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乡愁诗的情感内涵与抒情范式

2012-08-15 00:46王运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思乡抒情乡愁

王运涛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7)

儒、释、道三家的合流、圆融造就了宋人新的人格范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成为宋士大夫人格的重要支撑,范仲淹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影响了自宋一代的诗人,使得宋代乡愁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通达的人生态度,使宋人解脱了悲哀穷愁的困扰”[1]。但客观来看,宋代乡愁诗佳作云集,构思奇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形成了独特的抒情范式。

一、宋代乡愁诗的情感内涵

与唐代诗人相似,由于游学、仕宦、贬谪、征戍、羁旅、行役、战乱、流离等诸多原因[2],宋代诗人大都扮演过游子的角色,其情感体验也往往形诸文字。诗人笔下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回归之念、漂泊在外的羁旅行役,以及对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故乡的皈依与向往,均可纳入乡愁诗的范畴[3]。具体来讲,宋代乡愁诗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情感源头上,宋代乡愁诗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乡土情结。乡愁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情感,是离乡之人深切思念故土、思念亲朋的情结[4]。至宋代,则进一步被诗人们尽情地抛洒于笔端。如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唱响了按捺不住的“还乡之想”,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诗人对故土、亲人、朋友的眷恋和怀念。与之对应,一大批宋代乡愁诗均表现为以故乡的乡村风光和环境为怀旧基础,以故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思念载体,以父母亲人及自身坎坷的经历为思乡触媒,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诗人怀乡思亲的深切情怀。

其二,在情感指向上,宋代乡愁诗直指诗人对父母的依恋和对乡土家园的认同。古时多游子,游子多思乡,思乡多写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对乡土家园的认同。时至今日,每每念及故乡,人们仍会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大多跳不脱“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情结。宋代诗人抱持着“修齐治平”的人生规划,聆听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圣贤教诲,奔波在社会剧变的年代,挣扎在烽火连月的日子,何人不起故园情?以陆游为例,无论是“此身老大足悲伤,岁岁天涯忆故乡”(《庋笮》),还是“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过野人家有感》),均表明乡思乡恋是诗人一生丢不掉的牵挂,始终抹不去的记忆。

其三,在情感由头上,但凡能使诗人触景生情对故乡产生某种想象的人、事、物均为由头。宋代诗人常因久宦在外,或为长期漂泊,抑或由于久戍边关,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宏观来看,激发诗人乡愁的,小到落叶飘零、月盈月缺,大到盛会节气、失败成功,甚至都未必与故乡风物和儿时的亲情友情有关,却总能令离家的人思绪万千、柔肠百结,据此拈物取事,化意成文。

如欧阳修的《夜泊岳阳》写旅中思归,虽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二、宋代乡愁诗的文化意蕴

宋诗中的“乡愁”,不仅表现为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而不得返回的惆怅失落情怀,也表现为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期待。其间对母亲及家乡人物的叙述,对家乡民俗的回忆,对儿时故园经验的描写,均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此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乡愁都是文化乡愁,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盛,也揭示出异乡游子对文化精神原乡的渴慕与追寻。

其一,在文化品格上,宋代乡愁诗为家园注入了特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宋代诗人都会对家人的牵挂和自身的遭际给予较多的关注,对衣锦还乡、亲人团聚等有较多的期待。

如刘过中的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赠刘叔拟招山》),诗人虽客居在外多年,仍深深爱恋着自己的家乡;真山民的“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灯秋”(《渡江之越宿萧山县》),诗人虽离家千里,强烈的乡愁夜夜伴人入眠。故园之于宋代诗人生命的重要性,不仅仅标志着生命的起源和归宿,还在于它时常成为诗人现实处境的参照。

如刘克庄的《北来人(其一)》通过“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以宋代东京的仕女在金朝多年,仍是北宋宣和时代的妆束,来说明其仍不忘故国、思念故国的情怀。

又如陈师道在《舟中》所言:“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写自己在荒江旅途中的感受,情真意挚,十分感人。

由是可知,宋代诗人在思乡中对家乡风俗图景的展现,无形中为宋诗増添了一份瑰丽的文化色彩,呼应着中国传统文化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

其二,在文化意蕴上,宋代乡愁诗表现出个人情感表达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融合趋向。宋人兼容并包的胸怀表现在乡愁诗创作上,便是常融恋归与悯时为一体,化思家与忧国为一炉,兼及写景咏物、怀古咏史、伤春闺怨、忧国忧民等种种,且在对生命的忧患、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死别生离之痛、天涯沦落之苦、政治失意之怨等感慨中融进了些许的禅意理趣,其涵义已远非单纯的“乡愁”。如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有云:“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语言隽永,形象鲜明,爱国怀乡之情尽在其中。例如宋南渡诗人对汴京的追忆,就不仅是在思念家乡,往往将漂泊之叹、思乡之情、多病之怨、家国之感等多种情思纠缠,更具有文化寻根或者精神皈依的指向。

其三,在文化传承上,宋代乡愁诗延续了家国同构、思乡爱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宋代乡愁诗的意境营造、主题展现均与传统文化心理经验在内蕴上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宋代乡愁诗善于在思乡的基础上展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和思考。

如陈与义在《牡丹》中:“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牡丹是陈与义故乡洛阳的名花,鲜明的形象传达出深深的家国之念。离乡十年,人已老去,故乡犹收复无期,凝视着异乡的牡丹时,诗人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说。宋代身怀政治理想抱负的诗人,往往在颠沛流离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在乡愁诗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对百姓疾苦予以关切。

如北宋苏轼在《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中所说:“下马作雪诗,满地鞭棰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思念子由的同时,何曾忘怀忧黎民。南宋陆游则在《春日杂兴》中用“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游民终动心”来表达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又如文天祥《翠玉楼》有云:“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江湖间漂泊无依,只能做着游子的梦,经历着时代的凄风苦雨,徒增去国怀乡的万缕情思。这就如同屈原一般将家国兴亡、社会群体命运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一并写入,既有朴素的思乡之情,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不忍离开故土;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深情,怀着“上下求索”的理想,为之苦苦思索。这乡愁已经超越一己的故土之思和个人的骨肉亲情,赋予故乡更为广泛的政治意义,从而由对自己亲人的血缘亲情和家乡故土的挚爱升华为一种强烈的爱民族爱国家的情结,最终使得乡愁具有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5]。

三、宋代乡愁诗的抒情范式

宋代哲学与理性思辨发达,诗人懂得抑制,能体知悲哀的必然,而加以冷静的对待和平静的扬弃。因为有了理性的冷静,便少了绝望的悲哀,多了平静的激情。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因此,宋代乡愁诗的抒情范式颇具特点。

其一,在抒情基调上,宋代乡愁诗秉承了“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抒情传统。与唐代强调情感和氛围构建的浪漫主义书写手法不同,宋代乡愁诗更加注重哀而不伤的平实理性表达,更具一种冷静的美,有更多的知性和更精细的观察。如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遥知湖上一杯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思乡、怀人,感情深挚,但不过于感伤,往返咏唱,含蓄不露,余味婉转。又如王禹偁在《村行》中所说:“何时阴雨胡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语言流畅自然,情感含蓄深沉,虽也流露了惆怅的乡思,但哀而不伤,比较含蓄。

宋代乡愁诗这种现实主义的抒情基调,既得益于我国古代乡愁诗创作的传统,也得益于宋代诗人批判继承、大胆革新、勇于探索的创作精神。

其二,在抒情模式上,宋代乡愁诗丰富了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还故乡的抒情模式。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里还乡的创作模式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形成,至宋代则更为普遍。高楼作为一种乡愁寄托成为宋代诗人的集体无意识。宋人登楼,每每登临,览美景,忆故乡,已成固定程式。高楼之上诗人泪流的影像清晰地烙在宋代乡愁诗的画卷上。尽管异乡的山山水水,更有助于诗人乡愁的成长,无奈登高望乡乡更远,满腹乡愁更凄凉。如寇准在《春日登楼怀归》中所说:“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宦情羁思,感慨深切。黄昏和佳节等特殊的时刻和节气,每每激发身在他乡的诗人普遍的思乡情怀。又如赵抃《闻岭外寇梗》有云:“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千回路不知。”兵戈阻绝,家书可抵万金;故乡远隔,梦中行遍千回。

其三,在抒情意象上,宋代乡愁诗在飞燕、家书、夜梦、秋雨等意象上有所丰富创新。概括地说,历代诗人常常汲取某一物体意象作为情感抒发的对应物,在抚今追昔的温婉叙述中,突出乡愁创作母题,以富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移情意象感时抒怀。宋人则在飞鸟、家书等意象上着墨者甚多,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融入了宋代诗人的个性体验。如欧阳修在《戏答元珍》中有云:“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闻雁而思乡,佳节倍凄凉。他在《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中则云:“岁暮孤舟迟,客心飞鸟急。”岁暮客心急如飞鸟,孤舟再快也嫌迟。又如梅尧臣《社前》中云:“那能常作客,夜夜梦还家。”直讲直白语,乡思溢于表。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将漂泊中体验到的种种凄凉孤寂,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形之笔端演绎成诗。如张咏在《雨夜》云:“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又如欧阳修《宿云梦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一夜西窗雨不闻”的思乡念亲之情,直追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又如于石《得家书》有云:“凄凉今夜月,照我故乡情。”望着今夜凄凉的明月,勾起诗人对故乡无限怀恋的深情。

综上所述,从情感的广度来看,宋代乡愁诗的情感内涵继往开来;从情感的强度来看,强度不如唐代而深度有所超越;从文化意蕴来看,宋代乡愁诗丰富厚重;从抒情范式来看,宋代乡愁诗哀而不伤又手法多变。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生活态度。

[1]张明,丁夏,李简.简明中国文学史(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

[2]周玉.思乡主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表现[J].宜宾学院学报,2009(8).

[3]王运涛.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内涵[J].名作欣赏,2010(27).

[4]纪倩倩.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新变[D].青岛:青岛大学,2005.

[5]王运涛.唐代乡愁诗的思想内涵及主要类型[J].名作欣赏,2011(11).

猜你喜欢
思乡抒情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春 日
九月的乡愁
今夜思乡
会抒情的灰绿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简论抒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