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与中介语的可变性

2012-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外语

周 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000)

一、中介语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近2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1972)提出来的。它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独立语言体系。这一体系以外语学习者的本族语为出发点,沿着中介语连续体接近目的语,它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中介语,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Selinker首次将中介语的特点论述为系统性(systematic)、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国内语言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把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为系统性、可渗透性、渐进性、石化性和可变性。

二、中介语的可变性

中介语的可变性(variability)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研究领域。中介语的可变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横向可变性和纵向可变性,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系统可变性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异形式,可根据环境等因素对其运用情况进行预测的中介语变化(Ellis,1994)。 Ellis将这种语境分为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和心理语境 (psycholinguistic context)。情景可变性,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背景,所处的场合以及对话者。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异并存,语言成分的变异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语言因素、发展因素、场景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可能会交互作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他们的语言结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年龄、学习动机等因素一样,文化也是影响中介语形成和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变异是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

三、文化因素与中介语的可变性

(一)补缺假说

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补缺假说”(2001)证实了母语文化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由于外语环境中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中,母语知识介入补缺,从而产生与真实语境相符合的母语表达形式,母语迁移由此形成,影响外语学习。例如,学习者已经学习了怎样和英美人进行友好而简短的聊天,但是一旦到了真实的语境,却不知道谈论什么。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学习环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从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这里的语境既包括上下文、话题这种语言语境,也包括社会文化语境。母语文化迁移由此发生,而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则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母语文化特征。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使母语文化发生迁移,迁移既有阻碍作用,也有促进作用。根据“补缺假说”,可以得出结论:语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跟母语背景越接近,学习者就越容易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他们的语言结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和年龄、学习动机等因素一样是影响中介语形成和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变异也是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从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和过程以及中介语的变化和发展。

(二)文化思维模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内面便是思维模式,要获得某种语言的“神韵”,关键在于对其思维模式的认知。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则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与分裂。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从不同角度分别表现为:(1)直觉具象思维和理性逻辑思维;(2)整体思维和分散性思维;(3)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4)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以主客体相分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5)曲线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结构。

英语是形合型(hypotaxis)语言,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汉语则属于意合型(parataxis)语言,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按时间顺序,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2.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

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是动物(包括人)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主要涉及空间定向知觉以及对事物特性的感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

空间概念是生物与外界的关系除肉体界限外的另一个“有机体的领域”(organisms territory),其具有的“领地性”是要求自己有一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护的行为(Edward Hall,1959)。人的空间观念也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差异很大。由于中国人口多,个人所占空间相对狭小;而对于那些人口较少的国家而言,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加之很多国家有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传统,因此,在交际中非常重视对私人空间的维护。身体经验(体验)(bodily experience)影响思维模式,这种空间知觉投射到心理层面就表现为心理距离,这就是身心相互印证,“身在心中”(the body in the mind)的概念投射。在西方,诸如年龄、婚姻状况以及个人收入被视为隐私,这就是空间距离的心理反映。而人们在交际时也注意相互维护和尊重,而汉语在这方面的限制就要宽泛得多。

3.交际风格。

Hall(1959)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交际行为。东方文化属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语境传递了很大的信息量,因而显得含蓄变通,如:汉语中谦词、敬词、通假字的应用,词性的多变性等;西方文化属低语境文化,信息传递溢于言表,直截了当,这在他们的谈判风格、合同文书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以上在文化上的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表现为对表达能力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影响以及交际能力的影响,从而影响中介语的变异和发展。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我们有时候发现一些英语原著之所以晦涩难懂,一方面,并非由于单词障碍,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习惯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顺序。另一方面,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经常由于把握不到文章要义而延缓了中介语的发展。另外,外国学生的语言表达在交际过程中常常由于对谦词和敬词或请求环节由于缺乏文化认同而显生硬,而中国学生的表达又往往过于含蓄迂回,使人不得要领,但在有些时候由于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触及隐私而显得冒失,视为语用失误。诸多例子不一而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

四、结束语

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语言学习者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语言习得顺序和过程。对中介语变异和发展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学习,对外语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文化影响中介语的特性,这种规律性与系统性可以在文化差异方面找到原因。在第二外语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当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两种文化、语言观及思维方式上的异同能帮助学习者从根源上找到英语表达中的问题所在,使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可以尽快地从中介语过渡到目的语,从而掌握最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1]Edward.Hall.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1959.

[2]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S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J].London:Longman,1992.

[4]胡超.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外语教学,1998(2).

[5]康连星.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J].天中学刊,2000(4).

[6]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母语外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