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公共演说课程之探究

2012-08-15 00:49马东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书面语口语汉语

马东黎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2)

英语公共演说课程之探究

马东黎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2)

作为一门新型实践性课程,英语公共演说课在高校开设是势在必行。而在目前没有专门教材,教学理论不系统不完整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英语公共演说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本文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最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公共演说;课程;问题;探索

一、引言

公共演说即演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回答课堂问题,主持会议,会议中做报告,新产品展示和介绍,景点介绍等。英语公共演说不仅反映了英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心理素质,更反映了他们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公共演课程说是一门新型实践性课程。王彤[1]在2001年通过英语公共演说课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试点过程及效果,建议随着此课型的进一步成熟,可以考虑将其发展成为系统训练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课。在这十年中,英语公共演说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相继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出版了相应的刊物,并通过开设英语公共演说课程,使其系统化和完整化,比如外语研究出版社在高等英语教学网专门开辟了英语演讲与教学版块;国内也开展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英语演讲比赛,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如 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2011年12月,中国外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无不说明在高校中开设英语公共演说课程是势在必行。

二、学生演讲能力之现状

1.语言基本技能发展不均衡

英语公共演说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在学生在英语演讲比赛之中的表现。一般来说,英语演讲比赛分为三部分:命题演讲(prepared speech)、即兴演讲 (unprepared speech/ impromptu speech) 和问答部分 (questions and answers)。在这三部分中,我们总能发现,在命题演讲部分,学生由于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一般都取得高分;在即兴演讲和问答部分学生演讲内容空洞、肤浅,逻辑性差,与命题演讲形成鲜明的反差。这说明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发展不均衡,可能比较擅长于读和写,而弱于听和说。

2.书面语和口头语混用

书面语是人们书写和阅读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人们在文本上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具有用词严谨,结构稳定等特点;因为是写和看的语言,它留给人们时间来推敲和琢磨。而口头语则反之,它是听和说的语言,所以要求速度快,句子短,用词范围相对较小,结构松散,甚至可以违反语法规则。如:

A: Do you like living on campus?

B: Yeah, I enjoy living here because there’s so many people around and it’s easy to make friends.

在there-be 句子结构中,当后面所接名词或名词短语是复数形式时,be动词也可以用单数形式。

学生书面语和口头语混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与组织上。在演讲前要分清演讲话题的类型和听众的接受能力。比如面对大学生讲环保,自然需要正式的书面语;向一群老年人介绍某个新产品则需要口语化的语言。二者混用则显得不伦不类,影响演说效果。

3.中国式英语(chinglish)频繁出现

在即兴演说和问答部分,由于受汉语思维方式和紧张、焦虑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话题或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所想的汉语机械地翻译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特色——外国人听不懂,影响了表达效果。比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A: 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

B: Tastes differ.

A句因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这种表达为非常地道的中国式英语。笔者将这个句子给中国学生看,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译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由于缺失了文化背景,他们无法理解,这种表达无法接受。因为他们无法从这一句子中得出萝卜和青菜的关系。由于文化缺失而使表达难以理解是不可接受的。

4.常见的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指出,“如果一个能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那么他很可能被视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人们就会把他在交际中的失误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而不会归咎于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2]

语用失误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不管出现哪一种错误都会对演说效果产生负面作用。比如:

A: My mother is ill.

B: Don’t worry, it doesn’t matter.

在这个对话中,B本想安慰A,但It doesn’t matter所表达的含义则为B对A母亲生病一事漠不关心。

最后,关于语音语调问题。文秋芳提出,外方评委对音节发音不对、句重音不当特别敏感。我国高校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也造成了英语口音的多样性,英语发音具有地方特色。结果就是B地来的同学听不懂A地同学所讲的英语。

三、公共演说之教学探索

1.教师角色分析

和口语一样,英语公共演说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公共演说课可以看成是高级阶段的口语课程,是口语课程的升华,与初级阶段的口语课程有着质的不同。然而在目前还没有专门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向教授过本课程的教师学习,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完整化;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从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的过程。在这种新型课程教学中,教师同样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并选择优秀材料让学生观摩,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运用中避免混淆书面语和口头语以及语用失误。

2.学生角色分析

当前有相当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汉语能力的高低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也有相同点。而学生更关注的是英汉语之间的差异,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他们进入大学后把注意力放在英语学习上,而忽视了汉语学习,汉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后退。事实上,汉语能力的高低对英语能力的提高起着制约作用。纵观古今英语学习大家,一个汉语能力弱的人是不可能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建树的。学习英语必须坚持提高汉语。

另外,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如果我们提供给学习者足够多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也就是比学习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略难的第二语言输入,而学习者相对于形式,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和意义,才能产生习得。在该课程学习初级阶段,学生要注意输入与输出并重,积极积累素材。只有足够的输入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输出。

四、结论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公共演说课程更是如此。英语公共演说能力的提高需要勤学多练,持之以恒。老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公共演说能力不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学生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最终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1] 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众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3).

[2] 张静.论英语语用失误及教学对策[J].魅力中国,2009,(7).

G632.41

A

1008-7427(2012)03-0140-01

2012-01-11

2009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B007)“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书面语口语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酒中的口语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