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援助研究的多维视角

2012-08-15 00:42张郁慧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报酬代价信任

张郁慧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对外援助研究的多维视角

张郁慧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对外援助从本质上讲是国与国之间发生的外交行为,属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但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一种资源转移,因此它也被纳入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外援助虽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由于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主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是通过具体的人与人的交往来实现的,因此可以借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对对外援助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对外援助;国际政治学;发展经济学;社会心理学

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历史久远的政治经济现象,在本质上是援助国(或援助组织)与受援国之间发生的一种外交行为,属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对外援助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并成为南北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表现形式来看,对外援助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一种资源转移,因此它也是一种国际经济现象,被纳入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外援助虽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由于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主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是通过具体的人与人的交往来实现的,因此可以借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对对外援助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一、国际政治学的视角

作为发生在援助国(或援助组织)与受援国之间的一种外交行为,对外援助很早就引起了国际政治学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等人就已经注意到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把对外援助作为维护自身安全、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工具。随着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增大,学者们的视野也从安全领域转移到对外援助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债务问题的互动研究上。近年来,对外援助与减少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又成为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总地来说,国际政治学所关注的对外援助由于其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援助国中心论和受援国中心论两种。

(一)援助国中心论

援助国中心论是从援助国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解释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外援助的动机、援助对象的选择、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效果评估,以及对外援助对援助国的意义,等等。

国际政治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从援助国的角度对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理想主义基于“人性善”的哲学理念,强调道德因素和普通民众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它是用道德观念和人道主义来解释国家的对外援助。在理想主义看来,“富国对穷国的帮助是一种责任;发达国家的公民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有道义上的责任;承担援助责任是为了国际社会的正义的事业”[1]。对外援助的出发点是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付出,因此不应该将援助与国家特定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挂钩。理想主义还主张国际合作,注重发挥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这在援助领域的表现就是倡导国际机构的多边援助行为。

现实主义基于“人性恶”的哲学理念,认为国际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国家利益置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它强调外交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对外援助作为国家的一种外交手段,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一个国家给另一个国家提供多少援助,不取决于后者的需要,也不取决于它以往的经济状况是好是坏,或它的道德状况,而是取决于援助国将从对其援助中在政治上能获得多少好处。对外援助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考虑。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大师摩根索把对外援助分为六种类型,即人道主义援助(humanitarian)、生存援助(subsistence)、声望援助(prestige)、军事援助(military)、贿赂援助(bribery)和经济发展援助(economic development)。他认为这六种援助对援助国来说都是其推行外交政策、实现外交目标的工具。人道主义援助尽管在本质上是非政治性的,但当它在一个政治背景下运作时,确实可以发挥政治作用。生存援助使那些如果没有外援就会垮台的政府能够维持既有的现状,从而为援助国向受援国施加影响提供了机会。提供声望援助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受援国在国内的威望,但援助国借此可以得到许多政治上的好处。对于军事援助,摩根索认为,援助国“在提供军事援助时是为了获取政治收益。它迫使受援国听从援助国”。“贿赂是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钱财或服务,以作为一种交易的代价。”至于给予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援助,由于欠发达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并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最终就变成了对统治集团的一种贿赂。所以,“在对外援助的旌幡下并没有更高的道德原则”[2]。总之,摩根索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主要的目标都是促进和保护国家利益。

在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看来,对外援助是为霸权国家争夺世界霸权服务的工具。华尔兹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主要的世界大国是竞争的对手,它们谋求建立霸权,建立安全体系,对外援助政策就是霸权工具。军事援助直接服务于加强两极世界的安全体系,而经济援助则是给这个安全体系争取盟友和朋友,与行贿没有差异,也是为了增强援助国的国力,特别是遏制共产主义,建立“合适的世界秩序”的工具[3]。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从援助国的角度对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所作的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对外援助政策往往既具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也是从国家的实际利益出发所作的决策。只是由于具体的国际国内环境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分别有所侧重,有时理想主义的成分多一些,有时现实主义的色彩浓一些。完全排除对外援助中的利他主义动机和人道主义因素是不正确的。

(二)受援国中心论

受援国中心论是从受援国的视角来研究对外援助,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受援国接受援助的动机,受援国如何利用外来的援助,接受援助对受援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等等。

尽管援助行为的发端始于援助国,但与经济制裁不同,它毕竟不是一种强加的行为,因此受援国在接受对外援助方面并不是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它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援助,也可以结合本国的需要以及与援助国的关系,主动选择某一特定援助国的援助。受援国取得援助后,由于援助资源是由政府而非人民所掌握,这就使它像其他资源一样,处于政府的支配之下,成为受援国政府推行国内政策的工具。受援国政府可以利用其接受的援助来达到目的而不用采取其通常所采取的诸如削减社会福利、增加税收等措施,这样可以避免或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20世纪80年代以前,第三世界许多腐败的独裁政府就是通过接受外援来维护统治的。

二、发展经济学的视角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心任务是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过程和规律,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发展经济学对对外援助(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的研究是从利用国外资源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其基本理论有二:补充论和替代论。

(一)补充论

补充论也叫积极援助论,认为对外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个缺口”(two-gap model)理论。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ollis B.Chenery)和斯特劳特(Alan M.Strout)于1966年在他们合作的论文《对外援助与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缺口,储蓄缺口(国内储蓄水平低,不足以支持投资需求的扩大)和外汇缺口(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品进口)。对外援助的注入可以补充发展中国家储蓄和外汇的不足。通过补充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源,外援可以使该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4]。

(二)替代论

替代论也称作消极援助论,它是补充论的发展,它承认对外援助是受援国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但它并不认为援助有益于受援国。根据这种观点,对外援助的到来,“很可能是代替了国内储蓄,而不是增加了国内储蓄总额;是使消费增加和出口减少,而不是使投资增加和出口增长”[5]。接受援助的结果是使受援国加剧了国际收支赤字,甚至可能会阻碍增长。援助使受援国不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弥补其不足,从而使受援国的相关市场不能得到发展,因为其政府看不到进行有关投资的理由。如果这些必不可少的市场得不到发展,受援国就会永远地依赖于外援。因此对外援助不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方法。替代论的支持者还指出,援助会人为地强化受援国对援助国的从属关系,是一种控制和压迫别国的工具,它是为阻止而非鼓励受援国的发展而设计的[4]。

补充论和替代论都承认对外援助是受援国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重要手段,不同之处在于,替代论更加关注援助资源的合理使用,否则,援助就会成为受援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社会心理学的解读

对外援助还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来解读。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彼得·布劳(Peter M.Blau)、理查德·埃默森(Richard Emerson)等。该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根据这种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采取行动的动机是希望取得某种报酬,而且一般也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这样的报酬,但作为交换的条件,每个行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成本。所谓的“报酬”可以是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及服务;所谓的“代价或成本”可以是时间、精力、冲突、责难和得到其他报酬的机会,等等。与经济学上所讲的交换不同,社会交换最主要的特征是“带来未作具体规定的义务”[6]。“义务”在这里的具体所指就是“报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行为者并没有得到报酬的绝对保证,或者也没有明确要求对方,但他必须信任对方会给予自己这种报酬。如果没有信任,也就没有了交换或交往行为的发生。行为者在得到了预期的报酬后,也会给予对方一定的酬谢,来增进或维持双方的关系。因此社会交换理论的关键词就是:代价、报酬、信任。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国民的交往,也就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进行的,在这个前提之下,社会心理学中的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读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根据交换理论,援助国向受援国提供对外援助可以视为援助国使用报酬来鼓励受援国的某种行为表现;而且这些受援国常因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而继续获得援助者的酬谢。援助国和受援国双方的行为表现,常受到对方行为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关系就是一种交换关系。

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读国家的对外援助行为,会发现它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援助国并不明示甚至否认提供援助是为了有所回报。和其他的交换行为一样,当事双方进行交换都是在付出一定代价或成本的前提下期望有所收获。在国际关系实践中,援助国向受援国提供援助总是希望受援国采取有利于援助国的行为,比如在外交上支持援助国的政策,或是在经济贸易上给予援助国某些优惠或便利等等。但在实际的援助行为中,援助国常常掩饰甚至否认自己的真实动机或目的是为了从受援国那里取得回报。

第二,在交换过程中,援助国与受援国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或代价。作为一种交换行为,当事的双方都必须承担一定的成本或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双方取得报酬的前提条件。对援助国来说,它是以牺牲一部分物质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它所需要的某种利益。这种代价的大小取决于援助国的国力大小以及援助国所需要的回报是否紧迫。如果援助国的国力强大,资源丰富,那么它就有雄厚的经济或军事实力来进行对外援助,因此它在交换的过程中其支付的成本就要小一些。相反,如果援助国本身就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种种困难,那么它向外提供援助的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提供援助,就必须承担较大的成本。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提供对外援助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和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另外,如果援助国特别需要受援国的支持,那么它也会承担较大的成本进行对外援助。

对受援国而言,面对来自外国的援助,它首先要作出是否接受的决定。但无论接受与否都要衡量它必须支付的成本。如果拒绝援助,那么它就要冒恶化两国关系的风险。接受援助的话,就必须考虑在一定的时机支付必要的成本以回报援助国。对受援国而言,即使援助国的意图不够明显,但其仍需心理准备在未来回报援助国所期望的目标。

第三,受援国对援助国的援助行为予以回报取决于受援国知恩图报的心理。布劳(Peter M.Blau)指出,赠与者利用给予对方报酬,而使对方怀有知恩图报的感觉;而为了要解除这种受恩的心理,接受者必须伺机提供相对的利益,回馈赠与者[7]。在国家之间的援助行为中,受援国接受了来自援助国的援助,随即具有了一种对援助国的知恩图报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决定了它对援助国的援助采取某种回报。知恩图报心理的强弱取决于受援国对援助国援助动机和对自身取得的利益的认知。

关于对援助动机的认知。当援助国采取利他动机时,受援国知恩图报的心理就比较强烈。也就是说,如果受援国认为援助国进行援助的动机是为了受援国的利益,那么受援国就会对援助国的行为有较大的回报。也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在进行对外援助时,都是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或宣称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而将真实目的掩盖起来。

关于对自身取得的利益的认知。如果受援国从援助国那里取得的利益恰恰是它迫切需要的,那么它所获得的援助价值就越大,它对援助国就会有较强烈的知恩图报心理。如果它放弃这种援助,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如果受援国认为援助国付出的代价越大,那么它就会认为它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知恩图报的心理也会比较强烈。但是,“援助者若提供过量的利益,则易使受援者怀疑对方之真正动机,因而将减少受援者受人恩惠的感觉”[8]。

第四,援助国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得到来自受援国的回报。尽管援助国提供援助的目的是为了从受援国那里获得支持,但它并不能保证受援国一定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回报。它之所以提供援助是因为它相信或信任受援国会这样做,至于受援国是否会对援助国的行为予以回报最终还是取决于受援国自己。根据礼尚往来的一般规律,受援国会根据自己的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回报援助国,虽然它没有这种义务。援助国不能强迫受援国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在提供援助这种交换行为中,援助国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社会交换理论对对外援助的解读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援助双方行为上的因果联系,而把援助国和受援国各自行为的动机简单地归结为为了从对方取得报酬,这种分析未免过于简单化。因为决定国家援助行为的动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

[1]刘丽云.国际政治学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J].教学与研究,2005,(10).

[2]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2,(2):301-309.

[3]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Reading,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er Corporation,1979:200.

[4]王孔祥.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4,(11).

[5]杨敬年.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66.

[6]Peter M.Blau.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s,1964:93.

[7]Peter M.Blau.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s,1964:87.

[8]林德昌.海峡两岸援外政策之比较研究[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31.

F114.1

A

1008-8520(2012)01-0085-04

2011-10-24

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06D095)

张郁慧(1969-),女,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报酬代价信任
爱的代价
代价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医生的最佳报酬
成熟的代价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信任
谁没领到报酬
代价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