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改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8-15 00:51河南省舞钢市第一初级中学张会超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思维数学

☉河南省舞钢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会超

作为教学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新课程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以下是我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创新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属性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一直比较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很少关注.美国教育家吉尔伯特认为:创新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交流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特定问题顺利做出各种反应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和机制的能力;能弄清事物的内在含义和进行多种定义的变换能力.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把创造能力仅看做少数学生增加一些创造技能的认识,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力.有关研究证明,具有创造性的人并非少数,创造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潜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同时,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与人格发展高度相关,具有健全和良好个性的人,其创造性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因此,我们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二、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离开了生活这个环境,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没有数学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趣事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因此对数学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新内容,都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有感知到认知,让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获得新生,更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一天我和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我们约定某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一天.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的要用到数学,有的学生说到超市买东西付钱时要用到数学,有的学生说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要知道正确的方向和位置……

三、变式练习,探索新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的参加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创新.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是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思考或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把所学知识、方法,通过大胆猜想和科学推理运用到解决相似或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去,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二是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一题多变就是通过改变习题的条件、问题或语言环境,使练习题以全新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准确把握数量关系,达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目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在变化中找不变,在不变中发现变化,通过对变与不变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辩证法的角度讲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这一普遍现象,强化一题多变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和灵活性.三是利用易混易错数量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应抓住易混易错点设计比较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分析,在比较中学会判断,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例如:为了搞清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进行对比,切实弄清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差异,这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掌握了双基,也锻炼了思维.

四、注重应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事实证明,数学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最佳学科,数学教育可以使人的智力水平普遍提高.应用数学是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必须增强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爱因斯坦曾指出:“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适当增加实践课内容,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益尝试,避免数学教育中的知识灌溉和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手段来积累学习数学的事实材料,由事实材料抽象出概念,并由此建立起对数学理论的认识,当然也经历了数学理论是如何应用的过程.

以上是我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用定义、定理、公式做指导,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从整体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教学新模式,形成带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在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推动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学才能贴近生活实际,数学学习才能变得生动有趣.

猜你喜欢
新课程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