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着力点

2012-08-15 00:47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和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从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实际问题,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84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在立足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涵盖和适用于整个世界。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离开了特殊性的普遍性就成了纯抽象的东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就寓于各个国度、民族、地域的具体发展规律之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各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达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指导各国、各地的具体实践,其理论功能和实践价值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现。所以,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及社会发展“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双向互动和“互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适应中国现实国情需要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面临的具体的重大的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当然,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2]148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研究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呈现给我们的是已有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成果,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解决各种重大问题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是说,它为我们提供的是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武器、行动指南,而不是具体做法和现成答案。要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只能靠我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形成真理性认识,并运用这种科学认识指导实践,“物化”理论,改变现实。所以,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用科学理论来剪裁中国的现实生活。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同时得到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问题总是存在于人们需要解决的现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书本之中。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认真研究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用“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宿在指导中国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和伟大功能就在于它是行动的指南,它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它创立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导和引领实践创新,使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研究中国的情况,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4]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11这个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时代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揭示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形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富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并发挥其引领时代潮流、指导时代发展的理论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时代的进步。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前提在反映时代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理论。一切真正的理论都是它那个时代的产物,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发展规律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凸显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工人运动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彻底的革命阶级,一旦掌握了先进思想理论,就能承担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三大基本矛盾达到空前的程度: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极其尖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时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基本成熟,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应该提上日程。解决这样的革命任务,催生了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后,大大小小的资本主义列强都把中国当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通过一个又一个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无奈地逐步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地,历史把两大历史任务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毛泽东思想正是适应这一历史要求而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中形成和发展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世界多极化和世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条件;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成功实践,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考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价值在回答时代课题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课题。只有准确把握和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时代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创新,历史的进步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和解决自己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推动社会历史前进过程中得以产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关注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研究和揭示这些重大现实问题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提供解决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始终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揭示时代主题中实现新的突破、完成新的超越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推进历史变革中显示强劲活力、发挥强大威力的。”[7]

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和对人类先进文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两位经典作家面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凸显出来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科学回答了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等重大历史课题。“他们创立了科学的宇宙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一座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8]1

根据世界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实际情况,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族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8]22-23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革命”的主题,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科学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它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回答和解决了“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指引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深入研究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揭示了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跃升,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行。

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功能在引领时代潮流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反映和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更重要的是要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时代进步。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能和实践价值就在于它总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把握时代变化,紧扣时代主题,揭示时代规律,破解时代难题,指明时代方向,引领时代前进。

其实,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和引领时代进步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特征,广泛而深入研究当时欧洲的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列宁立足俄国的实际,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说”,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潮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运动树立了光辉典范。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入研究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历史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9]它在全球范围引人瞩目,当下无论国际国内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实质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注和认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2011年6月8日接受《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铁必须自身硬”。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自己引领时代潮流的功能,就必须始终保持自己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水准。“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使马克思主义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必须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敏锐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乃至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10]53-54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吸纳民众智慧、回应民众关切、武装民众头脑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1]85其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具体化、通俗化,便于人民大众接受、理解和掌握。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泉在吸纳民众智慧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大众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不断总结和吸纳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也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总结、提炼和升华,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任何主义、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如果不与人民大众的需要、实践相结合、相适应,就会水土不服,难堪大用。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则不仅理论会有大发展,实践更会有大收获。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就是为人民群众“安身立命”的科学理论,它不仅产生和验证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且发展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才能提高与人民群众的“贴近度”和“结合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1]790“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11]933,这是毛泽东对我们的谆谆告诫,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牢记和贯彻这些至理名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实践经验做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10]55我们既要从人民群众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不断吸纳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的经验,在正确回答和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源泉、价值功能和生命力之所在。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抓手在回应民众关切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群众立言并为人民群众提供现世智慧和政治代言的思想武器,它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就是“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2]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在于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既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的经济利益、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的政治利益、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的文化利益,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注重人民群众的理解需求,注重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关注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和需求,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是唤起人民群众的号角,是引领人民群众的灯塔,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工具,是造福人民群众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服务人民群众,“根本的就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实践,就是要为群众实现切身利益、共享发展成果而呐喊、而斗争。”[15]“要对群众争取自己利益的实践进行理论论证和支持,对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要求进行理论引导和疏导。要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的根本利益的关系。”[15]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的矛盾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人民群众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疑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有说服力的回答,把理论的大众化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让人民群众在自身需要和利益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地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16]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在武装民众头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头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发挥改造主客观世界思想武器的强大威力。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社会实践,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永远也不会发挥实际作用。”[17]

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只是以理论化大众,更是把理论自身化为大众的理论思维,化为民族的理论素养,化为群众的理性精神。”[15]坚持党的的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来”的理论再交给群众,使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真正成为群众实践斗争的武器,最重要的是抓住和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懂和真用问题。真信,就是使人民群众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保障他们权利、实现他们利益、促进他们发展的锐利武器;真懂,就是使人民群众清楚明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特别是它的精神实质、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真用,就是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让马克思主义以简明的内容、通俗的形式、大众的思维、普及的方式走进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指导中国蓬勃发展的社会实践。真信是前提,真懂是关键,真用是目的。信之愈坚,懂之愈深,用之愈活。

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使其内容源自人民群众,本质服务人民群众,而且要真正做到态度亲和人民群众,形式适合人民群众。要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平等交流,力求在文风上平易近人,在通俗化、具体化、民族化上下功夫。“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的基本要求。要“注意把‘大道理’与‘小切口’结合起来,把‘普通话’与‘地方话’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起来,多用实事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典型说话,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18]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59.

[4]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7]杜铁环.穿透历史看创新[N].人民日报,2002-06-04(9).

[8]全国干部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孙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N].人民日报,2011-05-26(7).

[10]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9.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5]唐建军.发挥理论先导作用 推动做好群众工作[N].光明日报,2011-05-15(8).

[16]陶文昭.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N].人民日报,2010-06-21(7).

[17]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10-04-19(9).

[18]周建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09-12-29(7).

猜你喜欢
三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