦辣酸甜之音。二要放下架子,融入网民,平等与网民对话。虚拟社会里不分尊卑,是没有身份的社会,善于应对思想的交锋才能占据上风,善于进行智慧的对决才能赢得主动,善于激发感情的共振才能取得信任。因此,在虚拟社会里领导干部要以平凡的身份、平民的心态、智者的思想与网民交流互动,这样才能与网民搭上腔、对上调、交上心,从而融入网民,赢得网民。三要立足公仆,宽容网民,虚心听取网民的批评。正如有的网络专家所说,网上的“骂娘”恰恰减少了“动手”,“上网”取代或推迟了“上街”。面对虚拟社会里的骂声四起、戾气潜行,领导干部无论从政治责任的角度,还是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理智的姿态坦然接受。正如一个领导干部所说的那样,“主人对公仆不满意,训斥你两句也很自然”。坦然面对网民的批评,坚持做到“闻过则喜”,是人民公仆应有的本色。

四、加强设施建设,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网络虚拟社会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把握网络虚拟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机遇,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突破传统观念、思维方式的束缚,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广的领域,实现党的建设的新突破,着力把网络建成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载体、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群众的新窗口、展示创新成果的新平台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桥梁。

1.坚持权威性,打造网络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党建信息平台。打造党建信息平台,是运用网络优势推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权威性,是虚拟社会条件下党建信息平台的根本。为此,要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推进党建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权威的党建信息平台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政治上要坚定。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使广大党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二是时间上要快捷。力争在第一时间内,凭借网络的高科技手段快速反应、及时报道,乃至滚动发稿、跟踪报道中央、地方党委或领导同志在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决策、出台的重要举措、理论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党建工作中的新探索、新做法等。三是思想上要先进。从确保用先进的思想占领网络党建工作阵地出发,按照“谁上报谁负责、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建立信息安全质量审核制度,建立一道坚固的人文、技术“防火墙”。

2.坚持思想性,打造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党建学习平台。学习是进步的前提,依托互联网高效性、迅捷性、交互性等优势提高全党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是网络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一要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扩充“红色思想资源库”。分类建立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党报党刊电子版、党建理论研究、党建知识园地等资料库,组建“党建工作图书馆”,方便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查询下载,实现信息共享,扩大信息来源,以对工作和学习发挥指导或参考咨询作用。二要紧跟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推进网络党建栏目建设的科学化。不断完善网络党建专题栏目,及时调整、充实党建网站中“党的工作经验交流”、“党内规章”、“政策法规”、“经典文献”、“党史资料”、“干部教育”、“观察思考”、“社会综合”等栏目的内容;及时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引导干部群众关注理论热点。加强相关数据库的积累和建设,使党员干部和网民能够通过网站迅速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三要发挥方便快捷优势,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电子邮件将培训通知、教育计划、讲课教材直接发往基层,并通过设立网上党校,将各类培训教材直接上网,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四要贴近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要敢于、善于将党的建设中一些具有共性的现实问题、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纳入网络党建相关栏目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解决在一些党员、群众中突出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生活实际问题。

3.坚持实用性,打造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党建服务平台。实用性是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党建服务平台的基础。网络越来越成为政党之间争取民心的主战场之一。只有脚踏实地贯彻党的宗旨,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切实为党员群众做好服务,使广大党员真正从中得到教益和收获,才能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来关心和参与网络党建。一是服务群众,释民之惑。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推进网上党务公开平台建设,动态、常态地向社会公布党组织各部门的主要职能、领导设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理结果;公布有关工作方案,发布干部任免动态,实行发展党员、提拔干部、评优表彰网上公示等,认真落实党内外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服务经济,脱民之贫。要体现“大党建、大服务”的党建理念,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如增设一些政策法规、就业指南、致富信息等栏目,为提高群众创业致富能力创造条件。三是答疑释难,解民之困。设立“党员信箱”、“留言版”等,实行网上定期接访,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网上答疑释难,把党建网站建成党员干部群众的信息之家、办公之家、解难之家。

4.坚持实效性,打造虚拟社会条件下反腐倡廉平台。网络反腐从民间到官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我国反腐的有效渠道。网民的热情参与,使得网络反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出特有的新鲜活力和巨大威力。为此,要像重视实际空间反腐工作一样重视虚拟空间反腐工作,扬长避短,使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手段相互配合,成为反腐倡廉斗争的锐利武器。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反腐的运行机制。网络反腐要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智慧,结合各地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的运行模式,以更好地提高网络反腐效率。要加紧制定和完善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操作规程,搞好网络监督与纪检监察制度对接和互动。二要加快拓展网络反腐渠道。要大力加强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等举报网站的建设,使官方网站成为举报的主流网站,成为网络反腐的主导。同时,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反腐网络探索,拓宽网络反腐渠道。比如,除了建立网站外,还可开通举报邮箱,开通实时QQ、反腐败博客、论坛、BBS等,拓宽反腐途径,畅通反腐渠道。三要加快整合反腐败力量和资源。从长远来说,网络反腐要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合力,使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得到全面发挥,网络反腐也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要加快整合各种反腐资源,形成互相配合,互相支撑的查办案件力量。要促进以网络反腐为主体的民间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反腐倡廉格局。

[1]刘丰杰.推动网络党建持续健康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2).

D26

A

1008-8431(2012)05-0041-04

2012-06-03

本文为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DJ004)“网络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袁建伟(1969-),男,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编:赵国梁)

猜你喜欢
问政网民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