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三朝元老张廷玉

2012-08-15 00:49吴兴毛
关键词:军机处张廷玉奏折

吴兴毛

安徽桐城自古出名人。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治世能臣——张廷玉。但是,历史上对张廷玉具体政绩的记载并不多。与其他直接处理朝廷政务的大臣不同,张廷玉只是参与典章制度的修改、编纂等文字处理工作,因而没有什么卓著的功勋可记。然而,正是因为做的是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使得张廷玉成了清代三朝皇帝特别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一日离不得的“首席秘书”。

一、张廷玉其人

张廷玉生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字衡臣,号研斋。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考取进士,先后担任过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位。康熙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后因山东邪教肆起,调入吏部。雍正元年升礼部尚书,复命直南书房,加太子太保,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入户部。雍正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雍正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七年,加少保。雍正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乾隆元年,仍兼管翰林院事。乾隆二年,辞总理事务。乾隆四年,加太保。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告老还乡,乾隆帝解除其监修、总裁等职务。1755年(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卒于故里,谥文和。乾隆帝遵从雍正帝遗诏,准其配享太庙。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1]。

二、张廷玉的历史功绩

(一)建立和完善奏折制度

奏折是官员的一种上奏文书,为清代所独创。清顺治帝曾有感于题奏本章的缺陷,在小范围内试用奏折,效果良好。康熙帝沿用其法在地方及中央高级官员中推广奏折,雍正帝则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奏折,而此事张廷玉功不可没。《清史稿》记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1]作为一种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在雍正一朝基本确立下来,直至清亡废止。这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书制度影响之大甚至远远超过了中枢机构的兴衰替败,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历经200多年,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

(二)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

1729年,雍正帝用兵西北。议事的内阁因设在紫禁城太和门外,官员来往复杂,为了预防军事机密的泄漏,及时了解战况,便在隆宗门内设置专门的军机房,作为临时性的军事指挥机构,选内阁中小心谨慎者入值缮写。雍正十年,改军机房为“办理军机处”,简称 “军机处”。军机处前后存在约190年,直到清末(1911年)“责任内阁”出现后才被撤销。由于军机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壅滞、繁琐的毛病,创建的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它实行了严格的归档保密制度,设有专门的档案房,有专职的保密人员管理这些档案,故为后代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珍贵史料。同时,军机处的建立迎合了皇帝加强君主集权的意愿,所以在平定准噶尔战事之后,军机处按理应被裁撤掉,但结果恰恰相反,皇帝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凌驾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之上,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张廷玉作为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排名第二,地位仅次于雍正皇帝最为信任的弟弟怡亲王允祥,对军机处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史稿》中记载:“军机处初设,职制者皆廷玉所定。 ”[1]

(三)编纂《清世宗实录》及《明史·艺文志》

张廷玉兼管翰林院多年,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在此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是由他主持开展的。

《清世宗实录》是雍正帝死后数月,乾隆帝命张廷玉等人纂修的,到乾隆六年正式完工。在编写的过程中,张廷玉运用了包括皇帝文翰、起居注等在内的各种档案文书,边写作,边向乾隆帝汇报,取得乾隆帝的认可。这样纂修难免要处处揣摩圣意,很难秉笔直书。《清世宗实录》共159卷,每月一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事务、对外关系及自然现象等。它是张廷玉等人迎合圣意编写的,篡改历史较多,记载难免失真,虽然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史料,但价值不高。

《明史·艺文志》,张廷玉奉康熙帝之命负责纂修。在目录学历史上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体例改革,只记载一代著述,而非藏书。这种做法引起后世学者的众多议论,但大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也正是因为这种体例上的改革,使得清中期及以后的补修史志蔚然成风。此外,由于《明史·艺文志》成书时间较早,收录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共收录了4 642种明代著作,分为105 974卷,为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贡献,也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该书著录简洁干练,避免了繁冗拖沓,便于后人查找学习,这也是张廷玉一贯的做事风格。

三、张廷玉的“成功之道”

古有“伴君如伴虎”一说。然而,张廷玉纵横朝堂五十载,官海浮尘半世纪,“历得三朝,遭逢极盛”,最后还能获得其他汉族官员无法享受到的殊荣和礼遇,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才华横溢,爱好读书,文字工作能力超强。张廷玉的祖父张秉彝从小爱好读书,闻名乡里。其父张英也勤奋读书,并于康熙六年考取进士。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张廷玉从小饱读诗书,为官后更是养成了每日必读书的好习惯,张廷玉的好文笔与此有很大关系。他一生都与文字打交道,一直担任着皇帝身边“秘书官”的角色。在雍正朝,“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1]。皇帝口授几句,他就能当场伏地成书,张廷玉的才华确实名不虚传。

二是勤劳肯干,办事能力强。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勤政历史有名,作为皇帝的信臣,张廷玉的职务繁多,工作强度可想而知。白天,他要完成皇帝交办的各项事务,拟奏折,处理公文,传达御旨等,皇帝每天还要召见二三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晚上回家还经常秉烛完成白天未完之事,想明日待办之事。即使已经就寝,如想到某事某稿不妥,则立即下床拿笔改正。从中可以看出,张廷玉处理公务是当日事当日毕。难怪雍正帝不止一次地称赞,张廷玉一天所办的事情,他人十天也办不了。这是对他工作能力的最高肯定。

三是少说多做,不结党营私,不居功自傲,自身修养高。张廷玉有一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深知为官之道,言多必失,少说多做是他保身之术的主导思想。他处处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忠心为主,默默做事,从不张扬,事成归主。皇帝对他施恩,他就谦退,对他褒奖,他必相让。雍正十一年,其长子张若霭高中一甲探花,张廷玉恳请皇帝改为二甲一名,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张廷玉对历代皇帝所痛恨的“党争”从不参与。他为官几十年,很少结交外官,从不介入是非。这样的仆臣,皇帝自然喜欢用,用起来放心。

四是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博得美名。张廷玉一生为官清廉自律,公正无私,即使推荐新人,也不让其知道被起用的背景。皇帝赐给他的白银,他或是资助寒门学子,激励他们考学,或是捐赠乡里,资助灾民。他还自掏银两在家乡桐城建立了一座方便过往行人的石桥,得到乡人称赞,博得美名。

四、启示

历史上身名显赫的文臣武将,特别是身居高位的大臣,最后得善终者并不多。张廷玉的结局算是比较完满的,他的成功给我们今人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其一,刻苦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通过文化修养。扎实的文化功底,是张廷玉成功的基石。不是说没有文化就不能取得成功,但是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起码可以给你的成功之路加道砝码。而这道砝码,必须要从读书中才能获得。随着现代化科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离书籍越来越远了,是时候该养成每天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了。

其二,做事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遵循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则。现代社会许多人急功近利。一些年轻人眼高手低,只想获得,不想付出,或者总想通过捷径达到成功,结局往往一败涂地。职场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光说不做假把式,令领导和同事生厌;一种是光做不说傻把式,最后累的是自己。张廷玉的成功告诉我们,勤恳、踏实做事是成功之基,少说话、多做事,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其三,待人接物要谦和、谦逊。张廷玉身居高位,待人接物依然那么谦逊,修养功夫确实不同凡响。历史上倒霉的权臣多因权力过大,态度狂妄而惹祸上身。谦和、谦逊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张廷玉的成功告诉我们,智者永远谦逊待人。

其四,要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许多有识之士恪守的座右铭。能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高的修养和风度。张廷玉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并不是消极逃避的处世态度。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使自己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思考,能够抵御诱惑、控制欲望,经受压力、承受痛苦,怀着一种淡然恬静的人生心态去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七十五[M].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军机处张廷玉奏折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张廷玉训子
张廷玉训子
COURT CONFIDENTIAL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军机处二百年》
清代军机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