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建设

2012-08-15 00:54张玲王麟曹荣芳
关键词:改革体育课程

张玲,王麟,曹荣芳

(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9)

河北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建设

张玲,王麟,曹荣芳

(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9)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理念;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不断取得进展,但问题和困惑也同时存在,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设置及衔接等问题具体论述,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是多功能的系统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健康的身体锻炼和生活。这是未来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也是高校体育的价值目标所在。

高校体育课程在过去相当长的年代里,实行的是以身体素质或运动技术为主体,并一直遵循着体育自身的规律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各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应该说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转变,现在体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有所改观,但单一性的教学模式、灌输型的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落后等弱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改革开放30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问题和困惑也是同时存在和不可忽视的。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历程看,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体育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属,教学中重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却忽视学生个体需要,被动体育使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导致盲目模仿、机械锻炼的结果,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又因学生不感兴趣的实效性运动项目的删减而降低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也缺乏了基础性练习,同时,因照顾学生的兴趣、个体需要及快乐运动,使一些强制性、规定性措施难以实施,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的概念产生歧义,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为完成学分,而身顺心违地上课,同时高校体育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围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向着日趋合理化,内容呈多样化,课程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评价向着理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的高校虽然近几年增加了学生选项课的内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上,并没有发生创新性的改变,而随之而来的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的体育教育很值得深思。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体育的课程建设也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不断更新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体育课程建设问题。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

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打破了以往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在教学中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让人感到困惑。例如只重学生迎合学生兴趣的“无价值”的课程,把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放在次要位置;学校、教师怕出问题,多数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或不教,有些学校干脆“刀枪入库”,将可能造成危险的器械收藏起来,将出现危险的运动项目删除。学生的运动安全问题,确实给学校和体育教师带来了困惑,这让广大教师忧心忡忡。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健康手段,还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己对自身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的认识水准,提高自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营造宽松、生动、快乐、和谐等氛围,鼓励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潜能。无论学生成绩如何,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进步。通过课程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人具有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养成和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的健康心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身”动还要“脑”动,让“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及所需练习的方式方法和项目,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价值。

二、体育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的课程思想和课程观念体系。体育课程理念是对“体育课程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和导向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带着对“增强体质”这一传统观念的反思,新时期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体育课程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确立了崭新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从体育课程价值入手,来分析“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它反映在体育课程上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体育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伴随着我国自建国以来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不同的体育课程理念,如运动技术理念、快乐体育理念、体质本位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和健康理念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对体育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新的时期,我们又要对体育理念有新的审视。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培养方式上还明确提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要协调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上不断更新,推陈出新,在改革中不断摸索,寻找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方法、途径,以使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三、体育课程设置应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与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发展相适应。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他们在认知、思维和个体品质等方面都已趋向成熟,他们在由继承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换;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了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对一些体育科学基本知识却了解甚少,缺乏系统的体育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如何将所学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健身中去,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及待解决的问题。如有些大学生热衷于看体育节目,听体育新闻,从欣赏的角度去对待体育,却不懂得怎样锻炼身体,怎样做准备活动,怎样避免运动伤害事故与处理运动创伤,不懂得如何评价体育锻炼的效果及制定运动处方等等,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之间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应善于利用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智能发展的优势,较好地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反映出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特点,并为这些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培养骨干。

四、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发展要具有连续性

(一)中小学与大学体育的衔接

高校体育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很难体现大学体育的特点和优势,这是长期困扰高校体育的难题。虽然各高校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由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观念滞后,课程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印象与兴趣,所以在大学时期很难改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高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评价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均没有脱离中学体育课程的影子,其创新性较差。高校“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改革不仅要从课程设置及内容改革入手,更要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改革,以体现高校体育特色,显现当前个人体育健身观念及社会需求。

(二)学校与社会的衔接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出高校体育课程的社会性。现有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影响,因而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必须考虑到其社会影响因素,体育教育同样如此。有些高校已经将拓展训练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当中,有些高校开展与社区以及城乡的全民健身联网工程,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程度,是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加深其对社会的认识及其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内容结构的设置及具体操作实施办法等均需对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影响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切勿以体育论体育,而是综合考虑各学科影响因素,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与规划。课程除了遵循体育学、教育学的本身规律之外,必须分析其体育教育社会化程度及影响因素,以便在课程模式构建中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并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为全民健身服务。高校体育教育还是以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为首要任务,这里就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及运动保健与康复学等学科,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五、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因地制宜

现在世界各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有较大差别,欧美大多数国家的高校已经不设置体育必修课,取而代之的是体育俱乐部;而在亚洲,很多国家的高校仍然开设体育课。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均是依据其实际情况和课程改革总体趋势来设置的。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实际情况,因为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地域特色及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均有较大差别,在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之后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不同国家以及国内其他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通过比较、借鉴来探寻适合我们们自己的体育改革方案才是科学发展的道路。

六、构建全方位的大课程结构体系

至今有相当数量的人将体育课程仅仅理解为体育课,仅仅是课堂教学,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很多高校只对体育必修课及选修课进行改革,内容很少涉及到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其它课程要素,具体包括体育节、校运会、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等。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它不应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程应该是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及校外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等在内的大课程结构体系,它是融课内外、校内外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改革时综合利用各部分资源,做到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是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课程要得到有效实施,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实施,并且其范围应当得到限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选择与调整,这是课程教学的本质所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出现问题与困难不可避免,但是需要进行反思与总结,拓展与延伸,探寻原因与对策。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背景,及时更新观念,从多学科角度对体育课程改革思路进行宏观把握,以学生发展为主,兼顾社会需求,继承与发展国内外高校实践成功的经验,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与资源,构建高校特色课程模式。

[1] 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

[2] 韩辉,李学.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标准与策略[J].当代教育研究,2008(6):120-122.

[3] 张洪潭.从体育的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9(3):81-85.

[4] 韩敬全.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论争[J].体育与科学,2008,29(5):38-41.

[5] 刘良华.“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43.47.

[6] 王占奇,张传龙.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模式走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13):371.

[7] 陈春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8-139.

[8] 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4):3-5.

The Study and Building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 Province

ZHANG Ling,WANG Ling,CAO Rong-fang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university;T.E.,curriculum arrangement;idea,build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was developed continously.But some problems and troubles still exist.This essay analyses the goal of courses,idea of courses,the structure of courses and so on.And provides some instructions on university physical ed

G642.3

A

2095-2708(2012)03-0104-04

2011-10-11

本文为2010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4020

猜你喜欢
改革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