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中国视角:当代中国主体性困境的根源探讨

2012-08-15 00:45陈明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主体传统

□ 陈明刚

主体性是指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人通过对象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主、自觉到自由的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特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我国坚持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的科学指导,致力于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发展人民主体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的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个体主体性发展相对不足,主体间性的非和谐状态和主体的文化性贫困等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人的发展显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这一系列主体性发展困境的背后是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社会发展模式根源和当代价值选择根源。

一、历史文化根源: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因素的总体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乏丰富的主体性思想。如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老子的“天大、地大、人亦大”[2],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3]等。然而,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缺少主客体的对立,也就没有主体性可言;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人的价值和意义从儒家思想体系中抹掉,用“天”和“道”来代替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被压制。因此,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没有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困境的历史文化根源。

(一)传统伦理道德总体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传统文化中,忠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君臣关系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要对君绝对的忠诚;在父子关系上,“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子要对父绝对的服从,即孝顺。在夫妻关系上,丈夫是妻子生活的准则。古代还有专门约束女性的道德准则,即“三从四德”,女性没有自主性。“三纲”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个体在君权、父权和夫权的严格束缚下,没有真正的主体地位,因而它从道德准则的角度剥夺了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三纲”的具体道德规范,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后来,“五常”成为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三纲五常”的本意首先是君、父、夫自觉遵守“五常”,为臣、子、妻作出榜样,然后臣、子、妻无条件的忠君、孝父、侍夫,但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三纲五常”成为单一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君、父、夫拥有绝对的权利,臣、子、妻则承担绝对的义务。“三纲五常”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扼杀了人的个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缺失的伦理道德因素。

(二)传统文化中个体人格的片面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基础的,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人格发展走向了片面化。“三纲五常”的直接后果是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宗法制度结果又促成了严格的身份制度,人便有了卑、贱之分。身份的严格区分,使奴性人格逐步形成并内化为一种文化心理,奴性人格使人失去了作为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主体性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维度。具有奴性人格的人不敢追求自由、平等,甘于平庸,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这样,人就丧失了主体性的本质维度——价值性。奴性人格外在表现为一种内敛性、封闭性和依赖性的个性特征,缺乏开放性、包容性和开拓性,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保守主义的根源,保守主体使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外在的推动力。在鲁迅看来,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奴性人格,解决中国问题关键在于改变国民的奴性人格。传统文化中人格的片面发展使传统文化中人失去了主体性发展的主观条件。

(三)道德实践取代物质实践

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道德实践。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4]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5]这里“用力于仁”和“乐善不倦”都是高尚道德实践的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高尚的思想道德休养中,因此个体要努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当官是最荣耀的事情,而当官的前提是参加以道德教化为主的科举考试。道德水平的高低成为对人的价值认可的标准。对道德实践的推崇,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的思想。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6]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颂扬轻物之人,鄙视重物之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主体性通过物质实践活动的为我性体现出来。欧洲近代的发展也证明了只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才能张扬自己的主体性。因此,单纯追求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不去努力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它只能使人在抽象的道德信仰中联想美好的未来社会,可是没有物质支撑的道德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社会的。

(四)“天人合一”对主体的消融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对“天”的解释有三种,即自然的天,天命和天道。庄子强调自然规律和人世治乱没有关系,形成了“天人相分论”。儒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天命与人的和谐,天道与人的和谐,形成了“天人合一论”。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取代“天人相分”,成为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从天人合一的本源意义上讲,人和自然、天命、天道的和谐是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就像孔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7]但是,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中“天”的决定作用,认为“天”赋予人以“仁”的本性,也决定人的吉凶祸福,决定王朝命运等。总之,世界就是天命的化身,天命控制世界,因此,人要顺从与天命。在董仲舒看来,汉王朝的统治是天命决定的,人民服从汉王朝的统治就是遵从天命,就能受到天命的庇佑,也就能获得“仁”。可见,从董仲舒开始,“天人合一”是为王朝的统治提供合法的依据,用“天”来消解人的主体性。“天人合一”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一种群体性,人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在天命里,即国家里存在,脱离了国家群体,就会受到天命的惩罚。为此,封建王朝制定严格的人身控制制度,个体没有独立性,主体性消融在王朝的礼制秩序中。

(五)传统农业经济对主体发展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通过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实现的,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进步的推动器。但是,传统社会过度地强调农业而忽视商业,甚至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传统社会里,“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8]而发展商业视为舍本求末,不利于民富国强。因此,发展农业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农业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恒为农,世不徙业”。[9]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制定一系列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商业失去了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农业生产本身主要靠经验,人们缺乏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阻碍了中国传统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后果是对自然的开发不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总之,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人们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主体发展意识,从思想上使人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冲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小农意识的影响仍然存在,是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性增长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社会发展根源: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局部缺位

从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来看,工业文明是人摆脱神的枷锁,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曙光。西方人借助这束曙光去寻找光明,然而,后来西方人发现,离光明越近,曙光越微弱,直到最后曙光消失,西方人重新陷入黑暗。由此可见,工业文明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人的主体性发展沉溺于物质欲望之中而迷失了方向,现代西方的主体性困境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工业文明本身是无罪的,工业文明发展的危机是人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选择的结果。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危机的现实原因就是我国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局部缺位。

(一)科学技术伦理的缺位对主体性增长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武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P274)科学技术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的增长。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也给我国的主体性增长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严格的评价标准。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只是纯技术的发展,科技伦理的发展相对滞后。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是方便人们的联系的,但是有些人却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违法活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旨于谋求人民的共同福祉,但是严格的技术保护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应用;科学技术提升了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但是人们却利用科学技术恣意开发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由对科学技术的自由运用变为对科技的依赖,人的自主性丧失。缺乏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标准,导致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放大,阻碍了人的主体性合理地增长。

(二)经济发展衡量标准的人文关怀不够

邓小平提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这一标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是GDP和GNP。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和企业大多有一种唯GDP主义的倾向,想方设法提高GDP的总量,并以此作为经济成果的衡量标志。GDP总量只是代表总的发展情况,不能代表人的主体性的全面提高。对GDP增长的过度看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力度大大增强,超过了其承受力,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受到影响,人们主体性发展的物质基础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人们为了争夺对有限资源的发展权,导致主体间性的发展危机。总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唯GDP主义导致理性主义的片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失衡,缺乏人文关怀的发展模式最终会使人的主体性发展受到损害。

(三)经济发展格局的失衡使主体性发展出现多层次性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主体性发展的状况。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7年中国三大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8.6%、40.1%;[11](P38)吸收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40.8% 、26.8%、32.4%。[11](P112)而 2004 年美国三大产业对GDP 的 贡献率 分别 为:1.3%、22.0%、76.7%;[11](P63)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吸收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1.6% 、20.6% 、77.8% 。[11](P139)一般而言,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合理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应在50%以上,就业人口的比例和贡献率的比例相当。从中国情况来看,中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只有40.1%左右。而就业人口的比例和贡献率的比例差距很大,农业就业人口是40.8%左右,但其贡献率只有11.3%左右,相差悬殊;而美国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了76.7%,就业人口比例和贡献率的比例相差非常小。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很小,人们主体性增长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农业就业人口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人均生产力水平差别还很大。因此,农业人口的主体性增长大大低于第二、三产业,呈现多层次性。同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人的主体性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发展层次差异相对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人的主体性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且层次差异较大。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类似。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还不是很完善,因而人的主体性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且差异性大,呈现出多层次性。

三、价值选择根源: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主体价值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开放性式的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并存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也带来了价值观的紊乱,使人的主体性发展陷入了困境。

(一)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是重经济,轻政治、文化和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其实就是工业化的过程。中国迫切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于是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观。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2](PP375-377)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在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得到巨大增长。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导价值观把经济搞上去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了。尽管党和国家的宏观战略是三位一体或者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同步发展,社会发展成果的评价指标基本也只是经济指标。这种片面的发展模式是近年来我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导致转型时期我国人民的主体性增长出现片面性。

(二)近现代西方的主体价值观对我国主体性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真正的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此,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性发展深受西方主体价值观的影响。西方主体价值观崇尚个性自由,崇尚理性、科学,崇尚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强调对自然的主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中,这些主体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之时,西方的这些主体价值观所带来的主体性发展危机已经全面暴露,主体性批判已成为西方主流主体性思潮。但是,为了尽快摆脱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大力发扬科学理性精神,通过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尽快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也证明,这种主体价值观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中国一跃成为工业大国。但可惜的是,我们将这种精神过度发扬,以致也走上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老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我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超过了其自身的承载力,生态危机出现,反过来又阻碍着人的主体性的持续发展。随着个体独立性的逐步增强,主体间性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西方各国大力兜售其自由、个性、民主的主体价值观,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性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三)价值评价的多样化带来的主体价值选择困惑

转型时期,我国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导致了价值评价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价值标准,又有现代的机制标准;既有中国的价值标准,又有外国的价值标准。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主张首先要提高效率,有的人主张首先要社会公平;有的人主张首先要大力唱“红歌”,弘扬革命精神,有的人却主张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加强执政建设;有的人主张要实行分权,实现政治民主化,有的人主张要集权,防止民主泛化。“人们不得不在各种思潮中进行选择和判断,而在选择和判断的时候不得不卷入各种思潮的冲突和斗争之中。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们因为丧失了标准,丧失了可以信赖的权威,普遍感到内心的矛盾,感到无所适从,感到前途的渺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原则动摇了,行为是否合理也成了问题,是非有些颠倒,尺度有些混乱,行动失去了方向,理想失去了根基,似乎只剩下失望、叹气和迷茫了。”[13](P34)价值评价的多样化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规范多样化的价值评价标准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价值选择的困惑使主体性信仰不稳固,制约着我国转型时期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四)现实大众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费斯克看来,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产品的基础上创造的,文化工业仅仅提供了一种原材料,大众在商品的消费实践中积极地创造出了大众文化。[6]大众文化是广受大众欢迎的、非阶层性的流行性文化,它通过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进行批量生产、传播和销售,旨在给大众带来愉悦效果,获得轻松和满足。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大量涌现,大众文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我国文化领域。在当今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余,大众文化是很好的调味品,使人们暂时克服现实生活中的茫然与孤独,使主体的人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但是大众文化具有标准化、市场化、单调化甚至庸俗化的特征,容易使人丧失独立的文化个性,丧失主体的创造性。同时,大众文化的超强吸引力使大众文化由业余消遣变成主导性的文化生活,加深了人们的文化异化,人们失去了主体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当今众多80后、90后沉迷于网络、肥皂剧、时尚音乐和服饰,并将其深入刻画到自己的文化理念当中,造就了一大批宅男、宅女,非主流群体。封闭的文化理念会使主体交往能力下降,主体间性危机出现。这些现象就是当代人被大众文化异化的表现。因此,在当代中国,建立真正的民族的、科学的、独立个性的大众文化是克服我国社会发展中主体文化危机的内在要求。

四、结 语

促进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维度。然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却反映出多重的主体性困境。为此,有效解决发展中的主体性困境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塑造完整的主体精神。完整主体精神的塑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支撑。为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塑造对当代中国的主体性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推动下,促进人们形成独立、开放和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人格,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精神,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公平正义的社会精神。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体现差别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社会民生的改善,实现包容性增长。再次,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主体性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1]论语·卫灵公

[2]老子(第二十五章)

[3]天论

[4]论语·里仁

[5]孟子·告子上

[6]荀子·劝学

[7]礼记·中庸

[8]史记·秦始皇本纪

[9]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主体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何谓“主体间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老传统当传承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