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2012-08-15 00:49袁宏禹
关键词:思潮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袁宏禹

一、缘起: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波及与回响

关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界定,西方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描述的是反对现代主义“漫无节制的放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流行,它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诸多领域,是要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批判。欧洲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建构。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意图批判整个传统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在美国,以奎因、罗蒂等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意图超越现代西方哲学及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蜂拥而入,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大学校园里曾一度掀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遁世哲学以及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而其中后现代主义可谓西方文化思潮中的一朵奇葩,它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相对更加突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褒贬不一。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热点话题。

我们应从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出发,对80后、90后的大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情。在对个别大学生的调查访谈中发现,他们处于思维的萌动、懵懂期,富有朝气,但不够成熟;富有激情,但容易盲动。部分青年,对学校教育有一种逆反情绪,他们厌恶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逃课成了家常便饭,甚至顶撞老师,或破坏教学秩序。西方后现代思潮所体现的个人主义、怀疑主义、批判精神,又特别能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要从心理学层面对他们加以疏导和指引,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

二、效应:西方后现代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高扬精神自由,但走向绝对虚无

大学生对“自由”并不陌生。20世纪前期,中国一大批知识精英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自由主义学派的胡适就说过: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理念在大学生中一向很有市场。自由本身就是人类对自我摆脱现实牢笼的束缚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和身心解脱的期待状态。后现代思想家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可能性”[1]13。自由往往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成为一种永远的 “可能性”。往往当人们通过努力获得了某种程度自由的满足(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实则多指精神层次),更多的自由需求便来填充心灵的深处。故而,自由具有高度的超越性、更新性,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同时,自由也最具模糊性、不确定性,甚至极端冒险性的特点。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子来说,在使自己形成不依赖社会关系也不依靠父母而自立自强的独立完整的人格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走向放任自由和绝对的虚无主义。

许多大学生呼出了后现代“自由”的口号,这实际上却折射出某些学生思想的迷茫。很多人面对学习的巨大压力,以及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时常伴有彷徨不安的心理,造成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恋爱中如果不顺,则受到强烈的刺激,造成对人生不满的抱怨。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高居不下。这是因为他们对前途看不到希望从而缺乏信心,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没有经验可寻,面对学业、爱情不知所措。所以,“自由”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叛逆的性格与后现代主义宣扬的个性解放一拍即合,于是一些人甚至演变成为人们眼中的 “新新人类”。有的选择了激进愤青、铤而走险,有的选择了堕落消沉、飘浮人生。我们总是会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或许从整个世界的后现代思潮里能够搜寻到一点线索吧。

(二)勾画人性关怀,却形成性格叛逆

后现代主义尤其表现出对人性解放的关怀。后现代思想家认为,现代性物质异化呈现出的人性关怀其实是“反人性”的状态。现代性的人文理念造就的仅仅是符合理性标准的 “说话的主体”、“劳动的主体”和“道德行动主体”[1]122。我们知道,崇尚理性是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的一大标志。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就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后现代思想家反对以某种中心原则来对人生命权的控制和约束,强调人性的解放。这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的物化现象,对人的奴役是一种彻底的反省,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它也埋下了趋于极端的阴影。

当代大学生面对环境剧变、家庭因素、教育压力,难免会以西方后现代思潮为借口,寻找减压和自我释放的突破口。90后的大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随着中国离婚率的增加,有的还是生活于单亲家庭,他们从小到大,生存空间是单调的、封闭的。再加上虚拟网络世界的蔓延,沉湎于游戏人生,从而会心灵缺氧,形成孤僻的心理惯性。其性格在寻求定型的大学阶段会发生变异,男生以事业和地位进行自我定位,女生会以美貌和拜金来寻求安全感。这样就容易走向极端,在缺乏指引的情况下,选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些人会选择不合规则的行为方式对学校教育进行挑战。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后现代思潮无疑成为他们最好利用的思想资源之一。他们需要人性的温暖,却为教育叛逆寻找理论依托。

三、回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西方后现代于“真善美”的统一

(一)求真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真理的论述是丰富多样的。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象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2]82毛泽东认为:“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3]29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探求真理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实践,在获得真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儒家经典《大学》八条目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对真理的探求,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思想在宋儒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格物致知”可以诠解为: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真知。中学生学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丁肇中是物理学家,他肯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冯契借用中国传统唯识哲学的思想,提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探求智慧的真义。

表面上看,西方后现代思想是反理性的,是对现代启蒙运动形成的绝对真理观的扬弃。其实,他们也认为这是对真理的一种反思和推导,例如福科的话语权即真理、拉康的言语创造真理维度、罗蒂的无镜真理观和德里达的无真理的真理观等。后现代思想家多认为,真理是相对和主观的,解构主义者通过打破语言的权威以摆脱权威,瓦解了绝对真理的概念。他们还认为,真理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离开了对某社会(我们的社会)在某一研究领域中使用的熟悉的证明方法的描述,就不可能谈论真理或合理性”[4]410。如果从后现代的真理观否定客观真理来说,确实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但是后现代主义真理观也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

(二)育善德

华东理工大学在德育中实施“正心诚意计划”。所谓“正心”是指引导学生团员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谓“诚意”是指引导学生团员真心实意认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主义宣扬“善”的学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蕴涵着高尚的“利人”的道德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可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古代儒家“诚意正心”的教诲并不过时。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若不讲信用,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孟子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待人,才可使自己身心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愉悦。

后现代主义者也强调对善的追求。德里达在他的晚年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们》中提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解构,唯独正义、善不能被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反对的只是规范道德,而不是反对善本身。对“善”的追求是人的“本真生存”自然状态,“善”是人们安慰心灵的一剂良药。在这个意义上,普世伦理规范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善本身所涵摄的内容足以涤荡大学生们的心灵。

(三)行为美

与真、善一样,美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美包括美心和美行。美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灵美,美行包括美言行和美体行。而美体行就是有关美的身体力行。如被网友誉为“最美的公交司机”、“史上最美的警察”的人,还有被网民赞为“中国最美环卫工人”的12岁女孩。行为美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合乎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它是检验一个人审美素质水平的主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育、日常教育,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是美的学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5]46的命题。我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又据此推演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问题。《大学》八条目中最后四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从“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外王”(修齐治平)。这是由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而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的路向,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行为美的全面发展。

后现代思想家也提倡一种以启迪人心为目的的审美倾向。罗蒂就说过:“文化不再由客观认知的理想而是由美学升华的理想所支配”,从而“开出自由自在的生命花朵”[4]9。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逐和人的生命的升华,成为后现代思潮审美的基调。抛开西方后现代的消极因素,此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中国传统哲学对美的规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北京:三联书店,1987.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思潮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