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接受理论的应用

2012-08-15 00:46袁宜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理论

蔡 娜, 袁宜芝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 河南 郑州 45004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根源之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尚显不足,高学历没有同高素质等价起来。今后,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修养、品德、品质、就业心态、就业动机、事业心、责任感等基本素质教育。”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宁电器集团张近东委员在提案中直言。许多大学生进大学之前十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会考试”外,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力都较欠缺,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缺少创新思维、不善与人交流、内在气质不佳。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他们综合素质不高,难以得到社会认可这一重要原因。这就要求高校构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同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辅导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教育时,学生是否接受了呢?效果怎么样?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成为关键。

接受就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自己迫切需要学习的东西,是自己的切身需求,从而通过学习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本领。它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学习、理解、整合内化的认识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应用接受理论过程中,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切实考虑他们的真正需要。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这是由于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适应过程中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大多都属于轻度障碍,经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素质较差

大学生就业心理出现问题,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不稳定,对社会认知较差。大学毕竟也是学校,周围的人不是同学就是老师,相对来说人员不是那么复杂,但真正踏入社会就完全不同了,所谓“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性格开放,大胆敢干,不计后果,稍遇挫折往往应对不了,而自己又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致使产生就业焦虑、恐慌、自暴自弃、自卑的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自身的发展,也使他们产生了阴影和对社会的恐惧。

(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准备不足,本来大学生走出校门时就存在许多心理问题,但由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心理受挫能力较差,致使当挫折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不能及时地处理问题,这样反而促使他们的心理向一种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懈怠逃避心理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风搏浪,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选择了逃避。许多学生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想先逃避等几年再说,以至出现了一种本科就业难就考研,硕士就业难就考博的现象。也有的由于心高气傲且心理承受力差,当理想碰壁或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时,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渐渐成为不就业一族。他们东挑西拣,高不成低不就,还自我安慰毕业不就业未来还是梦。这种懈怠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过程,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二、接受理论

(一)接受理论的提出

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育者接受并且引起他们的注意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事实上,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者主动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观点和技能的施教活动,而受教育者是否能主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吸纳接受呢?如果受教育者没有接受,教育活动则会成为无效劳动而失去意义。作为教育者只能是帮助学生觉悟和提高其心智水平的手段与条件,而受教育最终只能通过自己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张耀灿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吸收、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外化为行为的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

(二)接受理论的应用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接受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运用将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领域,它的应用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这个理论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逐步系统化、科学化,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接受教育者上,从接受主体的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重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必将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注入新鲜血液。

2.实践意义。

研究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目标明确,有利于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把受教育者放在主体位置上,目标明确,能够有效地针对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疏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其次,由于中国关于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因此,在研究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时,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接受态度、接受心理和接受过程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过程中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研究接受活动从而掌握接受规律,对改进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化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它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1]

20世纪随着西方文艺批评向读者中心理论范式的转变,60年代产生了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的 “接受美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兹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萨尔(WolfganIser),“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积极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2]。他们以人的接受实践为研究依据,认为文艺作品的价值不是存在于创作中,而是要在欣赏者的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它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视角。20世纪美国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开始涉足教育接受过程分析。主要研究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对于信息的反应。

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并且使其真正地接受呢?事实上,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者主动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观点和技能的施教活动,而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吸纳接受才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三、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必要性

张耀灿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吸收、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外化为行为的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3]。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领域,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逐步系统化、科学化,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接受理论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接受教育者上,从接受主体的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重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接受理论的引用将提高对受教育者研究的关注度。

研究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目标明确,有利于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把受教育者放在主体位置上,目标明确,能够有效地针对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疏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其次,由于中国关于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因此,当研究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时,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接受态度、接受心理和接受过程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接受理论在就业心理健康过程中的成效。

四、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用接受理论途径分析

(一)充实接受客体,科学规划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程

目前大学教育问题凸显,一是学生增多,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给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压力;二是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致使一些专业抢手,而另一些专业则“无人问津”;三是大众化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及涵养的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渐失去效力,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就业心理辅导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施的,目前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开设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就业的前期能够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主要的授课方式有讲授法,游戏法,脑力激荡法等。这些授课方式都各具特色,对于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应不断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应用接受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在四年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树立和强化职业和就业意识,提升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二)发挥传导者效用,建设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就业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从事就业心理教育的辅导人员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就业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除了要专业化之外,还要不断了解企业最新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知识结构要现代化,而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心理指导老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少,为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要规范高校就业心理咨询行业,通过有组织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和资格鉴定,为高校提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化队伍,以统一的专业质量水平和规范的职业化管理模式,以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师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大众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就业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突出接受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自我调适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顺利调适自己的心态。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主要是指自我心理调适。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会遇到种种的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样既不利于求职就业同样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应根据环境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这就是自我心理调适。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稳定的心态,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就业目标。大学生一般有以下四方面途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1)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大学生应该在认识了解自己基础上,取长补短,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纠正那些不良的人格品质。同时对求职的期望不要太高,要适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理,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2)帮助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让每位大学生都满意,走后门、找关系等不正之风仍旧存在,这就要求大学生正视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勇于面对人才市场。(3)帮助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首先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已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动性。最后,要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同时走向独立,思想上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心理上的独立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4)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挫折,但是不要害怕,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要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勇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积极进取。(5)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人类的特点就在于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改善自己的心态,从而找到最好的途径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教育大学生懂得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大学生们要想到如何调整自己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就业过程。

五、结束语

接受理论确定了受教育者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重新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对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接受理论的引用,会对如何提高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角度,使高效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接受理论还涉及接受主体的心理规律、接受客体的可接受性、接受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这些都会对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启发性作用,我们可以深入借鉴参考,以促进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 胡木贵,郑学辉.接受学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