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鞋类专业两轮示范建设的比较与研究

2012-08-15 00:47杜少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鞋类高职专业

杜少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轻工系,浙江 温州 325035)

高职鞋类专业两轮示范建设的比较与研究

杜少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轻工系,浙江 温州 325035)

高职鞋类专业先后经过两轮示范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分析比较高职鞋类专业两轮示范建设的特点和关系,结合制鞋业的现状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续探索深化高职鞋类专业后示范建设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为制鞋业培养一线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

高职教育;鞋类专业;制鞋业;示范建设

一、鞋类专业作为示范专业建设的缘起

1.制鞋业快速发展,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1)人才短缺制约制鞋业的发展。鞋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制鞋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常青产业,也是时尚产业。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业为我国解决了600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60亿双鞋出口创汇,在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1]32。我国制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鞋子产能已达到120亿双/年,产量占世界70%左右,是世界鞋业生产与销售中心[1]32。但由于我国制鞋业科技贡献率低、创新能力差,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无世界知名品牌、设计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影响制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低是关键影响因素。

(2)人才培养滞后且体系不健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仅有一所院校开设专科鞋类专业。90年代,我国制鞋业规模发展迅速,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一线急需的设计开发、工艺技术、生产管理、采购营销等人才的缺口非常巨大。90年代后期,为增强制鞋业竞争实力,我国开始筹划、构建制鞋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到21世纪初,我国制鞋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仍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

2.示范专业建设的起因

(1)示范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制鞋业人才培养发展迅速。1999年,全国仅有1所院校开设专科鞋类专业,年招生不足100人[1]35,且采用“本科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与制鞋业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专业人才无论数量、质量都与制鞋业的需求相去甚远,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2002年,全国开设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增至10所,年招生超过1000人[1]35。随着制鞋业和鞋类专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示范专业建设,探索适合高职鞋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行业一线所需的实用性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2)示范专业建设的启动。为探索适合高职鞋类专业办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具有一定鞋业人才培养基础的高校进行试点教学。2002年,陕西科技大学启动了高职高专鞋类专业的示范基地建设[2],于2006年完成示范基地建设。2007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被列入国家示范专业[3],于2010年顺利通过示范专业建设验收[4]。

二、高职鞋类专业两轮示范建设的比较分析

1.首轮示范建设

(1)内容。2002—2006年,我国展开了为期五年的鞋类专业示范建设。一是明确专业办学定位,从“本科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向适合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转化,有针对性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构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适当调整课程比例,做到理论知识体系够用、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进而构建专业教材体系。三是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实训场地规模、实训项目、实训设施及实训环境建设。四是注重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升教师素质。2004年,高职鞋类专业首轮示范建设通过中期验收,于2006年合格验收。

(2)特点。一是建设内容比较注重探索高职高专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构建,重点解决专业层次定位问题。二是建设重点比较明确,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重点。三是建设周期(为期五年)相对较长,期间不断对专业建设项目及标准进行研讨、总结及调整,主要解决专业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问题,较少涉及可操作性的微观层面问题。四是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及相关专业建设进行探索与尝试,初步确定了示范建设的各项指标,搭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示范专业建设体系,为第二轮示范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明显的探索性。

2.第二轮示范建设

(1)内容。2007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该校主要支撑专业进入第二轮示范建设。此轮建设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构成,即专业教育思想与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创新项目、存在问题与整改的措施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其中包括15个二级指标,即教育思想转变,产学研结合,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职业专门能力、技能培训、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管理队伍与制度,质量控制,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效果,就业与社会声誉等[5]。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专业建设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建设。

(2)特点。一是示范专业建设与其他示范专业建设相结合,成为示范建设的有机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属综合性建设。二是示范专业建设相对规范,并有相关配套文件。建设指标与评价标准较具体,大量涉及操作层面问题,可操作性更强。三是示范专业建设重点突出,新增指标较多,且多项指标有重大调整。如产学研结合,职业专门能力、技能培训,就业与社会声誉等指标是首轮示范建设未曾涉及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控制等指标在首轮示范建设基础上继续完善与提高。四是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建设周期(为期三年)缩短,中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3.两轮示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两轮示范建设都极大促进了高职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专业规模扩大,院校数量增加,年招生量急剧上升;校企合作逐步实施,制鞋企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了人才培养体制,办学机制更加灵活。二是专业教育思想符合行业实际需求,人才素质与行业需求差距缩小,实用性人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明显增强。三是专业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建设内容更加明确,体系日臻完备,教学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数量明显增加,结构日趋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稳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极大增强,自觉融入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提升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自身素质明显提高。四是专业教育与一线生产人才需求实现了较好的对接,专业与行业联系不断加强,关系越来越密切,高职专业人才受到越来越多制鞋企业的青睐,吸纳毕业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五是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实施与推进;“以产带训、以研促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付诸实践,“做、展、评、推”的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能力越来越强。六是专业特色不断突显,优势逐渐显现,示范性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上升。

高职鞋类专业两轮示范建设前后历时八年,极大地推动了其专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9—2010年,全国开设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已经超过30所,年招生超2000人[3]。高职层次鞋业人才教育已从数量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与其他8所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共同构筑起较为完备的鞋业高等教育体系。

4.两轮示范建设的比较

(1)具有高度关联性。两轮示范建设前后衔接非常紧凑,2006年首轮示范建设刚刚结束,2007年第二轮示范建设就启动。首轮示范建设经过多方面探索,为开展第二轮示范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轮示范建设则是对首轮示范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建设目标更明确、建设水平更高、建设内容与方式更完善。两轮示范建设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的性质基本相同,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鞋类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2)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是建设重点不同。首轮示范建设以师资与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而第二轮示范建设在二级指标中直接标出建设的重点。首轮示范建设是一个比较粗线条的示范建设,偏重于宏观层面问题的解决与探索,进行了鞋类专业示范建设的尝试,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带有启示性;第二轮示范建设是在一定的体系下进行的,目标更明确,又有非常具体的指标,其要求更细致,主要侧重中观层面的建设,更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建设体系不同。首轮示范建设体系比较粗放,主要从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地、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保障条件、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初步有效的探索与建设,形成指导性建设意见;第二轮示范建设则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操作性强。三是建设性质不同。首轮示范建设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指导性;第二轮示范建设则具有明显的建设性与指令性。四是建设成果不同,各具特色。首轮示范建设的主要成果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05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建设的成果报告成为后来各高职院校开办鞋类专业的重要指导性文献。第二轮示范建设的主要成果是:制定了鞋类专业“以产带训、以研促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明确了专业高职教育职业性、高教性、区域性等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温州制鞋业,既培养高技能人才又培养技术性人才;在办学模式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被确认为国家示范性专业。五是建设评价与验收形式不同。首轮示范建设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验收,以总结经验为主,形成示范建设成果报告后宣布通过;第二轮示范建设则是按照设计好的示范建设目标与内容,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评阅资料,进行评价与评定,按照指标体系逐项对照检查打分,最后宣告评分成绩,给出示范建设的等级后宣布通过。

三、高职鞋类专业后示范建设的思考

两轮示范建设不仅促进了鞋类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后示范建设指明了方向。后示范建设既是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制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后示范建设的难点

(1)实施“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难度较大。“双层次”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分为技能型与技术型两个层次;“多方向”指根据行业一线岗位需求对在校生实行多个方向培养。实施“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的教学软、硬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进行实践探索。二是生源素质与培养目标间有较大差距。三是现有教学资源与条件不能满足多方向培养的要求。

从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向适应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双层次”人才培养应重新配置教学资源。尤其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不足、课程建设滞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需要筛选与更新,教材体系需要重新建设。“多方向”人才培养的教学同样面临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增加专业课程门数和各方向主干课程学时数,原专业教师已有的技能与专长不能覆盖专业多方向的要求,数量、教学特长与培养目标定位也不相适应,教学管理的制度与机制有待建设与完善等。专业分方向后,带给学生无法获得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这需要社会、行业的共同配合。

(2)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数量上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教育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与产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制鞋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占全世界70%的生产能力和近70%的产品量,对人才需求数量逐年增加。由于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制鞋业急需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更加注重质量。然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循环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才能加快提高教学质量的步伐。这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制鞋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学质量是随着制鞋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指标,学校教育教学应尽可能地适应制鞋业的变化要求,其中得到制鞋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关键。只有制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才能保障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3)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探索。鞋类专业如何培养高职层次的创新性人才,前无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根据教育实践进行探索。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创新性人才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要针对培养对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把技能型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创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与条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践训练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组建具有“四能”(能从事教育、能进行教学、能进行科学研究与研发、能从事社会服务的创新教学)的创新教学团队,这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教师队伍进行创新教育的意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水平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差距巨大,因而要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是后示范建设的核心,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更是关键所在。

2.后示范建设的重点

后示范建设的重点必须紧紧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要按照示范性标准要求,对鞋类专业进行定位,充分发挥专业示范性作用;另一方面,将鞋类专业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名牌专业。

(1)充分发挥专业示范性作用。专业示范性是指专业经过建设具有良好的典范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成为同行业学习与参照的榜样。首轮示范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已为第二轮示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体现出其示范性;第二轮示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能否对行业人才培养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是示范建设的宗旨所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专业建设经验加以推广,为制鞋业人才培养树立样板,这就需要对鞋类专业继续建设,并将示范建设取得的成果与经验进行宣传,加强与制鞋业、相关院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的广泛联系,借助有关途径和手段,大力宣传示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推广示范建设的经验,在国内相关院校之间开展交流,使得专业示范性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突出示范专业特色与优势。鞋类专业经过示范建设已初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服务于地方产业、“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综合实训的“做、展、评、推”相结合、以立地式研发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但这些特色仍需在后示范建设中进一步强化,使得这些特色表现得更突出、效果更明显。必须不断强化专业基础建设等,再将这些特色进一步固化,使其形成鞋类专业的优势。其突破点在于:一是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准确把握制鞋业发展动向,并对未来的人才需求做出预测和判断,在人才培养中尽早进行安排部署,以适应行业的变化。二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后示范建设时期,教学团队建设应当以“四能”为目标,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意识、能力、参与研发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7];调整主干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比例,并将其落到实处;固化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做、展、评、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中国皮革协会.皮革工业年鉴(2010)[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1.

[2]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开展高职高专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通知[EB/OL].(2002-08-15)[2012-01-15].http://www.snedu.gov.cn/news/20030828/sjg.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确定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EB/OL].(2007-10-13)[2012-01-1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6/201010/xxgk_109726.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EB/OL].(2010-07-01)[2012-01-1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6/201010/xxgk_108915.html.

[5]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EB/OL].(2006-06-03)[2012-01-15].http://www.hee.cn/col/1224134680750/index.html.

[6]王继平.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9-81.

[7]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EB/OL].(2011-12-12)[2012-01-15].http://www.zjwchc.com/Art/Art_6/Art_6_2536.aspx.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n Two Model Construction of Footwear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U Shaoxun
(Light Industry Department, We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325035, China)

The footwear major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undergone two model construction and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rounds and tak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hoe-making industry and its demand for more talents into account, it is important to seek the path of after-model development,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s with special superiority and cultivate the high quality personnel required by the shoe-making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ootwear major; Shoe-making industry; Model construction

G719.21

A

1671-4326(2012)01-0038-04

2012-01-30

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SCG314)

杜少勋(1960—),男,河南郑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教授.

田 正]

猜你喜欢
鞋类高职专业
《金枝玉叶》系列鞋类设计作品
《蓝调蔓延》系列鞋类设计作品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纺标深圳公司参与起草的两项鞋类团体标准发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鞋类钢勾心》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