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准神权”对人权的妨害

2012-08-15 00:49胡凯基
关键词:神权习俗人权

胡凯基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庄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高校思政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指出:“人权,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天敌是神权和特权。人权的本质属性是现实性和普遍性。神权妨害人权的现实性,以“原罪”、“禁欲”等思想禁锢人们,使人们不敢追求现世的幸福,而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特权妨害人权的普遍性。特权使一部分人高人一等,就必然使其他人低这些特权分子一等,它使一部分人逍遥法外,就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当今社会,神权已经退隐。我国从周朝以来就是一个世俗国家而非神权国家,表现在如祭司、占卜退出政治生活主流,人牲殉葬退出社会生活主流。但我国长期存在一种“准神权”习俗,而今仍严重妨碍着人权的实现。

一、“准神权”存在的原因

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时期、传统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蒙昧时期人们受本能驱使,传统时期人们受习俗支配,现代时期人们受理性指引。当今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现代理性时期,但在不少地区,不少方面,理性仍未取代习俗。习俗未必都妨害人们生活,如有些传统节庆起着丰富人们生活,增添生活乐趣的作用,其中一些被广泛认可的还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而有些习俗,则严重地、长期地妨害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根本原因是我国没有经历过彻底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人类由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关键。康德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使人发现按照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人。”恩格斯称赞启蒙运动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欧洲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 (也有人把从公元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直到18世纪都算作启蒙时代)。那时我国处于清朝政治高度专制和文化上的高压时期,加上与西方的封闭隔绝状态,自然无所谓启蒙。后来,我国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思想启蒙运动。可惜这些运动或者流产夭折,或者中途转向,无论力度和广度都不能和欧洲启蒙运动相比。这就使得我国目前仍存在不少中世纪遗留的“准神权”习俗。

二、“准神权”存在的表现及危害

“准神权”的存在,在当代乡村和都市都有所表现。

(一)乡村传统的“准神权”习俗表现

1.婚礼方面

婚礼方面的“准神权”习俗主要是礼金畸高。礼金本是男方为显示对订婚的郑重其事而送给女方的一笔钱。现在一些女方出于攀比虚荣或不捞白不捞的心理,向男方索要明显超出当地经济收入水平的礼金,给男方造成严重负担。还有一些地方的女方要求男方在婚礼前后送一些特定实物,如活的猪、羊、鱼,多少种花色的面食点心等,更是造成了不必要的财力、人力浪费。这其中送的动辄过万元的首饰,一生只戴一天就束之高阁了,以后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缺钱不能变现、抵押,还要担心小偷光顾。

2.丧礼方面

婚礼方面的“准神权”习俗主要有家中停尸、全身重孝、喧闹出殡、棺材土葬等。家中停尸是指人死后不立即火化或下葬,而是要在家中将尸体停放几天,而这并不是为了亲友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停尸如果是冬天还好,赶上夏天高温就麻烦了。可这一困难并未使人们取消停尸习俗,冰棺出租业务在一些地方日益兴盛。全身重孝是指死者亲友不止臂戴黑纱,而是要全副“武装”:头缠白布,身穿白长褂孝服。当然,这又带动了孝服出租业务。喧闹出殡是指出殡过程不是简朴肃穆,也不是隆重庄严,而是喧闹铺张:请吹鼓手、请专人代哭、一路烧纸钱、坟前大烧各色冥器、回来大摆丧宴等。喧闹出殡不符合现代文明,也不符合传统儒家礼制,是一个畸形怪胎。棺材土葬有两种形式,一是将遗体放入棺材直接土葬,二是将遗体火化后把骨灰盒放入棺材再土葬。

3.重死轻生

有的人在父母生前既不重视其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不重视其精神生活的满足。等父母一去世,他们的孝心就复活了,于是大办丧礼,每到死者诞辰忌辰、相关节日,也必大烧纸钱、冥器。这并不是他们对未能在死者生前尽孝感到懊悔而采取的弥补行为,而只是按当地习俗采取的惯例行动。有些地方就是存在不以薄养为耻,只以厚丧为荣,重死轻生的畸形习俗。如某地的人们,到现在还是习惯把去世父母的坟墓安放在一块耕地的正中央,说是为了体现最高形式的尊重。可实际上死者生前并未住在家中最好的屋子里,有的甚至被安排住在放杂物的偏房里。把坟墓安放在耕地的正中央,在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无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不便。可惜当地人就是要顽固地抱着这种虚幻而有害的观念。

4.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的习惯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现在这种观念在不少乡村仍然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生育、教育和家庭生活上。

一些人抱着没有儿子就不能传宗接代的思想。不生儿子不罢休,要么违法做胎儿性别鉴定,打掉女胎;要么就执意超生。有些人只生了一个女儿,迫于政策约束而不再生育,但往往因此丈夫埋怨妻子,公婆怪罪儿媳。我国目前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婚男性多出未婚女性过千万(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20~45岁的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这种观念对社会、对自己的危害可谓尤其严重。

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有些一子一女的经济困难家庭,便会让女孩休学,全力供养男孩。只有女孩的家庭,父母也认为女孩不会有出息,不应该花钱上学而应该帮家里干活,然后早早嫁出去。根据广州日报记者的调查,农村女性文盲占文盲总数的2/3以上,失学儿童中女童约占2/3。

在家庭生活方面,殴打、虐待等家庭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常常是女性。还有人将做家务看成是女性的独有职责。

(二)现代都市的“准神权”习俗表现

“准神权”习俗主要存在于乡村,但在现代都市也有表现。都市现代的“准神权”习俗表现有拜物教和教育迷信等。

人是万物的主人,至少是人造物的主人。人创造出各种东西来服务于人的幸福。而现在有的人已成了物质的奴隶。“房奴”为了房子压缩各种消费支出。“车奴”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停车条件、该地路况、工作生活需要,盲目买车、买好车。还有人为了买国际名牌奢侈品,长期节衣缩食,甚至援交卖身。

有的家长迷信对子女的教育越早越好、越多愈好。于是他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子女进行超前教育,进行各类辅导、补习。这些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做法,苦了家长,害了子女。

三、“准神权”的破除路径

“准神权”对人权有着严重妨害,该如何破除呢?“准神权”习俗在各地方的存在情况有差别,与当地的教育、法治、经济等发展情况直接相关。破除“准神权”的束缚,也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有利于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在其1969年出版的《经济史理论》中指出,世界经济史可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这就是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习俗经济、习俗思维的作用范围就越小。国内不同地区的对比观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女性地位明显高于东北、西北地区。

(二)加强法制建设

有的“准神权”习俗已经违反了国家法律,如家长由于男尊女卑思想而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女童辍学。对此当地司法机关要依法介入,人民代表大会应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有的习俗虽然很不合理,但没有违法。对这些有害但不违法的习俗,政府机关不可直接强制干预,但应该通过政策积极引导移风易俗。有的地方政府发文件规定各种酒席不得超过多少桌,这种方式就很不可取:一是形式上违法,二是这是一种简单粗暴而非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当然,最不可取、最可怕的是采用文革“破四旧”那种方式。

(三)乡贤引领

“准神权”习俗最终可以改变,但其改变又不是轻而易举的,是需要契机的。先贤引领是一个重要契机。笔者在乡下的父母对笔者的爷爷奶奶生前照顾非常耐心、周到,在村里有孝顺之名。奶奶去世后,亲友按当地习俗送了不少纸钱,还有人因为敬重笔者父母的孝顺,格外多送。爷爷去世后,父亲决定一律不收任何亲友纸钱。亲友见父亲态度坚决,就不再坚持送纸钱了。自此之后,村里也有别人父母去世后不收纸钱的,虽未普及,但不收呈扩展态势,动摇了收纸钱、烧纸钱这一根深蒂固的“准神权”习俗,减少了村民一项不必要开支,减轻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四)加强启蒙教育

“准神权”习俗的存在,根本原因是我国没有经历过彻底的启蒙运动。现在来一场全国性的启蒙运动并不现实,也无必要,但地区性的启蒙运动值得考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媒体、学校、传统群众组织和新型NGO等都应该积极担负启蒙的责任。作家梁晓声今年在凤凰卫视一次访谈中提到,欧美和会出现社会丑恶现象后,反映该现象的艺术作品会很快产生,这就强化了社会对丑恶现象的谴责、抵制。在我国目前,用艺术作品反映刚发生的社会丑恶现象可能有些难度,但反映“准神权”习俗应该是可行的。

(五)大学生“村官”可以有所作为

现在我国不少农村有大学生“村官”参加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准神权”习俗的存在是与“乡风文明”相悖的。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容易发现当地不合理的习俗,这就为习俗的改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大学生“村官”在移风易俗时不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以为发一个通知或做一次广播就能凑效,而应当注意时机、节奏、方式、次序等策略性问题。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4.

[2]刘泽华,张分田.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9-3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6

[5]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石善伟,等.剩女是伪问题,剩男是真问题[N].广州日报,2012-03-08.

[7]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猜你喜欢
神权习俗人权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艺术视角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探析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一叶知秋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