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沿问题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5
关键词:道路特色发展

李 伟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沿问题研究综述

李 伟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国力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和“中国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显然更加适宜: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其他发展道路的文明成果;它是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沿问题; 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概括和总结,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汶川特大地震后迅速重建的人间奇迹,特别是中国在全球金融风暴中的亮丽表现,使得“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赢得了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模式”,两种提法孰优孰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底“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其他发展道路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理性分析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有什么样的价值意蕴?这些前沿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探讨和争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对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拙见,希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两种提法之争

“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被人们所熟知源于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5月在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北京共识: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在这篇文章里,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做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并把中国成功的经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者“北京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两种提法孰优孰劣?有学者认为二者是在不同语境下的同一概念,可以替换使用,这是因为它们的内核和精华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二者都集中回答了中国怎样正确地选择发展路径,从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都强调中国特色,即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二者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同一的过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中国模式”逐步成形并为世人瞩目的过程[1]。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来概括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2](P30)。更多的学者则主张慎提“中国模式”,认为还是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方法比较稳妥和准确,“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过程之中,成熟的、定型的东西并不多”[3](P83),而“中国模式”则给人以完成式和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此外,提“中国模式”有“强加、推广和扩张之嫌”[4](P18),似乎中国和美国一样也在搞价值输出,从而引起周边国家的猜忌,给我们的对外交往带来障碍。

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模式”两种提法都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从这点说,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但在中国国力迅速崛起、“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国际背景下,我们还是少提“中国模式”为宜。改革30多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足以傲视全球,但太平繁荣背后已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值得我们沉思和反省: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环境污染令人忧心,贪污腐败依然严重,精神信仰迷失与困惑。我们尚行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是一个学生,离终点还有很远距离,如果现在就沉醉在“中国模式”的鲜花和掌声里停滞不前,那迟早会在西方“糖衣炮弹”的进攻中迷失自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那么,引领我们走向国富民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底“特”在哪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读,本文从中挑选两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加以分析,以期从中外两种不同的视角给读者更多的启发。

(一)“八个特点”说

张唯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八个特点:实践理性,先试验,然后总结推广;强势政府,能制定并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策;保持稳定,中国政府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民生为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渐进改革,尽量利用现有体制来运作,为现代化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进;顺序正确,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力求把市场优势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优势结合起来;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5]。

(二)“北京共识”说

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他引起巨大反响的研究报告《北京共识: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里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均衡发展、稳定改革、大胆试验,成功实现了和平崛起,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称之为“北京共识”。他指出,中国的领导阶层把创新看做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把科技和人才看做是未来中国的两大支柱,以创新为主导的生产率的提高维持了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决策者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持续与公平发展的环境,寻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改变中国发展方式和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别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中国追求稳定的改革,为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新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不怕犯错;中国宣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强权政治,不结盟,不搞军备竞赛,大大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猜忌和忧虑。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概括有很多相同的描述,如独立自主、渐进改革、不断创新、和平崛起等等。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尚在演进当中,对于它的内涵和特点的概括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学者和政界人士在论述“中国模式”的时候,有意把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制度隔离开来,不愿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应该是她最独“特”的地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其他发展道路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其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谐的社会建设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正确路径选择。它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其他发展道路的文明成果。全方位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发展道路的不同,有助于它在与其他发展道路的共生、竞争与互鉴中变得更加完善和富有吸引力。

(一)“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

“华盛顿共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帮助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20世纪90年代曾广为传播。它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过于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轻视国家宏观调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主张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要求实现全球自由化。在其指导下,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很多拉美国家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导致拉美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金融危机接连爆发,形成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和公共政策的缺失,非但没有将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解救出来,反而给他们带来一场灾难,不少国家的经济在改革之后都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北京共识”是对应“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又完成了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中国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保证了人民收入增长的多元化,又有效地防止了贫富差距的无限拉大;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奉行逐步向外资开放市场的方针,对外资进行有效监管,使中国成功躲过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北京共识’强调各国的发展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华盛顿共识’则把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具体经验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推行,不考虑这些理论的存在前提和应用条件。”[6](P251~25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第三条道路”的比较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它指的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指的是介于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我们现在所谈的“第三条道路”内涵又有所不同,是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中间道路。在经济政策上,它既反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国有化政策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又反对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放任,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不强调所有制,让各种经济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在社会政策上,“第三条道路”极力推崇社会公正,但反对搞福利国家,主张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用经济增长来促进社会公平,强调从社会索取福利保障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在,从而消除人民的懒惰思想;在国内政治主张和国际关系上,主张超越“左右之争”和意识形态的禁锢,标榜中立。它模糊阶级界限,提出以中间阶层为社会的主流和基础;在国际关系上,它提出“世界民族”的概念,赞赏“模糊民族主义”和“多元主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第三条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前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后者则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奉行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前者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后者则主张多党竞争、三权分立;在经济上,前者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后者则主张不强调所有制,实行新的混合经济;在社会发展方向上,前者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后者则把共产主义仅仅看做是一种思想潮流,否认其历史必然性;从本质上来看,前者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之间进行的一种政治嫁接,实质上是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是一种折中调和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比较

1.越南的“革新开放”之路

越南与中国的国情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独立后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历史上长时期遭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等等,这为越南效仿中国改革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条件和制度前提。从1986年开始,越南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中获取灵感,以华为师,走出了一条和中国极为相似的“革新开放”之路。越南的“革新”坚持把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作为一切活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政治上坚持越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对立;经济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确立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包含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制度;建设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使越南人民具有高的智慧、好的体质、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外交上愿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所有的国家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与伙伴[7](P11~12)。

“革新开放”使越南摆脱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克服了苏联东欧形势剧变对越南造成的政治上的震动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上述一系列模仿中国的经济改革政策使越南经济飞速发展,2007年GDP增长率高达8.44%,在亚洲仅次于中国,被称为“亚洲第五虎”和VISTA展望五国之一。越南的成功从另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苦、实现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之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陷入了低潮。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连年的自然灾害,朝鲜没有像中国、越南那样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而是遵循金日成“主体社会主义”的思想,走上了一条主动与世界隔绝的自我封闭之路。

朝鲜的政治体制表面上看起来和中国很像,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劳动党是执政党。但朝鲜的政治体制是以军权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朝鲜政权宛如封建王朝一样被金氏家族代代相传,金日成去世后其子金正日继位,金正日快要退位时又安排自己不足30岁的儿子金正恩成为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大将,金正日意外病故,顺理成章,金正恩又成为朝鲜新的国家领导人。中国在经历“文革”后,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和领导干部选举制度,使党内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经济上,尽管金正日主政后倡导经济变革思维,设立了“经济特区”、组建“资本主义研究院”,但成效不大,在朝、韩紧张对峙的情况下“经济特区”形同虚设,朝鲜的经济制度总体上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比之下,中国已经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指导思想上看,两国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但中国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同时,允许有多种声音和观点的存在;而朝鲜“党内不允许有与主体思想相悖的其他思想,要求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应当无限忠于领袖,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8](P18)。从外交上看,除了历史原因与中国、俄罗斯关系较好外,朝鲜在世界上没几个真正的朋友。南与南韩剑拔弩张,东与日本导弹相向,隔三差五隔着太平洋与美国对峙。中国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朋友遍布天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径,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9](P5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突破,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浴火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充实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图谱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P2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范式,即不要照搬和迷信别国模式,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不同的国家、民族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相互尊重,在相互借鉴和共生中互利共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宛如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国,也将照耀整个世界。

[1] 张强.中国模式的框架和特征[J].新疆社会科学,2008,(3).

[2]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08,(2).

[3] 李士坤.对模式和“中国模式”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3).

[4] 李慎明.“中国道路”的六个内涵[J].科学咨询,2011,(2).

[5] 张唯为.在全球比较中看“中国模式”[N].文汇报,2010-06-03(12).

[6] 郑克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7] 阮洪山.越南改革开放的成就及重要经验[J].理论导刊,2004,(1).

[8] 李爱华.苏东剧变后的越、老、朝、古政治态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9]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After 90 years'exploration,Chinese people found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miraculous rise,it's better to avoid the wording“Chinese Mode”.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oad is to combine basic socialist principles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Chinese road drew a lesson from 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It is the only way to bring Chinese people a better-off life.What's more,i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rontier issue;overview

An Overview on Frontier Issues of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Wei
(Department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8

A

1674-0297(2012)01-0004-04

2011-07-16

李 伟(1978-),男,河南安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