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 00:50全家悦张博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尺度关怀马克思主义

全家悦 张博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全家悦 张博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北京 100091)

现代人价值观危机的背后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准绳。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马克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为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原则,才能实现其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诞生、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相伴相随,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物质利益的驱使和诱惑把许多人变成“单向度”的机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挖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价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

一、迷失于现代价值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尚未定型,矛盾凸显,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趋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因素加速了现代民众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认同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旧的价值观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导致一部分人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现代人价值观危机的背后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

(一)现代人的价值观危机

“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中广为接受的、较为持久的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信念,是人们判断是非、评判美丑、区分好坏、确定爱憎的主要标准。”价值观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从个别当中抽象出的一般,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同时,价值观不仅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而且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时代的特征集中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蓬勃的经济“成功”景象后,同样潜藏着精神性和价值性的困厄和迷离,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把许多人变成“单向度”的机器,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功利化、庸俗化,导致整个共同体的冷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现代人价值观危机的背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灌输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满足人、发展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条件下,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不是天然对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如何,取决于它灌输的内容是否科学,也就是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是否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现代人价值观危机的背后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合法性问题。事物存在的合法性来源于大多数人对该事物的普遍认同。面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既实现自身的价值,又体现出自身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准绳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才能使其不断走出困境。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

任何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一个目标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实现人民群众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化,实现发展自己,维护统治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具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地位和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目标。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实践活动的人,归宿点是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体一点,是研究何为人、人的状况如何、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现象,提出了资产阶级教育的目的是把人训练成单向度的机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提出突破“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阶段,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最高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追求。长期以来,很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普适价值对立起来,其实,“马克思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类普适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自由”、“平等”并不是我们所忌讳的,而是为了实现更普遍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马克思主张的理想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注重人文关怀。马克思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命题,而不是一个本体论命题。就整个世界、宇宙来说,人是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人是万物之灵,是价值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髓,鲜明地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根本目的,这在价值取向上矫正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反对抽象意义的人,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提出了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充分激活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现代社会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人是一种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始终处于不断地生成的状态之中,它的最佳状态是有生命力,不屈地走向更高的生存形式,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超越现实的规定性,始终在追求和建构一种可能性世界”。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纬度之一,其基本涵义是对人的身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更是立足现实,尊重每个人的感情,尊重每个人的物质、精神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强调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是对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动力因”的渗透。人文关怀的前提是要充分肯定个体价值,承认人的个性化的价值意识的合理性,这就意味着承认人的个性化的社会存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特别的,认可他们的价值,尊重并且努力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其次,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防止人文关怀变成空洞的口号。第三,人文关怀,要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体现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人们一切自觉地对象化活动,都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统一。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体的外在尺度,构成其实质性内容和最基本的遵循原则。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活动中,不但“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根据马克思对劳动“尺度”的分析,主体的内在尺度是由“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所决定的尺度,客体的外在尺度是由“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尺度。人在劳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对象,达到对不同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并根据客体的性质来决定和开展自己的活动,使主体尊重和服从客体;另一方面,主体也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把对象性的现实变成“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马克思关于劳动的两个尺度的思想,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信仰等主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具体说,是党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政工干部等。客体是受教育者,就是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我党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方式,同样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两个尺度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根据客体尺度的要求,人们的一切现实活动都要符合对象本身的状况和本质规定,坚持真理性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真理是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不同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它具体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主体来说,就意味着必须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规律,一切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心理和信仰等实际出发。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价值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复杂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体尺度,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受教育者思想中存在的各种新问题。

其次,根据主体尺度的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意识,自觉寻求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本质力量的合理有效途径。所谓主体尺度实质上就是价值尺度。价值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内在规定和需求的自觉。遵循价值尺度,就是要在对客体外在尺度的认知基础上,自觉从事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来说,这一尺度意味着最大限度保证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满足人主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党的的事业的需要。

[1]余维武.和谐与冲突—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德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J].哲学动态,2004(7).

[5]倪洪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7]陈社.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N].泰州日报,2008-0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81

A

1008-8431(2012)05-0070-03

2012-07-02

全家悦(1981-),女,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博(1982-),男,西安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园)

猜你喜欢
尺度关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宇宙的尺度
9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