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

2012-08-15 00:49王雅琴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素养职业高职

王雅琴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

王雅琴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通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点内容,阐述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探索了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体系,既是为学校培养了创新型技术人才,也有助于建立和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因此,本文正是要探寻一条真正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新进路。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新进路

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原因有多方面,尤其是许多企业及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欠缺,学生气太浓。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必须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1 .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1 职业素养的内涵,就是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定向发展与开发,属动态过程。学术界所指的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从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简而言之,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合能力,通常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由此,笔者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

人们常常用职业素养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特征主要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

(1)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指某种专门工作或职业领域,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或积累的基本认识、基本经验和掌握、应用专门技术能力的总和。

(2)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3)职业道德是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4)职业态度是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人的反应。其“评价”是一个认识体系,核心是人们的职业观,而“行为倾向”则主要表现在对职业活动的积极性上。一个人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属于较为明显的素养;而他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处于较为隐蔽的状态,许多时候起着潜意识的作用,只有通过相当的实践或相当的时间,才能展现或检验出来,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

1.2 而职业能力的内涵则是指个体将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总的来说,职业能力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能力品质的广泛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能力相比,现代职业能力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泛。职业能力不再仅指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是多种能力整合的结果。

(2)职业岗位的变异性。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未来的从业者需要具备多种技能,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企业需要降低人力成本以维持或提升竞争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受教育的普遍提高,昔日许多专门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如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等)。

(3)技术技能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多种技术技能和能力整合的结果。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数据、加工处理、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控制与综合评估的能力;根据具体的工作情景,灵活机动、随即应变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4)个人活动的重要性。现代职业能力更加强调个体在团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团队合作、人际交往、与人共事、创业创新等能力自然成为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

2.1 营造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氛围

曾有专家对三千余家企业进行了仔细研究,以了解企业员工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是丰富的阅历和责任心。由此可见,不管是从用人单位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还是从学生个体的成才成长需求上来看,社会舆论都应该把关注的重点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变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上来,进一步加强对既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品质的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具有较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才是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的氛围,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2 专业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大数据的核心依据是信息化技术。随着现代互联网络和物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供应链各供应链条结构均具有信息化技术执行的可能性。而内部竞争条件和竞争态势的不断发展,使供应链金融具备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内部已经开始推行EPR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挖掘系统,外部配备大量服务平台,使供应链信息不断向外传递。现阶段以数据金融信息为核心的电子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2个方面。

具体来讲,专业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把职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专业教学中,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更要重视通过职业实践活动来实现,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如会计、证券投资与管理等专业可开设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史等课程,以此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职业情感;另一类是通用类的职业素养课程,如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由专门的职业素养专家授课,并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这门课程,借以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和职场,形成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职场价值观,避免陷入职场陷阱。职业能力课程只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两个渠道来培养。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企业实习除了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在企业中怎样发挥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平台。除此之外,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选修课程也是随应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发展的趋势。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目标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彼此作用、互相影响的复合体。

(1)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学会如何制作求职简历、如何应对面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2)能力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专题研讨、模拟面试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就业能力。

(3)素质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人才。

笔者在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选修课程,依据统筹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确立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三大模块的课程内容。

(1)职业规划模块主要包括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特点,并以此制订符合自身状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内容;

(2)就业指导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对就业环境的分析,学会制作符合自身特色、体现个人特长的求职材料,学习求职面试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如何适应职场以及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法律等内容;

(3)创业指导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创业者的角色,评估商业机会,学习创办企业的流程,并由学生团队制作简单的商业计划书等内容。在三大模块的开发设计中,均保持着内容主体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加大多学科系统之间的联系与融汇,实现课程系统与外部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由于课程三大模块内容之间关联紧密、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对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手段的关键,学生参与应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交流,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辅助学生在总的课程目标框架下设计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

学生参与课程是探索创新和建构生成的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相互交流融通的过程。学校课程团队在实践中提出学习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即每一模块的学习都由理论学习和学生实践两个环节组成,并且理论与实践的课时量相同。

2.3 培育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

(1)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交融、浸染。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文化功能。采用“引厂入校”,即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学校中,以及“进厂建室”,即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训基地等方式,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文化的信息带到学校,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提高其职业素养。

(2)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编印成功人士创业案例,定期举办创业报告,结合创业者、优秀毕业生的创业经历、经典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引导广大学生理性创业,增强创业自信心。

挖掘学生创业性社团潜力,活跃学校、专业部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3)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墙壁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制度层面,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创业教育,在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互动和交往中,形成创业教育的心理氛围。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因素及其综合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促使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心理品质。

2.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按照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许多学生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它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 ~80%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产生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 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 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因此,学校从高职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对其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

2.5 筹措社会资金,出台有关政策,给予鼓励性支持

政府部门要提供法律、体制、经济、管理等政策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为创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申请小额贷款提供便利条件。政府部门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投资,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和企业的自身发展。

[1] 陈方. 怎样真正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EB/OL]. [2006-02-27].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http:∥www2. chinahrd.net/zhi_sk/jt_page. asp? articleID=94631.

[2]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

[3] 姜大源.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辨[J]. 中国职业教育,2009,(10).

[4] 邓金娥. 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09,(7).

[5] 戴亚娥.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32).

G71

A

1008-7427(2012)03-0028-02

2011-09-21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我院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个体化研究”(项目编号:Zy2010y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素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