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乱弹现状、衰落原因及发展保护对策*

2012-08-15 00:44东泽民
关键词:乱弹威县剧团

东泽民

(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威县乱弹现状、衰落原因及发展保护对策*

东泽民

(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威县乱弹由于政治、经济、信仰等诸多因素影响,威县乱弹日渐衰落;出现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后继乏人等困局。只有回归民间礼俗并积极参与官方的文艺活动,着力推出适应时代和观众的精品剧目,建立一支编、导、演齐全的演出队伍,重视和发挥乱弹传承人的作用,从乱弹普及和纵深研究两方面着手保护,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实施乱弹保护系统工程等,威县乱弹才能走出低谷,重焕生机。

威县乱弹;现状;衰落原因;发展保护对策

一、威县乱弹现状——以威县乱弹剧团和冯庄乱弹剧团为例

威县乱弹曾经是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是河北省的四大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之称,河北威县乱弹于2008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历代乱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创新,威县乱弹音乐渐臻完善,形成了高亢激越、浑朴粗犷的风格,其内容主要有帝王将相、保家卫国、百姓人物、战天斗地等故事,具有中国北方所固有的忠君保国、侠肝义胆、惩恶扬善、慷慨悲歌等特征。威县乱弹在唱腔风格、乐队伴奏、器乐曲、演唱方法、表演形式及演出剧目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民间颇有影响,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寓教于乐;惩恶扬善,陶冶情操。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县乱弹涵盖河北乱弹东路和西路:北部及西北部个别地方为西路乱弹流行地域,其他地方为东路乱弹流行区域。因此,“威县和南宫系东西路乱弹交叉流行的地方。”[1]威县乱弹主要“流行于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及山东省聊城与河南省安阳,跨越三省五区。”[2]演出地域还一度覆盖山西(太原、长治)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由于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原因,威县乱弹日渐衰落,出现了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后继乏人等困局。目前仅有威县冯庄乱弹剧团在当地坚持业余演出。与威县乱弹昔日的辉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威县乱弹因何原因衰落?如何保护、发展这一古老剧种,是应该深思的。

威县乱弹剧团的前身是“威县文工乱弹剧团”,成立于1953年,“1954年威县文工乱弹剧团参加了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了乱弹传统剧目《临潼山》。1955年剧团进行登记。”[3]据此再参阅相关史料可知威县乱弹剧团成立于1954年,1955年正式登记。稍后,“1957年,该团(当时改名“南宫乱弹剧团”)整理改编演出的《杨金花夺印》一剧在省戏剧汇报演出大会上获演出二等奖。”[4]126该团演出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共计约200多出。威县乱弹剧团最引以自豪的是1967年去山西演出,“由该团集体创作的《红灯照》一剧在太原轰动一时,《山西日报》刊文给予高度评价。”[4]127山西人民十分喜欢乱弹戏,正当剧团在长治演出时,县文化部门连发数封电报要求演员速回。演员回到威县后不再参加演出活动,而是组织学习上级文件,艺人开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改造。“文革后期,大部分威县乱弹的艺人被遣返回家,中青年演员调离,乱弹几成绝响。”[4]1271977年威县重建“威县乱弹剧团”,请回部分老艺人并吸收一批青年演职员,为威县乱弹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1980年,该团编演的大型古装戏《王怀女》由河北电视台摄制成电视片,搬上中央和部分省市银屏;扩大了乱弹的影响。”[4]127此时,乱弹剧团编导、乐队完备,老中青演员搭配合理、行当齐全、人才辈出,是威县乱弹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候。此时,演职员共约108人,服装、道具等价值约二三十万元。除在河北各地演出外,还曾经到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等县市,山东济南、临沂、夏津、冠县等地市,山西太原、长治等地演出。因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威县乱弹剧团在1987年解散,演员或到文化部门工作,或到企业工作,也有下放回乡的。

冯庄乱弹剧团是由1979年成立的河北省威县乱弹第二团(简称威县乱弹二团)发展来的,是由冯庄村主办集体所有制演出团体,以村集体砖厂、果园、编织厂等村办企业为经济支撑,人们习惯称冯庄乱弹剧团。最初主要在威县城乡演出,后来东上山东济南、夏津、临沂、冠县等县市,南下河南辉县、馆陶等县市,西到沙河、邢台等县市,西南到邯郸等县市演出。其中最长的一次演出是在山东济南市,演出时间达两个多月。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较完备,演职员最多时80多人,服装道具等价值数万元。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冯庄村集体经济解体,剧团因此改制为股份制演出团体(个体)。主要在城乡民间礼俗等场合演出,如集市、庙会、小孩生日、老人寿诞、红白喜事、立碑等。剧团也配合县乡相关部门进行防治艾滋病、计划生育、交通安全等方面宣传。现在遇到立会、立集、祝寿等民间礼俗场合演出,时间也多达六七天到半月左右。由于演员流失,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均老化严重,今天剧团已无法完成大型演出。乱弹剧团较多出现在当地群众白事仪式当中,冯庄乱弹剧团团长赵合增无奈地说:“很多时候我们更像一个吹鼓手班子。”笔者采访冯庄乱弹剧团时,无意中发现浅黄色的道具箱上“要斗私批修”红色字迹依稀可辨,心中的沧桑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在田野调查中也有值得笔者欣慰的事情:近年来,外县籍演职员不时有加入冯庄乱弹剧团的。从演职员籍贯及年龄可以看出,威县乱弹的影响力比前些年有所扩大,除了广宗、清河、临西等地的老艺人外,中青年艺人也有加入的。虽然人数较少,但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为了剧团生存,冯庄乱弹业余剧团也在做出各种创新尝试——引入四股弦、坠子唱腔等,以丰富乱弹表现力;把小品、现代歌舞放在乱弹戏之前演一段,以吸引年青观众。因为“商品吸引消费者去购买,必须适应消费者不断随时代变化的流行的审美心理,不断提供新品种、新花样、新式样”[5]。任何新的尝试都是可贵的,应该支持和肯定。但是,从另一面讲为满足部分受众而失掉威县乱弹自身特质又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说老年人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古老传统的记忆,那么青年人则代表了生活方式变迁的一种趋势。”[6]73老年人想要看的是原汁原味的乱弹,青年人要看歌舞、小品,如何使乱弹戏尽量做到人人喜欢、老少咸宜,是摆在冯庄乱弹剧团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威县乱弹衰落原因

威县乱弹衰落有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也有京剧、豫剧等大剧种的冲击等外部因素影响,亦是乱弹演出团体体制及乱弹戏本身缺陷等自身原因所致。

威县乱弹在乡村礼俗活动中占重要地位,乱弹中的神戏、帝王将相戏、杂腔小调等与庙会、婚丧嫁娶、祝寿、立碑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威县地处直、东交界一带,民间普遍信仰大教——汉教,传统上重视祭祖、敬神。汉教中几乎涵盖各方神祗,敬神的戏较多,旧时乱弹戏开场均先演几场神戏。祭祖是教育人们缅怀先人,不忘根本;敬神是让神明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同时,敬神也告诫人们要扬善弃恶,是谓“举头三尺有神明”。祭祖、敬神不应全部归类为迷信活动。

建国后,神戏作为迷信活动一部分被取缔,其中最吸引人的武功、特技失传。如:《拿金钱豹》中的飞锥、窜叉等特技,以及孙悟空等人高超的武功。其他危险性高、能起到惊人效果的特技,如滚绳卷帘、刁腕捉提、簸粮下高、上吊荡人、吊辫挂人等,以及制造血腥、恐怖气氛的“红彩”、“火彩”等特技均被禁止演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乱弹戏因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而大多退出舞台。这样“在一定程度剥夺了观众选择欣赏对象的权利,因而割断了剧团与观众之间经由市场化的自由选择构成的互动关系”[6]20。影响了威县乱弹正常发展。因为乱弹戏很大程度上是“俗”的艺术,这是乱弹戏的受众和乱弹班社双方确定的。1958~1959年期间,在“破四旧”的名义下,价值十几万元的古戏装、道具等被付之一炬,剧团两个挂车的家底,经此一劫只能勉强装满一个车厢了。实际上,无论是威县乱弹剧团还是二团均未参与过民间礼俗演出,在当时政治形势下,有戏也不敢接。宣传较多的是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反帝防修、新风新貌等内容,除移植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外,还编演一些新剧目,如《义和神拳》、《十八魁》、《红灯照》、《白云岭上造平原》、《握枪储粮》、《乡里情》等剧目。剧团成立后除第一任团长为著名乱弹艺术家孟宪坤,当时还改编演出一些传统戏;以后的剧团团长(队长或指导员)均是县里选派,基本上是外行;文革期间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剧团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重要阵地,不再演出传统戏。强调艺人要服从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老艺人要向工农群众学习,认真改造自己。剧团可以作为党的喉舌,老艺人改造成新社会的合格公民也无可厚非,但是一味高扬道德理想主义大旗,过分注重“改人”和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就有可商榷之处。因为乱弹作为地方戏是有其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的,忽视或违背这一点,结果和愿望会相去甚远。从分配机制上看,旧时戏班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较合理,在新社会自然难以实行。威县乱弹剧团的演职员所定级别虽然有高有低,但是差别不太大,影响了优秀演职员的演出积极性和创作激情。一些老演员有怨气并因此受到冲击,或转行到企业工作,或是被遣返回乡,务农为生。乱弹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因没有演出机会,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无人传授也无人愿意学习乱弹戏。事实证明,对地方戏曲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并不能对地方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地方戏本身出现萎缩。同样是地方戏,味道已发生根本变化。在权力主导的意识形态压力下,大众无从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这与大众喜好或者说需求已无任何关系。因为“戏剧对于人类的意义,首先是艺术的而不是其他方面的”[6]4。

20世纪70年代末,政策逐渐宽松,政府组织力量恢复乱弹艺术,重新建立剧团;请老艺人授课传徒;恢复演出乱弹传统剧目,并新编部分剧目,乱弹艺术渐呈生机。即使此时,乱弹班社固有的科班授徒、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也未能较好运用。新人虽然各有所长,但是真正对乱弹感兴趣的不多,更多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青年演职员安心学乱弹戏的少,基本功扎实的少。剧团领导利用自己的人脉,上下活动,为剧团争取经费和待遇,也曾一度推动乱弹艺术发展,但是“能人效应”不能持久,随剧团领导变动,乱弹衰落迹象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乡村礼俗复苏,由于文革刚刚结束,剧团领导和演职员都心有余悸,对政治风向标把握不准,只好观望。剧团的流动性基本停止,集体所有制的架子放不下来,错失了回归乡村礼俗的大好时机。剧团演出难以为继,人员四处分散后,少数艺人无法满足各种乡村礼俗需求。电影、喇叭广播等取代乱弹戏,成为各种乡村礼俗的主角。二团转制后开始在民间礼俗活动中演出,但是演职员人数锐减,无法进行大型演出;经济效益欠佳,为维系乱弹戏命脉,苦苦坚持。“中国戏剧目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危机,那么,国营剧团非市场化的,或者干脆说是与市场化机制相背离的体制,就是导致这一危机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6]2此时,作为省级贫困县,当地政府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发展经济成为重中之重。威县乱弹剧团由于演出和政府投入都在减少,剧团收入下降,入不敷出,最后剧团解体。此时,冯庄乱弹剧团由集体所有制转制为民营业余剧团也是现实条件使然。

当然,威县乱弹衰落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从音乐学、美学等层面来审视乱弹的唱腔音乐,完美性、和谐性、科学性等方面的问题不少。一是乱弹为男女同腔。生角、旦角的唱腔曲调、调式、调性相同,唱腔音乐与剧中人物极不统一,在唱腔音乐表达上完美性明显欠缺。二是唱腔板式较少,曲牌风格不全,大多运用“一鼓头”、“二鼓头”、“慢乱弹”,以及其他辅助板式,缺乏豪迈、奔放、急促、沉稳的曲牌与板式。三是在主奏乐器和唱腔之间缺乏自然过渡等。四是纯律笙伴奏不适应变调、转调等。最重要的是乱弹艺术缺乏民族音乐方面专业人才。演职员大多来自基层,学历低,大多数演职员未经过艺术院校的系统学习,制约了乱弹的进一步发展。

三、威县乱弹发展与保护策略

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威县乱弹,威县成立了专门机构,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担任相应职务。主要任务是搜集乱弹资料、筹备成立乱弹艺术研究会、建立乱弹艺术馆等,定期不定期举办乱弹戏曲大奖赛,在电视台举办威县乱弹擂台赛,编辑《威县乱弹》专辑等。以上措施对威县乱弹的发展保护起到了较好作用。但是,保护和发展威县乱弹单纯依靠县财政,政府很显然心有余,力不足。因此,必须要再拓思路。

(一)发展策略

1.民间礼俗与官方政治场合演出并重。乡村礼俗是威县乱弹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传统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是威县乱弹赖以生存的根基。因为“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7]。在传统民俗中无论是庙会,还是红白喜事,无论是老人寿诞还是立集、立碑等活动都为威县乱弹提供了“稳定的”舞台。事实也说明:“只要人类自然的需求和真实的情感与欲望有比较顺畅的表达渠道,戏剧的这种自然生存状况就不会改变,它的生命力也也就有了充分保证。”[6]5某项乡村礼俗的演出,受众几乎是全体居民:老年人十分喜爱,中青年人随喜添趣;妇女儿童可以说是最大的群体——也就是说儿童自觉不自觉和大人一起听戏,从小就在乱弹戏的影响下长大,耳濡目染。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这一现象尤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与河北东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三省交界一带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密切相关。

另外,威县乱弹应积极参与省、市等各级文化部门主办的各种文艺汇演、比赛。一是可以开阔演职员眼界,加强与其他剧种的交流;二是可以得到政府的认可,扩大在民众中的影响。特别是各种奖项如:演员奖、编剧奖等,可以调动广大演职员的演出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威县乱弹应恢复流动性演出,深入各地农村、厂矿、学校进行演出,让全社会了解进而爱上乱弹艺术。不断配合县乡相关部门搞好防治艾滋病、计划生育、交通安全等方面宣传,自觉成为文艺宣传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乱弹演出使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潜移默化地深入群众心中。这对和谐社会构建十分有利,也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2.加大力度推出一批适应时代和大众的精品剧目。威县乱弹应在保留传统精品剧目的前提下,把握时代主旋律,着力推出反映当地历史风情、民情、民意的精品剧目。乱弹主要流行区域除威县外,其他县市,如南宫、清河、临清、广宗、冠县、临西等地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应着力挖掘这一区域的民风民俗,写大众熟悉的人,讲大众身边的事,出新戏、大戏。同时可以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沙丘文化”、“运河文化”、“义和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秦始皇东巡故事,武松、潘金莲的市井故事,赵三多抗教起义,宋任穷、薄一波冀南抗战的英雄事迹,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任仲夷事迹等。结合今天经济发展、艰苦创业故事,如清河羊绒产业、临西轴承产业、威县棉纺织产业等;聘请著名编导人员,结合历史和现实,编写出一批上水平、上档次的剧目;到省市戏曲市场去打拼,用精品剧目打动人、吸引人。

3.加强威县乱弹编、导、演等整体队伍建设。“一个完整而典型的戏剧市场,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这几个要素分别是从事艺术生产、提供戏剧产品的剧团——戏班这个地方,戏剧观众这个需方,以及为剧团——戏班提供作品的戏剧作者。”[6]1只有市场和剧目是不够的,剧团、观众、编剧整体协调威县乱弹才能更好的发展。威县乱弹剧团曾经有过很好的走出去、请进来的经验。如曾经到河北梆子剧团向裴艳玲等老师学戏,曾经聘请省文化部门王文德到剧团担任编剧,河北省著名演职员还包括:刘全洲、蒋瑞琴、傅一洛、刘金敬等先后到剧团传授经验、指导演员。剧团中后期也曾经拥有齐备的编导演班子:编剧(王西平、李双旭等)、导演(耿尚维、陈庆存等)、鼓师(潘庆芳、张宝楼等)、音乐设计(刘竹奇、李金鹏等)、舞台美术(杨作文、郭维成等),出现了一批闻名遐迩的演员如史桂枝、白英、江浩然、王金海、孟凡真、乞玉平等人。如今同样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只有建立健全一支编导演齐备的队伍,威县乱弹才有可能保持活力、健康发展。

(二)保护策略

1.重视发挥威县乱弹传承人的作用。政府认定的威县乱弹传承人最早共有3名,如孟凡真、赵和增先生,亟需加以保护和发挥他们在乱弹传承中的作用。孟凡真老师从企业退休,有退休金可以维持生活,但是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近年因脑血栓后遗症,虽语言功能未受影响,但行动不便,无法参与正常演出,也很少有机会向新人传授乱弹。赵和增先生以务农为生,业余时间参与乱弹演出。由于演出收入较少,有时也为婚庆搞录像,以补贴家用。为延续乱弹血脉,赵合增在家里免费教几个小孩学习乱弹戏,主要利用节假日的晚上、早晨教戏。以学习基本功,如大顶、台步、云手、跑圈、翻筋斗、背台词等为主。孟凡真老师将近70岁,赵和增也接近50岁,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心乱弹传承工作,充分发挥传承人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他们在培育乱弹新人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2.威县乱弹从娃娃抓起,同时与高校艺术院系教学及科研结合。威县乱弹在河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等地广受欢迎,为普及乱弹就应该在当地,特别是威县所属的中小学设置乱弹课,把威县乱弹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这不仅会扩大威县乱弹的受众,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威县乱弹各方面后备人才。此外,还需要与省、市高校艺术院系密切合作,从多层面、多方位研究威县乱弹的人文、艺术价值,如乱弹音乐中保留的元杂剧中部分诸宫调音乐研究,“支声复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从科学角度,破解威县乱弹在编导演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找出一条威县乱弹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是对威县乱弹最好的保护。

3.实施威县乱弹保护系统工程。在威县乱弹濒临灭绝的今天,充分认识乱弹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借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逐步实施威县乱弹保护系统工程。搜集古今威县乱弹剧本、古谱、艺人传略、音像资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以利更好保存资料。做好老艺人录音、录像及威县乱弹音配像工作,录制精品乱弹剧目,选送各地广播电视机构进行播出等,扩大乱弹影响力,提高乱弹知名度。

[1]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76.

[2]潘忠禄,宋锋.乱弹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3]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威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720.

[4]李金鹏.洺阳旧事[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64.

[6]傅谨.草根的力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6.

The Current State,Decline Reason,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f“Wei County Opera of Luantan”

Dong Zemin
(College of Primary Education,Xingtai University,Xingtai Hebei 054001,China)

Because of the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politics,economy,and belief,etc.“Wei County Opera of Luantan”declines gradually,faced with the shortage of fund,brain drain,lack of inheritors.Only after the following resolution fulfilled,can it overcomes the difficulties and becomes reenergized:to return to folk etiquettes and participate official literary activates;to write refined plays of the age;to form a performance team containing compilers,directors,and players;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e inheritors;to protect the opera by means of spreading and longitudinal study;to establish a protection system by using advanced scientific devices.

Weixian Opera of Luantan;the current state;the decline reason;protection strategy

I239.1

A

1672-7991(2012)01-0070-05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威县乱弹的考察和研究(HB11LS001);2011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威县乱弹现状、原因及保护对策研究”(XTSK069)。

2011-11-07;

2011-12-20

东泽民(1963-)男,河北省隆尧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戏剧史研究。

猜你喜欢
乱弹威县剧团
威县饼卷肉
威县人大常委会 集中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访调研”活动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浅谈河北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
谢苍天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及南北“乱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