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2-08-15 00:47
对外经贸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中西部区域经济

许 飞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 漯河 462000)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目前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前三位上海80344.86元,北京76544.11元,天津71723.07元;后三位云南 15628.01元,甘肃 14403.71元,贵州11749.28元,均为西部省份。最发达的上海人均GDP是最贫困的贵州的近7倍,这个差距在2004年的时候高达13倍,虽然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差距还是很大。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高达90%以上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

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如此。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社会发展总指数低于全国水平的16个省区都属于中西部地区,而居前10名的都位于东部地区。在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另外,我国70%以上的优质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广大中西部农村只拥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2007年河南省农村平均1600人拥有1张乡卫生院的床位,1200人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在2500个乡镇卫生院中,救护车、B超机、X光机、检查床等基本医疗设备,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不足1台(件)。另外,农村医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也很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农村医疗队伍中,本科生仅占1%左右,专科生仅占10%~20%,其余为中专以下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差距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低于东部地区,中国目前城市总数达667个,其中50%以上都集中在东部地区(面积为10%左右),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和20%,据统计,东部平均每100万平方公里有各级城市330多个,而中西部平均每100万平方公里仅有各级城市80个和30个,东部城市密度是西部的11倍。我国新公布的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有52个,其中西部有10个、中部有16个、东部有26个。胡鞍钢教授把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这种状况形象地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高收入发达地区,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水平,如北京、上海等。“第四世界”是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中国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第四世界”,主要集中在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地。“第四世界”和“第一世界”差距非常悬殊,在某些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至少要相差半个世纪,甚至更多。

二、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着“先天性”的差异。东部地区面临海洋,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占据了先天发展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先进、人们市场意识较为浓厚,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最佳区位。而中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尤其是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地形上崇山峻岭,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气候与水土资源情况差,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既不利于人类居住,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东西部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我国地理上有一个著名的“瑷珲—腾冲”线,此线的东南方约36%的国土面积却集中了96%的人口,此线西北方64%的国土面积只分布了4%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二)历史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唐朝末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特别是宋朝以后,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逐步转向了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形成我国经济南盛北衰的局面。从南宋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时期更加明显,尤其是清末各种因素更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争相瓜分中国原料产地和市场,把当时中国纳入他们的国际分工体系。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在参与西方国家经济循环中走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前列。而且清末的洋务运动所创办的现代工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畸形经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资源遭到更加残酷的掠夺,经济越发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极其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当时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70%以上的西部地区则仅有3.8%的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两者之比竟为292∶1。

(三)政策原因

国家政策取向是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2000年,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实施了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东部地区的投资急剧增加。改革开放前20年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国家投资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向东部区域流动。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布局上实行的是“梯度推进战略”,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加上沿海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此外由于沿海地区还享受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但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中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也均流向了东部发达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与东南沿海的差距,形成“马太效应”。

(四)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差异

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学家徐逢贤历时7年实地考察了东西部30多个县后,所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调查结果表明,东西部综合人才差距是10:1,东部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西部只有2名。东部乡镇领导干部大中专以上学历占64%,西部不足20%。东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零8个月,而西部为3年零6个月。目前,全国约有8500多万文盲、半文盲,有3/4集中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是个严峻的挑战。

(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为保障,切实做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该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战略布局。

2.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所谓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将特定的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可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注重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统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起着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缺陷。首先,市场的本质是竞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最终追求目标,存在“外部不经济”,对于国家长远的、公共的事业,每个个体都不会主动去考虑。其次,市场“重效”,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因为,市场机制会自发地向效率倾斜。有效率者或因种种原因而在竞争中致胜进而积累财富,而那些没有效率者或因种种原因而在竞争中失败者便愈来愈穷,贫富悬殊就会越来越大。这与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不相适应的。

由于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搞好统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合理配置各种公共资源。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使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形成结构完善、功能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市场网络,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区域贸易,推动协调发展。

(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老少边穷”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左右,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这里,大多地处祖国西北部边陲,空间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我国陆地上与周边相邻的国家共有15个,其中有14个是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直接接壤的国家。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对于巩固祖国统一、维护边疆稳定、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长远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2010年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平均6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区域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为中西部地区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产业布局作出宏观调整,引导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

(四)中西部地区应抢抓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了新的调整,同时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的步伐。从2002年开始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就已经开始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正在形成。但是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紧张、企业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势在必行。此时中西部各地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筑巢引凤,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效的措施,抢占先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大批东部产业进入,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积极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过于盲目,应该有规划、有质量、有创新地承接转移。首先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事实上,从中国的发展现状看,中西部地区当前除了要加快经济发展,在生态保护方面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因此引进产业时应遵循“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的原则,吸取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不能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而盲目发展。要把节约资源、节能降耗放在首位,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就是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招商引资的目标,尤其是西部地区不能只将数量作为招商引资成果的衡量标准。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永进.数字中国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

[3]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5).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www.gov.cn,2011 -03 -16.

猜你喜欢
中西部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分区域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