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写』挤进语文课堂——试谈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设计

2012-08-15 00:47浙江王珏红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摊主外貌文本

浙江 王珏红

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其实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而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一、小练笔于语言经典处,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孩子们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习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我们教师要精心预设,选择落笔点。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练习。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六年级的教材中许多课文同样都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对于其中精彩的片段描写、独到的构段方法、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独具匠心的立意,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或仿句式,或仿构段,或仿篇章,或仿立意,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笔。

如,《山中访友》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文中有一些句式很值得孩子们去仿写,特别是第五自然段,我让孩子们进行了练笔。有的写:“你好,威武的雄鹰!辽阔的大地衬托着你强壮的身躯,你宽大的利爪上仿佛充满了王者风范。”有的写:“你好,鲜艳的百合你婀娜多姿的舞态,是为了山中更加美丽吗?你好,翠绿的野草,你编织的翡翠地毯,是要我再次把你梳洗吗?”每位孩子们都进行了思考和练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了第五组《少年闰土》、《一面》两篇课文的外貌描写,我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练笔,一次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侧重训练孩子们在外貌描写中学会抓人物的外貌特征,才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惨状。第二次外貌描写侧重于表现人物性格,《一面》中作者把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试着让他们学着写写,有孩子这样写道:“他细皮嫩肉,像刚出炉的肉包子,真想咬上一口,眼睛眯成一条线,仿佛又在想什么鬼点子。”通过这两次小练笔,在第五单元的大作文《我的小伙伴》中孩子们写的外貌描写让我眼前一亮。

二、小练笔于情节空白处,充实文本

在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留下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余地。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而我们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如《唯一的听众》一课,文中略去了“我”和妹妹的对话。当妹妹惊呼“聋子”时,写“我”的反应,则用了一串省略号。于是我让学生补充上去。“‘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他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学院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然说他是聋子!’‘什么?’我也被妹妹的话惊呆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去相信,一直来那个唯一的听众,不仅不是个‘聋子’,而且还是个很有名望的教授。她为了可以让我重新树立自信心,一直默默地支持我,为我加油。我真的想哭,但我还是忍住了泪水,使劲不让泪水流下来因为我知道,我该觉得幸运。我很感激她,很想对她说声‘谢谢’,但我还是不愿意说出来。因为这样,每天清晨她还会以在那儿等待‘倾听’!就这样,一直这样……”我们六年级课文中《穷人》上完这一课让学生写一写“一家9口人的将来”有的写实主义把他们的将来描绘得很凄苦。有的完美主义把几个孩子想象得非常有出息,我在课堂上尽量不做评价。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空间、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这些练笔“还原”了课文略去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隐含着的场景。这种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练笔,开启了学生的生活之源。没有任何的束缚,真正达到情动辞发。

三、小练笔于情感交融处,解读文本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会凝结成学生的思想,以致练笔有“情”。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皮肤去感触,用心灵去体验,用全身心去探求课文语言的内涵,唤起情感的体验,才能点燃写作的愿望。学生的练笔,还应紧扣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这根线,两者融为一体。借助文本的内容做练笔的素材,学生能紧紧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讲得真实,真切,有话要说,有情要抒。

如教完《老人与海鸥》,讨论完老人对海鸥的关心呵护,讲完海鸥对老人的崇敬、依恋之后,趁着孩子们的情绪比较亢奋,紧接着就是小练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鸥,如今老人离世,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大多数孩子就写得非常感人,有的孩子甚至用了:“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你不是亲人却甚于亲人。”这些曾被用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句子,如今被用在动物与人的情感上,原来也如此亲切、自然。如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最后一句“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的设计的小练笔是写心理活动。有孩子这样写道:“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往日云烟历历在目——我想起了曾经每天早上对我宽厚笑容的摊主,想起了父亲给我的那两个刻骨铭心的巴掌,想起了当父亲把钱夹在书中还给摊主时他的一愣,想起了摊主和碧云演的那场‘戏’,想起了他们的善良。如果这是一场谎言,那也是一场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也有人这样写“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摊主是个残疾人,他的生活本来就很艰苦,可是为了让我心安理得地看书,故意买下了我的马草,而我却一点都不知情。摊主真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从今以后我要真正为他做点什么?”一 篇篇意犹未尽的文章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一种人性的美就活跃在学生的笔下。课堂上,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产生刚学课文之后的激动、兴奋点,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课堂处处是作文,“小题”也需要“大作”。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地挤出时间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学生的精神生命也将得到新生。让课堂小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吧!

猜你喜欢
摊主外貌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20元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地摊情话
我卖个桃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