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探究

2012-08-15 00:47于桂敏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民族

于桂敏,廉 洁

(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社会文化所设置的时间单位[1],以历日和季节组成的历年作为循环的基础。它区隔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并在节庆中保留着民族文化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方面。这是因为庆祝节日往往涉及着装服饰(传统与时尚)、异样烹调的饮食(地域特产)、特定的仪式(崇拜与信仰)、独具旋律的音乐、特定方式的舞蹈(土风与审美)、特殊的庆祝内容与方式(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等。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包含着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联系海内外华人、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媒介。尊重自己的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是尊重和热爱自己民族的表现。如果说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2],节庆就是记载人们对宇宙看法的动态化石,是最真实表现民族精神的介质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一些人传统节日文化意识缺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已刻不容缓。

一、节日的概念、起源与中华节庆文化资源

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动物的骨骼衔接处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节日”则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是展示多姿多彩文化的一种方式,是一个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价值观的延伸和体现。节日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才绘成了人类历史上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年画”。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民族活动的阶段性产物,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并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一个民族受其生活地域、人文环境、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民族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有的规定习俗,这些习俗天然地融合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节日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使其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粘合剂,成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粘合剂。节日习俗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最初记录;民族精神与节日习俗一同根植于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习俗浅显易见,而民族精神则深嵌于各种表象之下。[3]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4]西方研究者认为,节庆就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性事件,即依托目的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加以整合包装,能够产生具有目的地标志性的独特形象和吸引力,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重复举办的活动。[5]传统节庆又称节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类似的方式进行的类似内容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分散式的集体活动。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知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节庆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又不失传统的文化底蕴,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因此,通过观察和研究节日文化、节日起源和节庆现象,揭示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展现代表全民族的价值取向。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传统节日和节庆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包括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及其庆典活动,以及中国55个少数民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及其庆典活动,著名的有:汉族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重阳节等;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蒙古族的那达慕、祖鲁节、麦尔节、马奶节等;壮族的祭龙节、男人节、喊魂节、陇端节、陀螺节等;满族的过灯节、添仓节、虫王节等;藏族的酥油花灯节、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等;侗族的姓氏节、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傈僳族的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刀杆节、阔什节等;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库尔班节、诺鲁孜节等;瑶族的“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彝族的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等;苗族的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等。充分挖掘、整理、研究、利用这些传统节庆文化资源,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传统节日对中国节日文化的影响

近几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以及主流文化的国际性和政治性日益彰显,使得我国的节日框架呈现官方、民间和舶来等共存的多元格局。外来文化的进入,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思维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洋节给我们带来了人类的另外一种文明,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当代年轻人认为美国的圣诞节和情人节都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则充分体现温馨人情,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相吻合。其节庆文化有较强的互动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众人参与性,而这些都符合当代人交际和处事方式。一些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些淡漠,是因为他们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够以及在节日感受不到一样的喜庆。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美国的自由开放说、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造成了震撼。这是人们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体现了转型期人们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和驾驭能力的缺失,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也暴露了全球化态势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

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以及人们对传统的民族风俗深刻的社会认同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是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与民俗层面的凸显。

例如,每年的除夕夜,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千万万远离家乡的游子总会千方百计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又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缅怀屈原,龙舟竞渡。再如,清明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先贤的传统节日,每当清明来临,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华人华侨纷纷回到祖国大陆省亲,祭祖扫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都有着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6]文化的影响一直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只要是优秀的文化就应该接受,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在反思自己的同时,更要清醒、理智、成熟地对待它。总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因为有它生存的土壤,存在未必是对的,但是存在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上,如果能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捍卫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就能起到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的价值在于它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传统节庆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是外部世界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面对强大、年轻的美国文明,胡锦涛曾自豪地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既有深厚的根基,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节庆文化映射的不仅仅是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我们若能辩证的予以继承、发展、改革和创新,必将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传统节庆文化并不意味着 “排他”,我们应以理性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寻求这些财富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应尊重西方文化,借鉴西方文明,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化,使之永远有活力,有时代气息,让祖先的财富为今天的社会造福。

[1]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J].民俗研究,1997(2):20-27.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2-43.

[3]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59.

[4]黄翔.旅游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0.

[5]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1):45.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