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动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型在《邓论》导学中的构建与思考

2012-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论教材建设

赵 亚

(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两导两学”教学模式是我省电大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辅导与学生的个别学习和协同学习相结合,形成互动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一理念的创建是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推出的,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为电大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为在《邓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两导两学”教学理念,省电大发起了的基于网络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在“两导两学”教学理念指导下将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和应用课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力求达到视听觉配合和谐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线,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学生和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在这一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负责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能圆满完成任务,我反复研究了电大现有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参考了其他高校的教材版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着力创建静、动结合的电大教学新模型。具体来说,就是将电大现有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资源与电大多种媒体上暂时还没有或不可能有的相对动态的教学资源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与教学对象相结合

目前电大开设的《邓论》课,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主编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第二版)为基本教材,这套教材以2003年第一版为原型,在编写体例上承袭了专题讲座式的风格特征,突出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理论宣传读物,比较适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但是对那些刚踏入社会的电大学员,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员来说,难以照顾其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实际的接受能力。

按照一般的教学和认知规律,在教材内容结构的编排上,应该遵循先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再去认识其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常的思维规律是: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干什么)。

通过对第十一章教学内容的认真思考和分析,在参阅其他教材版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首先将教材上的四节内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的逻辑顺序调整为三个专题,即将教材第一节关于文化的内涵与第三节的内容整合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内容”,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文化的本义”等相关内容,丰富了教材对文化的含义的阐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同时增加了“文化的功能”。这样调整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个专题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材第一节里,个人认为只有先让学生理解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战略地位是对事物的状态所作出的理性判断,明确其“是什么”,而作用的发挥则是在思维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行为选择,强调其能“干什么”,其相互关系正如教材所揭示的,只有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这是其一。这里还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要先让学生理解“综合国力”这个重要概念,才能让学生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就将第一节的第三个大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适当前移。

第三个专题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与方针”,教材第二节第一部分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第四节的两个内容,一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二是“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都与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相连,所以就对教材上的这些内容进行了同类合并。这一专题中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侧重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放在最后较为合理。

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调整,在导学过程中,针对电大学员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理性,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顺畅,理解问题的思路更清晰,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与理论成果相结合

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试点专科各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该课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教好这门课程,就是帮助电大学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理解其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积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曾就文化建设提出过一系列精辟的论断,这些理论成果不可能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的教材里,但在导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如: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新的理论成果,我就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和科学阐述去进行论证;在讲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时我以图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在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时,也是引用了党的领导人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培育“四有”公民的具体要求,体现“培育‘四有’公民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和主张”;在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笔者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的相关理论成果结合进《邓论》课的教学中来,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加以补充说明,丰富和完善了教材内容,增强了导学的理论性、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与政策宣传相结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鲜明特点。在探索如何构建将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型时,一方面,我们通过静态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即通过文字主辅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教材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另一方面,运用动态资源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植根于活生生的和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

我们在开展网上实时课堂“面对面”教学活动的时候,恰逢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次会议召开不久,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宣传贯彻这一重要会议精神,笔者在设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节时,及时把《决定》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宣传了党在这一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尽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应尽的职责。

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坚持四个承担”的新要求,即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这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笔者都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及时地融进电大导学的课堂上,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又突出了时势政策的时效性。

四、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八个部分特别提出要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树立中原发展新形象。

这一切合中原文化建设实际的《意见》,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以及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 的指导意义,作为河南的电大学员,尤其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员理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在讲到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如何坚持 “三贴近”原则时,笔者就以具有我们河南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作为例证,如河南电视台的 《民生大参考》节目和宝丰县久负盛名的民间文化活动“马街书会”。在强调文化生产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时,用“内黄农民画”和“确山打铁花”两幅图片来表现,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以教材相对静态的理论为依据,以现实丰富动态的事例为支撑,纵横捭阖,相互印证,生动形象,相辅相成,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多年电大导学的实践过程中,面对教材上每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我都设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例证,力避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在这一次的网上直播课堂教学中,从始至终我都努力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对每一个理论观点的阐释都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在讲到“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时,就以近几年我们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地免费向游人开放为例;在讲到“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时,就以近期各新闻媒体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为例,等等,不一而足。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课堂教学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也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理论,以达到用先讲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在电大导学的课堂上,还是在任何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参见《毛泽东选集》

[3]参见《邓小平文选》

[4]参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参见《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猜你喜欢
理论教材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