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联动模式的构建

2012-08-15 00:48黃金林张鸣放张迎娟张文华
关键词:教风学风应用型

马 凯,黃金林,张鸣放,于 淼,张迎娟,张文华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联动模式的构建

马 凯,黃金林,张鸣放,于 淼,张迎娟,张文华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论述应用型高校的学风与教风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中。通过构建教风学风协调联动模式,推进教风与学风建设,提高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联动模式

为及时了解、掌握应用型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状况,探索应用型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的新思路,课题组选择2000年以来成立的几所应用型高校为样本,对部分教师、在校生以及毕业生进行了相关调研,梳理和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应用型高校开展的教风与学风建设状况,构建了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联动模式,并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期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决策依据。

一、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联动建设的内涵

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作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学识学术水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等的综合体现。而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又是应用型高校教风建设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风是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风气,是学生长期形成的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而勤学善思、躬行自强又是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风建设对于形成优良的学风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风不只体现教师的教,还包括教师的学。学风不仅体现学生的学,还包括自身的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我们提出的教风学风联动模式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联系。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应用型教师要终身学习,逐步形成教师的优良学风,并融入教学过程,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了解学风;而学生在自我教育和管理中,要学会当教师,体会好的学风如何影响教风,把两者真正统一于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因此教风学风联动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要把教风与学风建设纳入一个体系中思考,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建立教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

二、应用型高校各时期教风学风发展轨迹

自高考制度恢复,教师节确立之后,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从严执教,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学生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习主动,此时教风学风最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受国内外政局变化和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部分教师学生对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教师下海经商等现象出现,在此期间教风学风有些波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格局被打破,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大学功能的分化促使应用型高校诞生,虽然这些高校办学经验尚显不足,但总体发展势头很好,教师的热情高,教风在波动中上升。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部分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此阶段学风良莠不齐。近十年,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就业竞争加剧,物价房价居高不下,贫富差距加大,学术腐败现象出现,师德师风也出现问题,对校园造成了很大冲击。教风学风波动较大。但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最近三年,教风学风总体趋稳。

三、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教风学风建设机制不健全,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三育人”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教风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不统一,整体协调联动机制没有建立。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教育管理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忽略政治素质的提高,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学风好坏是学生的因素,与己无关,重知识灌输,轻品德塑造。

2.角色定位模糊,主业受到冲击

由于应用型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部分教师社会角色、社会活动比较多,主要精力不在学校、课堂和学生身上。还有一些教师只注重自身科研成果,对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应付,害怕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而在考前划重点。在调查中,有70.2%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仅有17.1%的学生能够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有36.7%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有19.5%的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不感兴趣,有85.9%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与其期望不相符合,有33.1%的学生认为旷课的主要原因在教师身上。有73.2%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该在考试前划重点。

3.实践育人功能弱化,课程内容陈旧

部分应用型高校受资金等客观条件制约,无法及时添置、更新昂贵的实践教学设施,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没有优化使用,有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务虚成份多些,还有些教师只能讲而不能做。随着生产一线新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以及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显现出来。这些都对学风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调查中,有80.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专业知识重要途径,有34.4%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基地资源及使用需进一步加强,有25.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素质需提高。

4.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目标不明确

应用型高校大都属二本、三本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一些学生进入应用型高校有自卑情绪,专业思想不稳定,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调查中,只有24.2%的学生具有长期明确的学习计划,4.8%的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78.1%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前景没有考虑过,学习茫然,还有的学生理想脱离实际,缺乏脚踏实地的刻苦精神。

5.学习纪律松懈,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虽然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教育管理,但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仍然存在。在调查中,能够每天坚持自习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有31%,能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仅为26.8%,仅有9.8%的学生业余时间能够主动看课外专业书籍,31.6%的学生长时间上网,46.2%的学生上网以玩网游以及娱乐为主,有的学生上课睡觉,或看小说杂志,或发短信听音乐等,仅有31.7%的学生能够主动记笔记,有2.5%的学生从来不记笔记,41.5%的学生仅在考试前二至三个星期开始准备期末考试,有17%的学生在过去的考试中有过不同程度的抄袭行为。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的作用机制有待完善。

6.校园文化积淀少,学习氛围不浓厚

校园面貌、住宿环境、学习氛围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风。一些应用型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缺乏历史积淀,校园建设缺少人文关怀,内涵丰富的人文艺术类和学术科技类活动相对较少,加之文化艺术类师资力量薄弱,文化育人功能发挥得不好。调查中,仅28.3%的学生对校园环境比较满意和满意,30.2%的学生对宿舍环境不满意,15.8%的学生认为本班学习氛围不浓厚,28.1%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学习不努力。

7.个人功利色彩趋浓,用人体制存在问题

上缴学费的入校规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个人的功利色彩趋浓,更多地追求个人的实际利益。据调查,学生在学习目的选择上,谋求理想职业、获取文凭、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报答父母的比例分别为34%、11%、13%、10%,均高于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选择。在业务学习上,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理论知识,重热门技能证书,轻基本素质提高。

此外,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一样,社会大环境需要优化。如一些用人单位只接收“211”、“985”高校毕业生,此类学校的学风明显要好;一些短线紧俏专业,由于就业形势好,学风也较好;一些暂时饱和但又必须进行人才储备的传统专业学风较差;一些应用型高校生源质量较低,也导致整体学风不如知名高校;一些用人单位对应用型高校的女同学存在就业歧视,加之她们对将从事的生产一线工作环境不喜欢,导致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影响。

四、应用型高校教风学风联动模式构建思考

1.正确把握教风学风联动模式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关注师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关怀、支持每一位师生,注重师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师生的发展动力,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成才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与融合。实现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摆脱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而学生要着眼于自身全面发展,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主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和创新思维。

三是坚持“三全”育人的原则,就是要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教风学风联动建设作为一种群体风气,涉及每个师生个体,还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管理体系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四是坚持继承创新的原则,就是要继承在办学历程中积淀的自身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开展教风学风联动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同时要力争赋予学校教风学风以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自身特色。

2.科学选择教风学风联动模式建设路径

理顺二者关系,统一全员认识。教风和学风构成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与学风之间既相互制约又密不可分,都要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教风和学风建设不仅仅是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的事情,必须从全局出发,分阶段设计、分序列管理、分层次要求,既要求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齐抓共管,又需要教师、干部、职工通力合作。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过程管理。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是认识的客体,要受教师的学识、教师的人格和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学工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参与过程管理。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形成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把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及时融入教学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深化学科知识和传授最新技术信息的交汇点。

协调师生关系,明确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协调合作、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风学风联动建设的重要前提、有力保障和现实需要。角色定位可以唤起相应的行为,可使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媒介而形成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个性,而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认识,可以向教师对自己输出期望一样,将自己对教师的期望反馈给教师,激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及对自己发展的关爱。这也是现代心理学反射环结构的基本要求。

强化实践教学,营造工程氛围。要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构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设置创新项目,划拨专项资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行业执业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园内广泛营造工程氛围,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置身其中,培养兴趣爱好,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又提高师生的工程素质。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教风学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依靠各种学生自学组织和指导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教室、图书馆以及寝室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和资金,安排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赛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精神。

3.健全完善教风学风联动建设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评价、考核与奖惩体系,把育人工作业绩、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考核、评优、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及时表彰在“三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严肃处理失职失责人员。教育引导、利益驱动、精神鼓励、制度约束并举,及时检查、反馈对教职员工的检查评估信息。合理制定学生评教指标,合理利用学生评教结果。坚持和完善教学学工联席会议制度,学工部门和学院领导联系班级制度,缺课追踪通报制度,违纪同步处理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制度,毕业生评教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探索专业学生党支部建设和教学学工联合团队建设等工程。

人才培养质量是任何一所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教风学风联动模式的构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加强教风学风联动建设,更好地为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 许志光.谈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52-53.

[2] 李震.从高校教风建设看良好学风的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58-60.

[3] 胡国荣,李立清.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互动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期上半月刊):82-83.

Construction on coordinate mode of teaching and study styl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MA Kai,et 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Teaching and study styles are unified in the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rough constructing on coordinate mode of teaching and study style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an push forward the constrction of teaching and study styles and increas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teaching and study style;coordinate mode

G64

A

1009-8976(2012)01-0135-03

2012-01-12

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吉教高字[2010]26号)

马凯(1968—),男(汉),长春,副教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教风学风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谈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