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精神建构

2012-08-15 00:45林玉美
关键词:公民精神政治

林玉美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精神建构

林玉美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大学生公民精神涵涉国家层面的责任担当精神、社会层面的诚信与体让精神以及个人层面的自治精神。当前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契机、大学生活的适宜土壤和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精神准备,都为大学生公民精神建构提供了便利条件。高等院校应努力构筑教育合力,加强对教师及管理者的公民精神教育及榜样示范要求,给予大学生各种实践机会,以锤炼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和谐社会; 大学生; 公民精神; 建构

一、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内涵

公民精神是基于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品质。大学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理应具备现代公民所要求的担当、诚信、自治等公民精神,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国家层面上的责任担当精神

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是国家发展承先启后的传承者,每一代年轻人都必须担负历史赋予他们的对国家的责任。一个国家的青年人失却对国家的责任担当,这个国家则前途堪忧。迈克尔·沃尔泽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1]公民精神以自觉自愿地关注、提供公共利益为目标,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坚信国家政体的价值并拥护和捍卫;严守法律精神并勇于维护法律的公正,为国家的稳定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关注国家的发展状况,为国家的繁荣发展献计献策;警惕并监督有损国家稳定与发展的行为,并通过正确的途径与之进行斗争,为国家的和平尽责;通过理性、适度的集体参与,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共识,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与荣誉。大学生是全国青年的中坚力量,当他们进入社会后,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具有示范、凝聚、号召作用,因此在大学期间就要注重对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品性的培育。

(二)社会层面的诚信与体让精神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如何尽快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关系,积累经验,以便将来进入社会适应更复杂和广阔的陌生关系,是大学生公民精神必然涵涉的一个层面。

诚信是公民精神在社会层面的首要体现。“诚”是对自我的规范,要求大学生客观看待自己,认真审视自己的思想,坦然表达自己的主张,心身一致。“信”是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不隐瞒、不欺骗他人。不欺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信任关系的建立,信任网络的形成,则能有效降低陌生人社会互动的成本,增加合作的可能度、稳定度,利于主体双方和社会。信任关系的巩固和信任品性的强化必须以寻求双方的利益趋同为根基,以相互沟通为条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2],以品德修养为核心,而不单纯囿于自己的一腔热情,故此诚信精神应化为实际行动,确保其价值的彰显。

由于现代社会利益的多元,诚信并不足以消弭人们之间的所有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能妥善化解与平息矛盾、冲突,形成互利合作与共享的社会,无疑体让精神是和谐社会公民精神的又一要义。体让精神包括体谅与让步,也就是宽容与妥协。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是富有个性、自由、平等的,个体间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彼此间的宽容与妥协。“宽容体现的是对人作为人的基本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平等合作的主观因素。”[3]宽容即是容忍他人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是宽待他人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的批评和反对,是体谅他人的弱点和劣势,但求在相互利益上的满足与协作。妥协是和谐社会中解决矛盾和冲突的重要途径,如果“内部冲突的解决可以无需要求任何人作出不可忍受的牺牲,或强加的不可忍受的不公平,解决的办法只能通过妥协”[4],因为在开放的社会,要寻找到一种人人满意的办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是不可能的。宽容的胸怀与适当的让步,公民之间才可能形成重叠共识,社会必将呈现和谐的稳步发展态势。

(三)个人层面上的自治精神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是在个体“充满活力”基础上的“诚信友爱”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参与“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细究之,就是由一个个具有自治精神的公民组成的和谐社会。公民作为独立的主体,应具备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勇于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自主性,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有胆识、能担当的现代公民。自治精神具有的独立性、制约力有利于构筑公权力的运行边界,确保对公权力的有效指导[3],是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自治精神是每个公民个体个人德性上的应为,自然也是大学生公民精神内涵所应有。

二、大学生公民精神建构的契机

(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以满足公民政治参与需要为出发点、以公民政治参与为首要路径的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现实需要和正确选择。与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因而生机勃勃、卓有成效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不同,缺乏政治参与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从形式创新、推进动力还是实际进程上讲,都显得成效有限,多停留在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和政府官员的斟酌论证之中。如果说民主制度架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外在标志,那么,公民参与意识的建构则是衡量政治体制改革深度的重要内在尺度。党中央已经部署了大力推进以公民政治参与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指明了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改革方向。可以说已为公民架设好通往政治参与的桥梁,等待着公民积极踊跃的跟进。大学生是祖国公民中的未来中坚力量,也是最有可能具备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的公民,藉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建构是势所必须,时所必须。

(二)进入社会前夜的准备

要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栋梁,公民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其特征是坚持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建设的社会,这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即将加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军,在这参与的前夜,首先需要的是对他们公民精神的培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建设隐喻着公民有勇于和善于担当国家责任的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为国家的进步鼓而呼、为国家的“停滞”急而催的赤子之心。

和谐社会并不是完美和无矛盾的社会,而是存在矛盾和冲突又能正视并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巨变期,社会呈现“利益多元化趋势”和“断续性社会态势”[5]。要建构“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需要公民广泛参与,特别是在个人充分自治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各种依法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在自觉自愿地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培养互信互谅的宽容心和妥协精神。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每个公民活力的释放及公民之间活力的凝聚与协同,才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的必要条件,它首先需要的是每个公民的自律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理应装备的“精神武器”。

(三)大学是公民精神孕育的最佳温床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们离开父母暖羽呵护的独自试飞期,也是公民精神孕育长成的良机。远离父母,独自生活,给予学子独自担当的锻炼机会。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陌生的生存环境,由单纯的亲友关系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由父母的包办到自己的独自面对,由一心只读“教科书”到分心参与许多事,大学生们不得不面对挑战,独自担当。只有对自己的担当才会有对他人的担当、对社会的担当、对国家的担当。独自担当孕育并锤炼着学子们的责任、独立、自由的公民精神。参与社团组织,协同他人共事,给予学子们消解冲突、协调关系的锻炼机会。与陌生同学共事,为了共同目标化解冲突、矛盾,学会宽容妥协,以解集体行动之困,也是公民精神不可缺失的部分。

大学仍以学习为学生的主业,但已不是之前的被动与“狭隘”,而是自觉自主与超越,这样的学习要求与经历正是培养学子们作为独立主体自治精神的绝佳机会。当内在有所欲求、有所萌动、有所探究时,外在的点拨、助推就是事半功倍的作为。

三、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化育

(一)共筑教育合力,强化大学生公民精神意识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进行公民精神教育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都有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精神认知与内化教育无疑是一条捷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涵括了所有公民精神的元素,只是未曾特别凸显,因此只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对公民精神的社会价值平等自觉的情感认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特别指明、点拨,让大学生明了作为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应该具备的公民精神及其价值所在,这样会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

大学生作为主体意识高涨的群体,对自己即将担当的社会责任是有所期待、有所隐忧的,是乐于接受教育者对其引导的,也是易于接受环境熏陶的。故此,除了常规的教育平台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公民精神的化育,如学校的电台、广播站、校刊、校报、宣传栏、网站等都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教育媒介。通过它们的宣传报道,共同形成对公民精神倡导、教育的合力,以潜移默化的隐性方式与课堂教学的显性方式交相辉映,共同强化大学生的公民精神意识。

(二)以身示范,为大学生公民精神培育确立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霍尔巴赫认为:“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政府那样对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在不道德的国王统治下,恶德本身也变得高尚起来。”[6]换言之,对于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而言,教师及学校各级管理者的言行有着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及学校各级管理者首先要具备公民精神,加强自身的公民精神修养,努力摒弃与公民精神相背离的言行举止。因此,高校在管理层面应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公民精神教育、实训,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富有公民意识的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公民精神的美好魅力并自愿自觉趋之若鹜。推而广之,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公职人员公民精神的养成是大学生公民精神养成并得以巩固的更为广阔的环境。高等院校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都利用、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培养公民精神、为和谐社会提供人文支撑上责无旁贷。

(三)提供实践机会,砥砺公民精神

公民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公民素质。对公民素质的形成与提升而言,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各种各样的民主化社团组织是培育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重要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组织,使大学生在社团组织活动中认识自己,加深对平等、尊重、自律、合作等规范的理解,获得参与、协作的能力;提供参与学校班级管理的实践机会,如开展竞选活动,参与学校、班级管理,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相互尊重、宽容与妥协等各种能力素质。创设服务学习等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走向社区,走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关注他人的福利,满足生活需求,锻炼并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生活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锻炼大学生的自治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为社会、国家担当责任的公民意识。参与得越多,就能参与得越好,公民精神就越能得到发展。在认知与实践的互动中学习、检验、评价、修正、提升,以践行来实现对公民精神的内化,使大学生对公民精神的认识过程、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统一在实践中是切实有效的化育路径。

[1] 曾珍宝.论公民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 ~8,12.

[2] 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5):118 ~121.

[3] 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30 ~35.

[4]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 宋希仁,黄显中.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5(2):4~7.

[6] (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陈太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Abstract:Undergraduates'civil spirit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for the nation,it reflects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and for the society,it reflects integrity and to show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and for individual,it reflects autonomy.The state's political restructuring,the free campus life and undergraduates'ideological preparation before they come upon the stage,all these are useful when cultivating civil spirit.Universities should guarantee teachers and mangers set examples when cultivating civil spirit,and offer practice chanc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ir civil spirits.

Key words:harmonious society;undergraduates;civil spirit;construction

Constructing Undergraduates'Civil Spirit Based on the Idea of Harmonious Society

LIN Yu-mei
(College of Manage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G641

A

1674-0297(2012)01-0008-03

2010-05-17

福建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10年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研究”(编号:2010D18)的阶段性成果。

林玉美(1964-),女,福建仙游人,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健康伦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公民精神政治
论公民美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