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论视域下的综合英语“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主题式英语专业学习者

李 铁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ESP理论视域下的综合英语“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李 铁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知识技能的需要。ESP理论视域引导下的综合英语“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社会和专业拓展三方面的要求,不但为英语专业的改革开启了新思路,也为学生的就业夯实了有效基础。

ESP理论;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主题式”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是“专业之本”,贯穿四年的专业学习。综合英语广义上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阅读等课程,狭义上尤指英语专业前两年的基础课程之一,即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随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也正经历着不断的挑战,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和篇章讲解分析来扩大学生词汇量和知识面,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常用句型,了解英语各种文体表达方式和特点,同时激励他们吸收并掌握英语语言和其文化背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显然这种传统方式下的教学突出以传输语言知识为重,关注学生语言敏感度的提高,但关照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日益困窘的就业状况,仅对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已不足以应付社会岗位的需求,拥有英语语言之外的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细节的专门用途语言应用知识及特定的语言技能,似乎比面试时即兴写出一篇语法正确、用辞精到的英文文章更值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学生遭遇的困窘使我们不由得再次反思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的现实课堂教学困境,不难发现这样的几对矛盾依然存在:英语语言实效性产出与总体教学目标的背离;英语语言课堂输入与个体输出的脱节;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式教学模式结合度的张力控制标准模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一元性(从教师到学生)与多元性吁求的矛盾。

其实,英语专业教学变革早就提出将英语教学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力求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无疑是践行这一宗旨的最主要途径,而 ESP理论对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ESP理论溯源

理论上,早在1964年,英国当代语言学家Halliday、Angus Melntosh和Peter Strevens合著出版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就首次间接提出了ESP的概念,指出:“英语需要服务于公务员、警察、法律界人士、药剂师和医生、农学专家、工程师和装配工”。同时他们系统地阐述了根据学习者和社会的具体需要来构建ESP系列课程的理念:“占有恰当的教学资源、对限定语言的深入研学、归纳特定人群所使用的大量语料具有的特殊语域特征,就完全有可能去发现如印度发电站里英语是如何运用的。一旦观察到这一点,并加以记录和分析,一门传授这种语言行为的教学过程将最终可以完整并稳定地构建和传承下去。”(1964:190)可见ESP的出现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之上的,这在 ESP后来的完整表述中被称为“目标情景分析”与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分析”。

ESP的定义也与时俱进,不断演变和充实,较有影响的主要有英国爱丁堡大学现代语言学派的奠基人Strevens、专门从事特殊用途英语研究领域的英国语言学家Dudley-Evans和美国语言经济学家St John给出的版本。目前ESP的定义主要采用Strevens的居多(王蓓蕾,2004):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学习目的和内容由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不同实际或功能需求决定的那些英语,而不取决于或主要取决于普通教育的标准,比如英语作为一门学校课程(EGP)。同样是英语语言学家的Hutchinson和Waters把ESP的性质描述为:对 ESP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语言学习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结果,它基于学习者的需求之上。(Hutchinson &Waters,1987)。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ESP是区别与EGP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尽管两者的教学终极目标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但 ESP的教学理念出发点不同:强调个性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教学内容与EGP迥异:更多的和现实生活接轨,注重专门领域的语言和语用知识,具有强烈的实用性、针对性与专门性。ESP和EGP在教学中的践行关系可以是并行,也可以是接续,一般来说,EGP是为学习专业层次鲜明的特殊用途英语做铺垫的,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课程的顺序均为先开 EGP课程,进而补充ESP课程的相关内容,ESP课程是独立于EGP的。对于英语专业来说,ESP的课程是从第五或第六学期开始的,而且课程相对采取短、频、快的方式,学生的输入与产出能力根本无法达到 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中提出的教学效果。此外ESP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学习者的需求和社会环境需求是开展 ESP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标,正如英国学者Pauline Robinson概括:“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 ESP的真正目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80)显然ESP是把教学效果和效益作为首要原则的一种教学理念,因此,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以ESP为指导,结合“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将为学生提供多元类型的知识技能,科学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知识重组。

三、以ESP理论为指导的“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1.深入探讨并剖析ESP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渗透“主题式”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本文所指的ESP视域下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意义下的ESP课程革新是有所不同的,并不是就ESP课程本身进行改革,而是指 ESP理论概念的拓展与课程实施的分段分层次渗透,即在英语专业的第一、二、三、四学期,尤其是第一、二学期的综合英语课堂中,就以“主题式”方式导入有关ESP的内容,使ESP与EGP内容的学习达到同步性,由少至多,逐渐实现两者的融合与互补,具体来说就是以每个单元的篇章为基础,一单元一主题,在讲解和梳理课文内容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穿插专门用途英语的内容。如讲到“Bank and the Boy”这一课,教师可提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银行用语的相关内容,课上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把课文内容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使学生提前达到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认知;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领学生对学校周边或市区的银行进行考察,了解其英文术语表述及常见银行业务的具体实施等,尽早排除在社会生活和专门行业中可能碰到的语用预设的错误,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有的实践表明,学生对 ESP的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情感因素所起到的激励作用显著,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以ESP为指导思想,寻求“主题式”模块分割下的课堂优化教学模式的立体构建

ESP内容的设置与穿插应考虑专业与语言的梯度及与现代社会的贴切度,循序渐进。ESP教学是建立在“需要分析”基础之上的。我国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基于需求分析的,与 ESP重视学习者需求的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李英,2010)“需要分析”首先是有关“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即分析未来使用外语的情景以及在这些情景下进行交际的途径、方式、内容、媒介、手段等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和技能。其次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了解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技能和知识掌握的顺序以及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法等。具体操作中可设计相应的问卷或访谈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另外初步的学生需求分析表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英语仅是交际的工具,希望学到更多与社会和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实用英语知识,提供口语表达能力,可顺畅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此外,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到课前认真分析、充分准备才能最终实现较好的ESP与EGP的有效融合,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今后可以学以致用。

基于以上分析及外语课程设计的理论,ESP视域下的“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机结合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学习,侧重英语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具体来说包括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环节:

①教学理念的立体化:英语课程说到底是一门以培养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主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理念上应专注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输出、强化 ESP语言技能的训练、做到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②教学目标的立体化: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即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去发现自己感兴趣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语言问题包括关于ESP话题的,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应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既盘活和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又促使知识向有效语言技能转化的引导和输入,以最终使EGP知识为ESP的语言技能产出铺垫基础。

④课程体系的立体化:针对教学内容,实行指导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融一体的教学模式。

⑤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吸收并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成果,辅助使用体现现代经济生活为思想指导的 ESP应用型教材。教材总体上要能融知识积累、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突出学习的实用性和个性化需求。

⑥教学方法的立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空间感及,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与第二课堂相结合,ESP内容的输入与输出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实践和运用空间,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情境化。

3.采用问卷调查等多元评价体系考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做好课后反思环节。

教学评估是保证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手段。ESP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辅以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从终结性评估向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估方式的转变也是模式建构的重要环节。评估的内容将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评估的目的是获取 ESP教学效果信息,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四、结语

ESP理论视域下的“指导式—主题式”的三维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其特点是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既能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又符合英语人才培养要求,能确保综合英语教学的效果。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可认为是四大结合即以立体化教学为核心,研究 ESP指导下的课堂面授、课文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研究“主题式”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实践间的长效结合;以教学成效为目标,研究个性化教学、协作化教学与 ESP教学间的互助结合;以教学质量为方向,研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衡量标准的紧密结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根据 ESP需求分析方法,开展实践教学,既是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学科本身的需求,更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需求。可以肯定的是不断更新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这无疑有益于延伸课堂效益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Halliday,M.A.K.,A.Melntosh and P.Strevens.1964.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Longman.

[3] Strevens, P.92.1977.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9.

[4] 王蓓蕾. 同济大学ESP调查[J]. 外语界,2004,(1).

G642.421

A

1008-7427(2012)10-0134-02

2012-08-12

西安文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ESP理论视域下的综合英语“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及效度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B017。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主题式英语专业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主题式课程整合的价值、困境与改进
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主题式整合的教学思考
议“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教学中运用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