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五年专学生思维惰性产生原因及防治初探

2012-08-15 00:49曾捷斌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惰性师范定理

曾捷斌

(福建仙游师范,福建 仙游 351200)

师范五年专学生思维惰性产生原因及防治初探

曾捷斌

(福建仙游师范,福建 仙游 351200)

思维惰性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它对师范五年专学生的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文中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就思维惰性的产生与防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思维惰性;产生原因;防治

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高级运动。从思维的状态看,人的思维可分为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积极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然而,就目前师范五年专数学教学的现状看:消极的思维活动在学生中是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它妨碍了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抑制了他们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落实四基和培养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完全有必要分析消极思维的表现,探索克服的办法。本文不揣浅陋,想就消极思维的一种主要表现——思维惰性的产生与防治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思维惰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1.受学生自身身心特点的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师范五年专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注重接受性。思维较为形象化。而五年专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注重感受性,即思维趋于抽象。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这种“经验型”的心理因素难以避免地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思维形式,为思维惰性提供了萌发的条件。表现为:看问题、处理问题只看表面现象,不看实质变化;对概念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明了概念形成的必要性、科学性;做练习照样画葫芦,不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注重机械学习,忽视有意义的学习;注重记忆知识的结论,不探索结论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对一些定理、公式认识是天经地义的“法规”,不思考它是否对一切情况都适用。

2.没有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为智力因素。伴随着智力因素起作用的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为非智力因素。显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不能发挥它的动力作用,无疑将有助于思维惰性的产生,有碍于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有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机不端正、目的性不够明确、对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勇于进取和拼搏的精神。或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不讲究教学艺术,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因素,不注意在教学中经常性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不注意联系实际等。致使学生所学的东西僵死呆板、毫无活力,结果使他们感到学习索然无味。

3.教学系统的封闭性

传统的教学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不重学。课堂教学结构受五个环节的影响,比较单一化、程式化。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习惯于注入的方法。单纯由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见解,无发表的机会;学生的看法,得不到他人的评论;学生的困惑与疑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学习系统,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致使他们的学习偏于死记硬背,不重理解。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不会读课本,不会使用工具书,上课时不会做笔记,不会调节注意力,做作业以完成任务为满足,不会总结解题规律,不会从做错题中学到东西,久而久之,心理上的依赖因素无意形成。思维惰性也就应运而生。

二、思维惰性的防治

1.强化心理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揭示:兴趣能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对学习的成败有调控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的接收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注入学习活动。应该看到:兴趣产生于需要与认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教材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欲望、需要。使学生急切“想要知道”,而“还不知道”的东西,这就可以打破原来的心理平衡,打破思维惰性。兴趣可以培养,即可以通过某种刺激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认识有所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认识冲突”。此外,运用教具或实用模型的演示、介绍教学史话、趣题轶事、联系实际讲讲所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恰当的比喻、通俗易懂的实例、风趣的语言、引人的提问、民主的教风、生动的教态、新颖的教法、匠心独具的板书、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对学习状态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都可以达到刺激学生兴趣产生的目的。例如:讲圆锥曲线时,先用教具画出曲线,再问“曲线上的点有什么特征”,把学生引入深思。讲直线与平面时,联系学生周围的门窗、墙壁、地面所在的平面位置关系和引导学生观察建筑工人砌墙、立模等事实来激发学生的情趣。为了使一节课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要精心设计导课语。在每讲一个新的内容时,固然一开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结束时,也要设计提问问题,以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孜孜以求,自觉地进行预习。

2.经常保持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

任何思考都是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的,总是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逐渐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活动,实质上是思维的迁移活动。既已知与未知、熟悉与生疏间的分析迁移。因此数学教学实质上也正是主要地教人思维。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是进行有效思维的前提,是学习的首要条件。一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具体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指导学生重视复习,熟悉旧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自学预习,并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注意利用旧知识、旧经验去探索、研究新知识、新问题,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比如讲解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考虑到学生刚刚学习空间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和在立几证题中刚开始运用反证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还不是有利的。于是我就改变了课本上的证法,先补充一个习题让学生完成,过直线a外一点B作直线b与直线a相交或平行。则b在a和 B点确定的平面内,这样再证明此判定定理时用穷举法进行,学生容易接受,得出判定定理后,紧接着向学生设问:如果已知一直线与一平面仅相交于一点,那么此直线是否一定与平面内不过这点的直线异面?这时是否一定要找出平面外一点吗?这样,在同学们思维的兴奋点上,又提出了一个思维材料,一方面为以后的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同时又抓住一切时机和材料,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也就完全有可能抑制思维惰性的萌生。

3.不断设置目标,制造悬念激发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的。为达此目的,教师要善于不断设置目标,制造悬念激发。鼓励学生“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掌握过程的支配者。如:复习对数性质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下列推理是否正确?因为 8<16,所以即从而故3>4 ”。问题提得好,矛盾尖锐,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错误在哪里,这就给学生设置了目标,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向学生指出错误所在,而是鼓励、支持、引导,为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要求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探究。当学生找出致错原因时,他们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既坚定了学习意志,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这时非智力因素激发了智力因素。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相应层次的学习目标,要调动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达到一个目标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旧知识的基础状况、能力状况,确定出合理的“最近发展区”,继续设置新的目标,引导学生向“最近发展区”转移,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稳定而持久下去。

4.善于应用对比,清除负迁移影响

当新知识同已有认知结构不一致而新知识尚未巩固时,由“经验型”心理因素产生的思维定势有可能产生负迁移的干扰作用。这时,如果有意识地提供必要的旨在破除思维定势的教学信息,激起学生的心理冲突,即用强信号刺激进行反干扰,那么就能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应用对比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特别是立几教学中,用对比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概念与概念可以对比,定理与定理可以对比,题型与题型也可以对比,除了教师对比而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对比,使之既认识到与平几有类似的一面,更要认识到不相类似的一面,这样可防止学生静止地看问题,大大消除“经验型”心理因素对思维灵活性、深刻性的干扰。

5.注重独立思维,参与发现知识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始无终、由浅入深。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习,终究都是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学生独立思维、参与新知识的发现并体会到新内容,才是学生活动的本质特征。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当的气氛。例如: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让学生独立思维,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必一一交代。要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练习、类比、联想、猜测、验证,让学生亲自参与与下定义、找规律、寻结论、想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理解程度等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思维活动。例如:三垂线定理的教学,开始时,可在复习平面的垂线与斜线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1)平面的垂线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的关系是什么?(2)平面的斜线是不是不可能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一直线?(3)该平面内的直线满足什么条件就和斜线垂直了?接着利用立几教具的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的观察、思考,总结出“平面内一直线如果垂直射影即和斜线垂直”的结论,并要求他们归纳概括出三垂线定理的内容。最后教师再讲述定理的证明、应用及注意点和逆定理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眼看、口动、手练、耳听,调动了整个感觉器官,促使大脑皮层的各有关区域进行了有节奏地调节,由兴奋产生积极的情绪,同时他们自己解释了概念与定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印象深刻,效果更佳。

必须指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应防止流于形式。因此,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同时对他们提出明确的独立思维的要求,如布置预习教材,应先给出预习提纲,并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事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反思,探讨其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后继教学。

总之,思维惰性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它对师范五年专学生的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通过教学克服思维的惰性,抑制并防止它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仅就以上谈到的几方面还不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因势利导,做防治思维惰性的有心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上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On the Cause, Prevention & Cure of Five-year Normal Education Students’ Inert Thinking

ZENG Jie-bin

Inert thinking has complex causes and background. Its harm to five-year normal education student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By applying modern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caus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inert thinking.

inert thinking; cause; prevention and cure

G444

A

1008-7427(2012)03-0120-02

2012-01-05

作者系福建仙游师范高级讲师,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小教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委。

猜你喜欢
惰性师范定理
J. Liouville定理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