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产生了幸福的文字流淌——漫议便说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小练笔”

2012-08-15 00:47浙江钟吉光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乐清小练笔文字

浙江 钟吉光

文题中的“便说”指的是随便地说说,好在笔者论述的话题是“小练笔”。从“小练笔”三个字折射的人文关怀,可以得到的一个信息是——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让我们教师人人都成为文学家,只要我们能够随便玩玩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心路历程,足矣。这里讲的是“文字”,不是“文学”。文学是余秋雨、贾平凹的事情,文字却与我们老师息息相关,挥之不去。也许你会说,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数字”,不要“文字”。笔者则认为,即使是数学名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也难以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和与自己互动交流的同行。

取这样一个题目是有些佶屈聱牙的。意在关注这两个词语“逼迫”和“幸福”。目光聚焦到“逼”和“福”两个汉字上,如何解读这个“逼”字呢?“一人一口田加一个走之儿”,那也就是说“一个人带着一口田行走在路上”只要肯耕耘就有“衣服”穿。“一口田”加一个类似“衣补旁”的示补旁就是“福”,幸福的“福”。有了衣服穿,再去继续耕耘,不久你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如果“一口田”上面盖上房子,就是加上一个“宝盖头”,就变成了“富”。这个时候,“富丽堂皇”,“富甲天下”,“学富五车”也就来了。

有点绕,但是笔者认为这正好证明了一点“福”与“富”都是“逼”出来的。同样,教师的练笔或叫随笔也是逼出来的。“逼”——你要我写,是第一层境界;“愿”——我愿意,是第二层境界;“命”是第三层境界——我已经把文字融入我的生命中,我的血管里奔流的是“文字”的血,不可不写,不写不快,在笔者看来该是最高境界了。

整理几年来笔者写过的小文,为数真的不少,特别是2007年1月1日开通个人博客“胡杨丛林”后,时至今日,一直保持更新。三种层面的文字都付存在,是一个交错、纠结的状态,但大部分文字还是停留在——被逼的层面上。计划、总结不能不写,论文、案例不能不写,教学叙事、班主任工作手记不得不写,同时也包括学校迎检和申报项目的有关材料都是要写的。

被逼迫写作是件痛苦的事情,那种写作前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的煎熬是一种心被拉扯起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依靠的无助。但是,当你找到了一个契合的点切入进去,并行云流水地展开的时候,特别是完成后再去回味,最好是搁置一段长久时间再去品味,你会发现被逼出的文字是幸福的。你一遍一遍地读它,会发现你很难再确切地写出彼时彼地表达你思想的文句。当成功感、满足感占据你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点空间的时候,你会说:感谢逼迫,因为有你,才有今天留下文字的幸福。也许你还会大声说:让逼迫来得更猛烈些吧,没有逼迫也许我一无所有。

从某种程度上说,前面所说的语言都比较感性。因为还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怎么写的问题。逼只是感性的一种认知,练笔的策略才是理性的,知性的操作技能。你说完全靠感觉,不行的。我们不是契诃夫,契诃夫写文章是不需要艰难构思的,只要感觉来了,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只是我们,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而已。笔者不敢去界定一些具体的策略,只是把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一点具体的做法客观陈述一番而已。

一、我用我手写我心

情之所至,无处宣泄,文字是最好的出气筒。用你的心灵去指挥你的手,让文字跟随你的心情随意去蔓延、滋长,这就如决堤的河,河水想要流淌到哪里是无法阻挡的。心情的河水来了,就让文字随他流淌好了。管它山川与平地,管它碧野与高原,流过就会留下记忆的痕迹。当痕迹化为文字的时候,翻手即来,覆手即去的情感就被记录成了不朽的传奇。

愚以为心绪是文字的灵魂,文字是心绪的载体。有人说,我有心情,有冲动,有感觉了,就是没文字,怎么办?这就好比,人有了灵魂,没有肉体;有了肉体,没有衣服。衣服是可以有的,这个应该有。

1.读点儿书

注意:“读点儿书”和“读书”是有区别的。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季羡林是没读过《红楼梦》的,但谁也不会说他不是国学大师。一点不读书是不可能写下文字来的,起码的积淀还是要有的。古人说熟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我们要读点的就是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书。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适合自己思考的书。也许我们一生只细读了一本书,但是给我的滋养可能是一辈子的。笔者读书不多,《三国演义》原著至少读个十遍,这不是别人逼我的,我愿意读。人说读书是一种最好的休闲方式,笔者觉得应该改一改,读自己喜欢的书才是一种最好的休闲方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到今天我还没有读懂。地理位置的模糊,战术战法的缺失都构成了我阅读的障碍。但是对它的语言我是有点习得的,所以这也养成了属于我自己的一点语言风格。

2.文字有点儿自己的风格

文字的风格就像人的习惯,是各有千秋的,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属于自己就是属于民族的,属于民族的就是属于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就是最好的,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属于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自己的风格要像陈寅恪那样坚守。笔者喜欢写点半白半古的东西,有时情何以堪的时候也愿意附庸风雅作点古体打油诗。2009年暑假回乡祭祖笔者写下了《杏岭山笔记》,800字。跳跃性截取几个片段:“夏日未央,河水流长。淫雨霏霏,日开天光。见百草丰茂,闻松波涌起,嗅谷味花香。穿山林,入小径,拾山坡而逆上,跨浅沟而既往。”“光本一介布衣,而立之年蹉跎岁月,无身势之显赫,无音韵之雅量,无文采之飞扬,无睿智于胸膛,无体魄之健壮。无才无德,漂泊一方,……。但念得清心寡欲,恪守祖上之纲常。愧无力整修祖上之阴宅,立碑著撰,彰显门庭之荣光。”“余幼尝闻曾祖父祖籍山东登州府,闯关东,下重洋,开荒辟土,传钟氏一血脉于北疆。睿智贤达,白手起家,置田亩百顷,开北山为钟氏之旺,至土改散尽细私,家道迷惘。”“哀哉,山亦青,水亦往,人生安可重徜徉?雕刻时光,难留岁月,滚滚红尘付前江。……呜呼,光无才学,卖弄文字,谨祈家人之安康,生活之顺畅,子女之学业有长。但求有来世尽孝,不幻梦天堂。”

这几年文化节我们作主题式经典诵读。前年我们做乐清乡土文化,去年我们做岳飞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一些材料找不到,笔者只能硬着头皮冒充古人自己操刀写点文字楞充经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讲述乐清名字由来的时候,我效仿楚辞和诗经涂鸦了这样几句:“茫茫大东海,苍苍雁荡山;湍湍龙湫瀑,悠悠洞箫残。携长箫兮架鹤之飘来,舞长袖兮垒石于萧台。箫声高亢兮响遏之云端,箫声冗长兮连绵之高山,箫声低婉兮流水之缱绻。鹤箫声动舞翩跹,山光云影共海天。乐清于斯得名氏,流连至此可看仙。”《说岳》中少年岳飞找不到诗句,笔者也冒充:“相州有奇童,力引三百弓。闻鸡仗剑舞朦胧,弱冠始从容。”客居在福建西山思乡,笔者写过:辛苦芭蕉姿容旧,自在胡杨叶飞黄。我们去太姥山论坛,早晨看日出,立于海边,背靠群山,云雾迷蒙,山尖的松林似乎落了雪:雪松我们在一起调侃,我写了一首小诗送给他,其中有这样两句:“氤氲海云处,相看雪与松。”他和海云的名字都有了,而且符合当时的境遇,挺有意思的。学生是受老师影响的,乐清市小学生诗词创作比赛,笔者选送的三篇作品,分别获了一二三等奖。

二、我用我心为我文

文章除了真性情的流露,还是要动点儿心思的。这就涉及如何选材,从哪个角度切入,怎样起承转合的问题。

1.选材的时间长一点

思考的时间长一点,准备的就会充分一些。你想描摹一个人物,就要思考从众多的材料当中截取出几个最能反映人物本真的材料,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将一两个精当的材料展开化开,其余的材料粗线条勾勒,泾渭分明,取舍有度,人物的形象就鲜活而丰满。我参加“新乐清人创业征文”比赛,《我来自偶然》我选取了几个材料:新乐清人眼中的乐清是什么样子的;新乐清人与老乐清的区别在哪里——新乐清人早出晚归,老乐清人晚出早归,新乐清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清晨冷清的街道,老乐清人宝马奔驰,灯红酒绿。接下去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是什么?我带给这座城市的又是什么?这样的一个材料组织很特别,评委眼前一亮,不需要在文句上做过多雕琢,文脉顺畅,水到渠成。成文参评获一等奖第一名,并发表在《乐清日报》。这几年笔者描摹过一些人物,有老师,有学生,写陈传敏《后起的头雁》,写俞昕羽《我眼中的昕羽》,写徐雪松《印象雪松》,都是在选材上有一些思考的,将生活中几个典型的片段串起来,文字就自然流泻出来了。

2.写作的角度新一点

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文章的情味是不同的。昕羽在参加温州市小文学家比赛的最后关头,我就是跟她谈角度的问题。角度尽量要新,要化无形为有形,要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要反其道而行之。《清明节的思念》和《笛》、《塞给我糖果的手》,哪个题目更好,显然是后两个。观其题,你就知道她会在笛子和手上做足文章了。同样是写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疼爱,同样是写自己的思念,材料完全相同,但是如果你能在文章中几次有意地强化、细化笛子和手的描摹。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它是无形的,它的无形就凸现、外化成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笛子和手,给人的印象是深刻而鲜活的。《印象雪松》,使用颁奖词,用感动中国的流程做开来,这是一种外显的特别角度。再从领导、同事、学生三个全新的视角展开去,一个高大、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雪松就徐徐向我们走来了。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乐清的螃蟹很好吃,家常是一种做法,酒店有几种做法,如果你能发明一种王氏李氏或是张记做法,是别人所没有吃过的,肯定会让人大呼过瘾的。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敢为天下先,而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3.语言的重组颠覆一点

文学是语言的颠覆性重组。不要怕自己的语言不规范,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语言也是由不规范到规范,再由规范到不规范的,其实不规范就是大规范。笔者亲历在温州参加乡土作家论坛,大家谈到这样的一句话:嘶哑的大海跳动着红色的火焰。这句话从小学生改病句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两个错误,“嘶哑的大海”,“红色的火焰”,大海是蓝色的,怎么会跳动红色的火焰?但是你不觉得这样说很过瘾吗?这很新鲜,这不正是作者矛盾纠结的一种宣泄吗?我们课前愿意说调整一下心情准备上课,说的时间久了,腻了,学生都不愿意听了。我们改说“收拾一下心情”,其实心情可以收拾吗?从严格的语法意义说衣物才可以收拾的。现在我们又觉得不过瘾了,干脆:“整理一下心情”,这就是一种语言的颠覆。这种文字的颠覆重组,陌生化的语言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写过一篇小文《爱痛两依依》,截取这样的一个片段:“江南的三月,乍暖还寒,连绵的阴雨将人撕裂得喘不过气来。学初的繁杂,各种情感的纠结正如这阴霾的天气,迟迟不肯升腾起一轮醉人的暖阳。将自己厚重地包裹起来,却奋力地挥手,试图在这羁绊中,试图在这桎梏中,走出那一片百无聊赖的禁锢。

于是,在某一日,我步入了后花园,不邀同伴,也试着不带任何心情,我只是想走走,只是想看看——看看我会得到什么。没去理睬落雨的芭蕉,没去关注待放的玉兰,眼中没有风景,心中没有自己。我不是去游荡,我只是在流浪。”如果说前一段还比较正常,后一段就不正常了,特别是最后的两句,眼中没有风景,心中没有自己是不是矛盾的?我不是在游荡,我只是在流浪。游荡和流浪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说不清楚。但是我情之所至,信笔而出。这种颠覆的语言,令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我觉得很过瘾。也许你做不了别人的主人,但你可以做自己文字的主人,它能很好的满足你的征服欲。所以,当你怀着敬畏和征服的复杂心情去驾驭文字的时候,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大胆地写,自由地写,因为你写下的文字是留给你自己看的。对于我们平凡人来说,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忠实读者。

三、我用我文问我行

问:探问,叩问。行:行走,成长。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仰望星空,还要低头看看天气,也要偶尔停一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及时调整下一段路的方向。我们写下的每一篇小文,都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驿站抑或是加油站,它就如一颗颗宝石嵌在我们如丝如带的人生旅途中,熠熠生辉,散发着恒久的弥香。

1.多一点儿行走的痕迹

把人生行路和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整合起来,行走一路,留下一路文字,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位体育老师跟我聊假期去了西藏,写了很多游记存放在自己QQ空间,图文并茂,笔者很羡慕,渴望一读。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硬朗的汉子,居然还有柔情的一面。

行路中写下的文字是没有人逼迫的,心灵的无拘无束能够让我们的文字更为灵动。去奉化溪口,笔者写过《走西口》,感慨人生起落,在张少帅民族大义与个人荣辱之间唏嘘郗歔叹惋。去西湖旅游,笔者写《禅味西湖》,雷峰塔屹立千年仍有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而人呢?只是天宇中滑过的一束流星,与这塔,与这湖,与这山,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看来“人是瞬间的美丽存在”而已。于是,心绪中就多了一份宠辱不惊,看天边云卷云舒的淡定了。还有母亲生前写给她的小文《一缕阳光》,最近我准备写《献给母亲的三个吻》。

2.多一点行走的感性思考

写文章是要有思考的,行走在教育的路途中累并快乐着,更须要我们的思考。思想不等同于思考,思考是思想的初级层面,从这点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权利。这几年我写过有关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的小文是有些的:《获或惑》、《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拿什么奉献你》、《颦与蹙的瞬间》、《爱痛两依依》、《新月如钩》、《风声中挺拔的壮丽》《为你守望,在每一个清晨》等等。总体上说是比较感性的,缺乏知性的深度。还好,我给自己的开脱是,我是一个一线的普通教师,搞理论是专家的事情,我没有能力,也不想成为一个教育的研究者,我只是一个教育的践行者,我想把我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著书立说,青史垂名。我做不到,何必自寻烦恼呢?坦然地活着,会活得自在一些,这就是笔者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狭隘的理解。

天空可以没有明月,即使是在中秋。但你的心里不能没有一轮明月——它是你生命的方向,是支撑你前行的力量。最后,用去年中秋节笔者写过的一首小诗《心月》作为本文的结尾:

凄风冷雨度中秋,无花无酒亦无愁。感念前尘多少事,独看他乡水自流。仰望雁山青几许,俯首瓯水濯衣裘。惊回枕边泪书梦,夜无月心月如钩。

猜你喜欢
乐清小练笔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第二十届乐清模具设备塑机工业自动化展圆满落幕
移动直播在热点报道中的应用探析——兼析乐清男孩“失踪”案媒体报道
“媒立方”首次试水 全媒体融合播报——乐清日报两会报道奏响最强音
不忘初心 新闻为民——乐清日报深度融合的实践
浅谈小练笔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小练笔有效指导的尝试与探索
打开学生作文思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