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

2012-08-15 00:45李艾颖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工学院校职业

李艾颖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显著。这种差距的存在,主要是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结果,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成为摆在我国高职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课程设置中严重的学科体系化倾向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欠缺一直都是制约高职教育教学的顽疾。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改变以往“三段式”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且对于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最终目标,无疑也是意义重大的。

一、高职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课程的内涵

所谓课程,指的是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及社会改造等。[1]所谓高职课程,除了具备一般课程的内涵之外,还包含着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因此,高职课程指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以及学生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它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也有学者把高职课程理解为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在就读的各高职院校所获得的一切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与经验的总和。[3]因此,广义上的高职课程就包括了相关专业知识、经验以及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即高职课程不但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还包括各种实训活动。其载体往往表现为各种教科书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料等。

(二)高职课程的特征

实践证明,高职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其教育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的职业生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重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通过高职课程获得一技之能。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定向性

2006年,教育部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4]这里所说的高技能人才,指的是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级技能劳动者。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性,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非从学科出发的。因此,高职课程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除了要定向于具体的工作岗位之外,还要定向于一定的技术领域。

2.市场适应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旨在知识学习的教育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使他们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发展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通过高职课程,学生们应该获得的是“学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了什么。高职课程的设置不仅应与企业、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想适应,而且也应与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时刻保持同步,使高职教育培养真正的对社会有用之人。

3.学习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课程具有学习实践性的特点。高职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高职课程往往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并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因而,高职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不断强化与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的过程。

4.课程评价标准的双重性

高职教育的过程本身也决定了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使得课程评价也因此兼具“实践性”和“知识性”的双重标准;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契合点,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使得高职课程的评价也同时具备了“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的特性。

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般而言,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College)工程系与土木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被视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最初萌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100多年,是与其切合实际的理念息息相关的。这种切合实际的理念包括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事实证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出现,时值我国改革开放,急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机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当时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工学结合”的概念,之后,各高职院校逐渐开始践行这种教育模式。自产生之日起,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对传统教育模式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仅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高职人才经济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引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规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重智主义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无疑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程设置中弹性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弊端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的问题体现为两点:首先,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是我国高职课程的开发的主导者,企业或行业部门往往游离于高职课程开发之外。这势必导致高职课程模式学科系统化的倾向,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次,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化倾向比较严重,教学内容往往按照“三段式”的模式进行安排。所谓“三段式”模式,就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实践课三段按顺序逐步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课程模式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最终会导致学生能力的缺失。

要解决好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在高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积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双线运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四个结合上:第一,院校企业结合;第二,在校学习与参加企业工作结合;第三,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结合;第四,学生的培养和使用结合。实践证明,要培养出“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就必须坚持四个结合,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引导高职课程改革。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指的是“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其任务是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增长的客观趋势和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具有适当水准、适当内容、结构优化、功能优越的课程。”[5]

所谓高职课程开发是指高职教育中,为适应社会发展,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循环反复的过程。[6]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应该涵盖三个基本问题,即开发什么、由谁开发和如何开发,高职课程的开发也理应如此。

(一)开发的内容——能力本位

目前,在高职课程设置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三段式”课程模式。严重的学科化倾向是这种课程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之间的脱节,脱离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因此,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应该成为矫正高职课程学科化倾向的一种较好的尝试。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由于其主张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双线运行,因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这种双线运行形式,高职课程也应相应采用双教材设置模式,双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和实践课教材。理论课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课教材强调知识的实践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案例教材和企业岗位训练教材为主要形式。

“工学结合”的课程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指的是将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7]这种课程模式,旨在通过合作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其本质上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最终目标是完全契合的。

(二)开发的主体——校企合作

一般而言,根据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广域课程与综合课程等等。[8]复杂的课程话语体系,必然形成不同的课程开发主体。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开发主体应该包括学校和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编订均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教师应该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实地观察、企业走访、工作日写实、问卷调查等方式作为课程开发的载体。企业应该一局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的变化趋势,向高职院校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共同研发课程。

(三)开发的方法——项目为主、工学结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体系的建设为主,教学过程也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就必须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高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合作,构建“以项目为主线,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具体实施层面,首先,应该设置以能力为本位,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高职课程;其次,制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企业、行业间的合作,以企业的实际项目最为高职课程内容;最后,把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扩充课程内容。

四、结束语

由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本质要求完全与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相契合,使得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且也势必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赵文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1,(14).

[3]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赵文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1,(14).

[7]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工学院校职业
盐工学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盐工学人
——李 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