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与公民文化的发展变迁

2012-08-15 00:52陈俊豪
关键词:政治文明问政公民

陈俊豪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1191)

作为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理性处世论事是公民文化的基本特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努力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文化建设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培育即便是在今天,也要被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来抓。从一定意义上讲,匡扶和指导公民文化,使其向“参与型文化”转变,是公民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支撑。唯有如此,才能坚固公民文化的意识内核,使公民文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微博问政就是典型表现形式。作为公民文化和公民权利的扩展和延伸,微博问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历史性突破。本文拟就微博问政与公民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进行研究,期望对促进公民文化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公民文化的发展变迁

(一)向“开放型”公民文化转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政治文化的窗口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外来文化对我国公民的影响微乎其微,一直是革命文化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民文化开始了扬弃的过程,逐步向“开放型”公民文化转变。

(二)向“独立型”公民文化转变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依附型”的臣民政治人格在公民的政治人格中明显而坚固。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也随之深入。由此以来,公民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有了历史性的提升,渴望自由和公平的理想也逐渐实现,并渗透到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构建了新的政治文明,公民文化也实现了向“独立型”的转变。

(三)向“理性参与型”公民文化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初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是情绪化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我国公民对待政治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的爆发式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政治思考和政治参与,并寻找合适的方法表达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和政治文明的走向的关注。至此,公民文化开始向“理性参与型”转变,微博问政就是其中的典型。

二、微博问政与公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公民文化:微博问政的基础

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公民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网络这一新的平台,公民组建了各种虚拟网络团体和网络自治组织。在网络文化被无限放大的同时,这些网络团体开始触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微博问政便是表达途径和触及领域的结合。在政府有关部门(或有关官员)开通了微博之后,网民(公民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组织的政治宣传,与其他网民一起进行政治呼吁,对相关的政策信息进行传递和沟通,即通过网络载体——微博参与到政治中来,并以此实现对政策的监督。可以想见,公民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还将使公民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公民利用微博参政议政,政府利用微博进行政治动员和政治呼吁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任何政治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实现良性的运转,就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网络条件下,公民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这种表达有固定的接受者(比如政府),则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就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微博作为一个便捷的网络沟通媒介,除了能够完成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外,还可以作为联结公民和政策之间的桥梁,使现实世界中无法直接与政策接触的公民利益得到及时的表达。与此相对应,政府也可以通过微博建立公民的政治参与机制,提高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的效率,使公民的利益诉求得到更为及时和准确的反馈。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政府需要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理性的对待,以此来推进政府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言论。这种强大的“话语权”为吸引固定的群体提供了条件。而微博的出现为“话语”的集体发出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在这一载体中,能够形成基于“粉丝”的庞大的群体,使得社会未能进行重点关注或者被社会忽略的人群的利益诉求有了通道,而由他们形成的“集体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足以影响到政府对特定问题的现实关注。

(二)微博问政:公民文化的扩展和延伸

微博几乎不设门槛,这就为普通民众获取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可能。此外,微博对网民几乎不加要求,“手机+上网功能+只言片语”就能实现在微博上的发言。因此,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微博向在现实中难以接近的政府官员进行“问政”,在微博中实现直接的互动。除政府官员外,普通民众也会因一些特定的事件得到较大的关注,这对尚未真正实现政治平等的社会而言是非常珍贵的。

在微博中,特定的议题往往会得到广泛的社会认知,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其中。政府(官员)有时无需进行实地调研就可以得到珍贵的信息,这是在公民的主动参与中完成的。此外,微博与其他网络和现实传播方式之间是互通的。通过微博进行传播的网络事件,可以通过博客、论坛、虚拟空间和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在加入了详尽的解释和完整的内容链接后,将达到更加强大的传播效果。正因为此,微博问政的影响力才让参与其中的主体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对政治参与而言,微博的首要功能就是实现了网民和政府(官员)之间的灵活沟通。尤其是对于公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官员普遍关注的问题,网民们往往都会给予广泛的关注。微博不同于博客,简短的言语和回复就能使沟通过程快速而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在手机上网功能实现以后,对微博的利用变得更加普遍和高效,“集体围观”的状态会在事件开始的极短时间内实现。这一方面增加了被“围观”者的压力,迫使其迅速作出决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民文化在网络状态下的延伸。

三、以微博为载体,深化公民文化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综合性较强——自发性与人为性共存,民间性与官方性并存,自主性与依赖性同在。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主观上,政府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倡导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步伐,将平等、自由和人权意识作为公民社会的基本信条;客观上,政府应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和民主生活,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其具有监督的权力(比如建立微博问政的法制渠道),使国家(各级政府)能够在社会的广泛监督中完成公众交给的历史使命。

(二)促进言论自由

从博客到微博,在传播效果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这其中当然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有一点是无法忽视的,即技术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只是一个必要的辅助,试图通过单纯的技术进步获得一个完美的政治文明是十分天真的。微博问政之所以被追捧,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宽松的自由、民主氛围。因此,公民话语权的建立、言论自由理念的培育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唯有增进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并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使微博问政走得更远,才能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花结果。

(三)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微博问政”四个字的关键点在于问政,微博这种形式是次要的,而问政的关键在于“政”,问的是政府,问的是政策,问的是政务。因此,基于微博问政的公众监督能否收到实效,除了公民是否积极行使监督权力外,还与受监督的对象——政府、政策、政务——的影响有关。为此,需要政府充分公开政策的制定依据以及自身的政务信息。只有公开公众希望监督的事情,才能使公民的权利得到体现、利益得到保障。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另一方面,公众应通过微博等媒介进行实时的监督,这样才有可能消除不作为等行为,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道路更加宽阔和顺畅。

[1] 迟源.关于“微博问政”背后的思考[J].人大研究,2011(5):35-36.

[2] 孙光宁.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J].社会主义研究,2011(3):39-42.

[3] 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J].领导科学,2010(8):25-26.

[4] 李金明.网络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10(3):87-89.

[5] 楚莉莉.关于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几点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08(9):53-56.

[6] 刘泾.当代公民文化创新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视角[J].天府新论,2010(5):113-117.

[7] 张华青,邱柏生.公民文化——政治文明的表征之一[J].探索与争鸣,2002(12):8 -10.

[8] 黄湘莲.公民文化建设与政治文明[J].社会科学辑刊,2006(6):79-82.

[9] 张国芳.公民文化视角下的公众监督[J].探索,2003(1):109-110.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问政公民
论公民美育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