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评鉴——兼论饶宗颐的诗学思想

2012-08-15 00:49赵松元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饶宗诗坛潮州

涂 芊 赵松元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评鉴
——兼论饶宗颐的诗学思想

涂 芊 赵松元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该文结合石铭吾《慵石室诗钞》中的具体作品,分析石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对饶宗颐先生的《〈慵石室诗钞〉序》进行评鉴,进而对他的诗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饶宗颐;石铭吾;《慵石室诗钞》;艺术成就;诗学思想

饶宗颐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汉学大师,同时也是传统诗词创作的大家。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了《选堂序跋集》,收录了饶公自序、他序、书画以及古籍、写经题跋等几大类的序跋文,其内容包括陈述他人作品的主旨、敦煌文书的品评、鉴赏和考订。该书的出版对于世人加深对于饶公及其学术研究的了解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美中不足之处在于,饶公另有一篇写于1994年的《〈慵石室诗钞〉序》并未收录其中,殊为憾事。《慵石室诗钞》系潮州现代诗词名家石维岩诗词作品集。石维岩,字铭吾,号慵石,晚号慵叟。石铭吾曾与侯乙符、刘仲英一同师从同光体代表诗人陈石遗,陈石遗誉称他们为“岭东三杰”。三杰中,以石铭吾最为杰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石铭吾与饶宗颐父亲饶锷等人结“壬社”,并继饶锷先生之后,任“壬社”第二任社长。壬社是潮州现代诗坛之第一个诗社。石铭吾与词学家、著名词人詹安泰、潮州著名诗人杨光祖等人多有酬唱,是潮州近现代诗坛之重量级诗家。上世纪90年代中,康晓峰先生搜集整理石铭吾遗稿,编成《慵石室诗钞》,1994年,饶宗颐教授特为之序,后经潮州名宿曾楚楠编校,由赵松元、杨树彬点注,康晓峰资助,于1997年印行;2008年,经赵松元修订,《慵石室诗钞》点注本由北京线装书局公开出版。饶宗颐系石铭吾后辈,他的这篇序文,以文言为之,字凝句炼,感情深厚,见解精湛,人伦情怀与诗学思想交相辉映,不仅在饶宗颐的序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还是一篇重要的诗学文献,极具学术价值。故此,本文略作阐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饶公在序文中引了一段陈衍对石诗的评价,“石遗序翁诗,谓‘诗有仁气,有义气。仁气近风,义气近雅,翁诗奇肆挺拔,盖为义气而近于雅者’。”[1]1这段话出于陈石遗为石诗所作的序,今已不存。饶宗颐先生特意将其引在序文中,可见对这段话是赞同的。笔者认为,石诗的这一“仁义之气”最为集中地体现在他那些爱国抗战诗篇之中。

抗战爆发后,日寇入侵,石铭吾离开故土,漂泊于揭阳、普宁等地。民族面临的灾难和个体的不幸促使石铭吾写下了许多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诗歌,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反抗侵略、关爱民生的仁心义胆。日寇入侵潮汕地区后,石铭吾愤而写下《寄叶照畹翁》一诗:“猛虎横凤城,吞鲸立鮀岛。杀戮到妇女,遑问男壮老。”揭露和批判了日寇在华夏大地上烧杀掳虐,连妇女老幼都不放过的暴行。在写给詹安泰的《次韵祝南将入蜀五首其三》一诗中,石铭吾写道:“有人为问潮中事,绘事幸无郑侠图。”描述昔日繁华城市变成废墟的惨淡景象。面对这种局面,石铭吾迫切渴望抗战的胜利,《过普宁安德里瞻拜方照轩军门遗像》云:“潮州人物数咸同,文者多穷武者通。当时卓林各名将,有心桑梓乃吾翁。士真可杀宁有道,王至先擒不费工。英态儿时瞻仿佛,登堂今得鄂褒公。”通过列举许多历史上的名将,表达了对涌现优秀将领率领义勇之士收复失地、雪我国耻的强烈渴望。

此外,石铭吾还通过诗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国民党政府南逃之后,不仅没有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建立光复中华的功业,反而是消极抵抗,节节败退,使得大好河山纷纷沦陷。面对此情此景,石铭吾将满腔悲愤忧虑之情倾注于写给詹安泰、杨光祖等友朋的诗作中。如《洪阳中秋示光祖、尚芳》云:“可奈岁时望京国,笙歌半壁是巴州”,直斥国民党新贵们国难当头却不改吃喝享乐的腐败秉性。又如《次韵祝南将入蜀五首》其五中二句:“心痛议和南渡日,眼惊迁地永嘉年”,将历史上的永嘉南迁、靖康之变与眼前的动荡局势并提。至于诗中的“但闻新贵车为步,焉识流民草作毡”二句,其境界直追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尽管认识到了时局的艰难,但石铭吾的爱国意志没有丝毫动摇,他在《次韵祝南将入蜀五首》其四中毫不客气地写道:“勿笑慵翁与物乖,暮年心事自安排。不知家国遑知己,谁问狐狸况问豺。干世当扪王猛虱,建邦肯似子阳蛙?万方盼望春开动,一雨能生百草荄。”将腐败无能的权贵比作豺狼、狐狸加以抨击,同时劝诫国民党当局政府不能效仿公孙述偏安西蜀,面对侵略者要有王猛那样的从容无畏。

总的来看,石铭吾的抗战诗篇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感情和仁爱怀抱,与诗圣杜甫以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许多诗歌有着相似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蕴含。诗人或直抒胸臆,表达对政府腐败无能、祖国山河沦陷、人民颠沛流离的悲愤之情,或情景交融,在山川风物的描绘中流露出感时伤怀、心系国事的忧思。诗作中充满一种爱我河山、奋起抗战的时代精神,一种爱国爱民的仁者情怀。

饶公在序文中概括了石诗具有仁义之气的特色,可以说极为精准地抓住了石铭吾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表明饶公眼光之独到精湛。而由此出发,我们能够把握到饶公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姚鼐曾借自然物象将诗歌风格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综观饶公的诗学论著和自身诗歌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有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精神气质。

饶公有许多诗学论著都体现了他对诗歌阳刚美的推崇。在《释主客——论文学与兵家言》一文中饶公曾谈到:“韩愈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以水喻气,以浮物比言,则气所以载言者也。余谓如是之气,乃为文之帅,正如其为兵之帅,学为文者,又可不激厉磨礱养根而俟实乎哉!”[2]860这里饶公借韩愈的“气盛”观阐述了自己关于文章气势的观点,认为诗词文章中的气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学习做文章的人,必须磨砺培养自己的气,而这里的“气盛”其实就是为诗为文中的一种阳刚爽朗、雄健刚劲的气格。饶公在《家学师承与自修》一文中说道:“现在我还是要说,作文应从韩文入手,先立其大,韩文可以养足一腔子气……要不然,一开始就柔靡,后来文气就出不来了。”[3]16而他在《饶宗颐书画自叙》中亦曾提到:“尝以尺幅虽小,精神与天地往来。宇宙云遐,点滴咸可以入画。或小中而见大,俾物我而双忘,其槁木而娭春,纵逸笔焉自好。山水庶几见天地之纯全,擎窠尤为浩气所寓托。”[4]可见无论是做文章还是书法绘画,饶公都提倡要有一种能与天地相往来的浩然气势,无论作品的篇幅大小,都应该有能够让人小中见大的高拔境界,作诗当然也不例外。

饶公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对那些具有阳刚美的作品有颇多赞誉。如他在论及杜诗时说:“‘不废江河万古流’,乾坤可毁,而诗则永不可毁。宇宙一切气象,应由诗担当之,视诗为己分内事。诗,充塞于宇宙之间,舍诗之外别无趋向,别无行业,别无商量。此时此际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充心而发,充塞宇宙者,无非诗才。”[5]103肯定了杜诗包涵万物的博大气象,认为诗歌应该有可以担当宇宙一切气象的巨大容量,提倡开阔的诗歌格局、境界。在评价庾信的《哀江南赋》时饶公写道:“庾文之胜处,即其气之不可及。……庾赋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即以建安为师,故情余于文,气足以控抟全局。”[2]523指出庾信学习建安风骨,使得自己的诗文能够以气取胜,可见饶公对于刚健有力之诗风的肯定。

在饶公自身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对于阳刚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首先表现在饶公常以积极乐观心态写鼓舞人精神之诗歌,陈伟曾在《选堂七绝管窥》一文中指出:“饶公论诗主向上一路,欲以积极之精神,写向上之境界,以感发人心,陶冶性情。”[6]可谓是一语中的。例如饶公的《凡尔赛归途作》:“山花葱倩土膏肥,万木森森欲合围。返照分明开一境,喜无杜宇劝人归。”历来写游子异乡行走之诗作,往往不能越思乡忧思之藩篱,而饶公这首诗可谓是别出新裁,充满一种乐观洒脱的情调。需知这种情调其实正是诗人豪迈雄健的精神气质之写照,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阳刚之美的流露。

其次,意象雄奇、境界阔大亦是饶诗阳刚美的体现。他的《涵碧楼夜宿》:“万丈蓬莱在眼前,回波漾碧浩无边。东流白日西流月,扶我珠楼自在眠。”前两句写万丈蓬莱、无边碧波,开篇即以不凡气势包举全诗,后两句则又体现出一种自在豪逸之气。而他的《Toha湖绝句》:“手擎苍海一杯吞,积草由来绿不藩。怕就云根寻野烧,蛮烟合处九阳奔。”同样境界开阔,读来给人一种雄浑壮美的审美体验。

第三,饶公诗歌创作中对阳刚美的追求还体现为他的诗歌中多表达忠贞坚毅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饶公曾对明代文人薛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我17岁那年点勘《廷鞫实录》,就在序中表彰薛中离了。为什么要表彰他呢?我在年谱后面的跋中讲得很清楚,是因为‘先生之学,有入门,有归宿;一生气魄,百折不回’。这种人格,这种气魄,我是非常佩服感动的,觉得一定要表彰出来。”[3]171此外,饶公在这篇文章中还盛赞了晚明重臣郭之奇被清人俘虏后,拒绝高官厚禄,慷慨成仁,从容就义的行为。可见,饶公对于坚守气节、忠贞爱国、拥有高洁品格和不屈气魄的人是非常佩服敬重的。而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比如《瑶山集》——也倾注了饶公这种贯穿了忧患意识的爱国情怀。需知爱国情感是一种崇高深沉的感情,反映在诗歌创作的字里行间,就使诗作有种阳刚雄健之美。

如果论及饶公追求阳刚之美的来由,笔者认为这种追求源自于饶公本身卓尔不群的精神气概和忠贞坚毅的人格情操,这两点在前文已经有所提及。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饶公一生游学四洲的丰富经历对其诗歌壮美开阔风格之形成的影响。在寓居香港的数十年间,饶公的足迹到达世界各地,“五洲已历其四”,这种经历在之前的中国学者中是非常罕见的。而由此形成的广博见识和开阔视野,也使得饶公的诗歌境界愈见开阔,气势不凡。

饶公对石诗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言曰:“翁诗波澜壮阔,铸语激越,胜处可摩放翁之垒,东门楼诸作最为人传诵。亦有学白傅反临宋人唇吻。悼乙符一律,追亡虑存,苍凉之气,备见性情之真,宜为石遗所深赏。翁虽及其门,而所作体气高峻,贵与闽派异轨,可谓豪杰之士。”[1]1这段话明确指出了石诗在艺术风格上的两个特点:一是诗歌情感波澜壮阔,语言豪迈奔放,胜处可与陆游诗歌相媲美。二是艺术渊源上石诗学习同光体但不拘泥于同光体,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雄峻奇横的诗歌风格。

从语言风格上看,石诗的一大特点是激越奔放、波澜壮阔。这一方面是因为石诗的题材多为忧国忧民、歌哭民瘼,这种深沉激荡的情感倾注在诗句中,就呈现出豪迈、流畅的语言风格。除此之外,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还得益于石诗中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比如他用神剑挂壁来形容王文治的书法高妙,将“耸鳞拏鬣万千岁”的龙的意象写入诗中来为姚秋园祝寿,而他写到康晓峰先生得到沈石田山水卷一事时,更是用“钱塘江与秦黄山,飞入凯庐之堂前。”这一句使整首诗设想奇特,意象飞动,满纸生辉。这种“李白式”的浪漫主义使石诗显得豪迈奔放、境界阔大。当然,总体来看石铭吾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善于反映现实生活,诗歌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抒情性,这一点在他的抗战题材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从艺术渊源上看,石铭吾博采众长,融会众有。虽然师从陈衍,但他并未局限于同光体格之内,而是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雄俊奇横”的诗歌艺术风格。据蔡起贤先生序言,“石铭吾为诗初尊三山(半山王安石、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后爱三斋(简斋陈与义、诚斋杨万里、止斋陈傅良)……铭翁于三家独有胜解,故律诗直入少陵之室,古诗可参昌黎之班。”[1]5-6石铭吾的《八十吟学香山体》又体现了他晚年对白居易的追摹。当然,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石诗的杰出成就更与他的生活经历直接相关。他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年置身于动荡的时代洪流内,又有一群诗坛同道以诗相和,故而诗思泉涌,佳作频出。饶宗颐先生在序言中特别提到石铭吾的韩江楼诸作,认为其最广为传诵。现将这两首诗摘录如下:

乡国亭台已半空,登临尚见此豪雄。偶经遗庙思贤守,来倚孤城作寓公。两派河流三邑界,万家春色一楼东。平生最爱金韩地,松树青青橡木红。

湘子桥头雨不开,韩公祠畔云仍埋。江深潮怒千帆急,日落天寒万马哀。尚幸江山属吾士,可无樽酒到高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又作神京梦一回。

这两首诗作于抗战时期,韩江楼即潮州东门楼。作者登临远望,只见战火硝烟之中人民颠沛流离,亭台人去楼空,想起了曾任潮州刺史的为官贤能的韩愈。诗中描写故乡潮州的美丽风景——在凤凰洲处分为两支的韩江、矗立在万家春色中的凤凰塔,潮州金山上郁郁葱葱的古松和韩祠里的开出红色花朵的橡木,表达诗人对故乡风物的眷念。第二首诗充分体现了石诗波澜壮阔、铸语激越的艺术风格,首联采用互文手法,湘子桥和韩公祠是潮州的代表性建筑,象征着整个潮州都笼罩在战争的乌云阴霾之下。颔联选用怒潮、千帆、万马等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尾联最为精彩,王师二句既脱胎于杜诗,又暗用了放翁诗意,表达了对收复国土的渴望,无怪乎饶公称赞说“胜处可摩放翁之垒”。

此外,饶公在序文中还提到了石铭吾一首悼念好友的诗《挽侯乙符》,原诗如下:

昔与乙符同歌啸,今来旧地独提携。尖城仄径凄凄雨,布袜青鞋滑滑泥。欲起斯人九原下,难寻坏壁十年题。心惊生意垂垂尽,眼见寒鸦故故啼。

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好友一同诗词酬唱的情景,现实与回忆形成对比,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寂寥。多年前故人尝在壁上题诗,如今故人已逝,壁上题诗亦不复可寻。尾联诗人追亡虑存,由好友的逝去想到了自己,生气随时间流逝而渐渐散尽,眼看着寒鸦频频悲啼,无限悲伤惘然之意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总之,诗歌创作上的融汇众长,人生经历中的丰富生命体验,使得石诗摆脱了同光体易流于险奥僻涩的弊端,能够在体现学人之诗特点的同时传达真情实感。无怪乎饶公称赞他:“所作体气高峻,贵与闽派异轨,可谓豪杰之士。”

饶公对石铭吾这种不囿于某种定法的诗歌创作的肯定,其实源自于他本人对作诗贵在独创的追求。他在《论杜甫夔州诗》一文中写道:“即欲人最后摆脱绳墨,自立规模,由有意为诗,至于无意为诗,由依傍门户以至含茹古今,包涵元气。诗至此已进另一崭新夐绝之境。诗人者,孰肯寄人篱下而终以某家自限乎?又孰肯弊弊焉不能纵吾意之所如,以戛戛独造以证契自然高妙之境乎?”[5]120-121提出了诗歌创作不应限于某家诗格,要突破局限,自成一家的诗学主张。饶公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是如此,钱仲联先生在评价饶诗时说道:“创新与继承,今之恒言也。必有所承而后能变,有所变而后能通,有所通而后能大。斯必胸蟠百氏,弸中唐内之学人而后能。学与诗合,随所触发,莫非灵境,而又锻思冥茫,径路绝而风云通。选堂于此,掉臂游行,得大自在,所谓华严楼阁,广博无量,弥勒弹指即现者也。此岂持‘诗有别才,非关书也’,‘一味妙悟’论者所能几乎?就诗言诗,选堂先生之所承,亦至博矣。盖尝上溯典午、下逮天水,一法不舍,一法不取,而又上自嗣宗、康乐,下及昌黎、玉局,历历次其韵,藉其体,澜翻不穷,愈出愈奇。”[7]高度评价了饶诗博采众长而又自成一家的诗学成就。可见饶公对石诗的赞评中,正是他自身诗歌创作实践与其诗歌美学理想的自在呈现。从石铭吾到饶宗颐,再结合考察詹安泰等人的诗歌创作,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潮州现代诗坛艺术精神的脉动。

在序文的尾声,饶公指出了石铭吾在潮州诗坛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吾乡诗学,至翁堂庑始大。人知抗志于古之作者,不复局促跬步之间,诚如坡公指出向上一路。州人于翁诗,爱慕独至,虽寥寥一卷,亦复视同琬琰,室之勿坠,人人犹得闻翁謦欬,庶几旦暮可亲,翁亦可以无恨矣。”[1]1-2指出石铭吾提举宋诗的诗学主张对当时的潮州诗坛有着开辟新局面、引领新风气的巨大影响力。

石老的许多诗歌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潮州诗坛的发展状态,比如他的《题瞩云楼诗钞二首》:

韩江一水西江隔,从来诗派欠陈黄。作家我郡推明代,高调当时貌盛唐。到此何人开户牗?知君命笔不寻常。前尝拔帜鮀城畔,助我侯吴亦目张。

君常为我话咸同,不与时流竞雅风。新语偶然由玩旧,长星几点自摇空。楼环碧树聊中隐,坐拥群书作寓公。挹取西江水一勺,涪翁之外后山翁。

明代自李梦阳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后,师法古人蔚成风气,诗人们力图借助汉魏盛唐文学之血脉来振兴文坛。但严格遵循古法、亦步亦趋地模拟前人往往会抑制诗人的创造才能,这也是这场复古运动最终偃旗息鼓的根本原因。在石铭吾看来,潮州诗坛在明代比较兴盛,但在当时整体文学环境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味追摹前人的弊端。他继而提出了“到此何人开户牗”的疑问。如何打开局面,为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空气呢?石老将目光投向了宋诗,他写道:“韩江一水西江隔,从来诗派欠陈黄。”指出了潮州诗坛缺少以陈黄为代表的宋诗源流,而以石铭吾、侯乙符为代表的潮州诗人们“不与时流竞雅风”,自觉纠正诗坛流弊,借助宋诗注重理趣与思辨的特质以反省自己身处的文化语境,引入同光诗派,最终打破了这种闭塞沉闷局面。正如蔡起贤先生在《〈慵石室诗钞〉再版序》中所言:“……我潮之爱好宋诗,肇始于石遗翁所称之‘岭东诗人有三杰’也。惜三杰者,乙符早逝,仲英飘零,独踞坛坫以开风气者,实唯铭翁。”[1]5可见饶宗颐先生对石铭吾在潮州诗歌发展历程中发挥的作用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这体现了他对整个潮州诗坛的深刻认识和了解。

饶宗颐先生之所以能够对石诗的影响地位乃至整个潮州诗坛的变迁有如此准确的把握,得益于他的早年经历。饶宗颐出身于潮州望族,父亲饶锷平生致力于考据之学,且工于诗文词章,熟谙佛典,尤喜谱志,著述甚富,建藏书楼“天啸楼”,藏书以十万计。饶锷与当时潮州诗坛的重要人物如詹安泰、杨光祖、石铭吾等人来往密切,壬申元月,饶锷与石铭吾等人觞集唱酬于莼园,并成立了“壬社”诗社,他被推举担任第一任社长。饶宗颐先生受祖辈影响,青少年时代于天啸楼中读书,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国学基础,六岁能作诗,十六岁做《优昙花诗》,惊动乡里。他本身既有诗才,又由于其父的关系能与詹安泰、石铭吾等当时潮州现代诗坛的风云人物相过从,因而对其生活与创作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既然如此,那么他对石铭吾其人其诗及其在潮州诗坛的重要地位的深刻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观饶公的整篇序文,恳切真挚,情深意重,表现了饶宗颐重情重义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也贯彻在其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之中。饶公论诗,倡导真意真气,他在《长洲集》的多首诗歌中都流露了追求诗歌写真情真意而摒弃世俗雕饰的思想,仅择其第四十四首和第八十二首为例:

诗成需有神,神乖理无方。楚人咏灵修,芳菲袭满堂。天机日月行,雕斫徒自伤。要如磁石灵,吸引动三光。三复伊安篇,聊此道其常。

诗无乎不在,瓦甓亦贲华。岂不思古人,易奇而诗葩。老骥千里心,犹秣天山禾。谁能写其真,而求世俗阿。真气果如虹,览者莫惊嗟。

第四十四首中,诗人认为诗歌创作应自然天成,诗作的成功在于灵感的迸发,而刻意的雕饰堆砌只能使作品自伤。第八十二首中,饶公指出诗歌要写出真意,不能一味迎合世俗。除了这两首诗之外,饶公在论及他人诗歌创作时对那些情感真实诚挚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他在《论顾亭林诗》一文中写道:“不诚无物,诚即是真。亭林深得性情之真,所以他的诗不是言之无物的诗。……我们看他的诗,很多是先成诗而后定题。因题而写诗,是为文而造情,其情便不真;因诗而定题,是为情而造文,这样的情,自是真情。以真为文为诗,这样的诗文,自然是天地间的至文,否则直是‘文冢’而已。”[5]166饶公在这里告诉读者们,抒写真性情才能使诗歌言之有物,才能写出天地间的“至文”。

除了论诗之外,饶公自己的诗歌创作也贯彻了这一诗学主张。他的许多诗作都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至深。如《梦归》这首诗,诗云:“频年惟梦以为归,梦绕故山日几围。雀噪妻孥惊我在,鸿飞城郭觉今非。天留世弃同无妄,海立山颓岂式微。剩有茫茫游子意,八千里外念庭闱。”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漂泊盼归的游子思乡之情,情感深挚动人。

综上所述,饶公的《〈慵石室诗钞〉序》对石诗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石铭吾在潮州诗坛的地位影响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评价,精警之极,字里行间,沉浸着对石铭吾这位潮州前辈诗家追思缅怀之情,阐发了石铭吾的诗歌特色及其在潮州现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人伦情怀与诗学思想交相辉映,交织成潮州现代诗学的一篇重要文献,同时也深刻反映出饶宗颐的诗学思想。因而,这一序文学术价值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1]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C]//石铭吾.慵石室诗钞.赵松元,杨树彬,校注.北京:线装书局,2008.

[2]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16册卷十一[M].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3]陈韩曦.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饶宗颐.选堂序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

[5]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17册卷十二[M].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6]赵松元,刘梦芙,陈伟.选堂诗词论稿[M].安徽:黄山书社,2009:168.

[7]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20册卷十四[M].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339-340.

Abstrac:This textwill analys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of Shimingwu’Poems with his particularworks.What’smore,this textwillgive a review on Prefaceof Collected Poems in YongshiRoom written by Rao Zongyi,and then an investigation on his poetic thought.

A Review on Rao Zongyi’s Preface ofCollected Poem s in YongshiRoom——ACommenton Poetic ThoughtofRao ZongyiasWell

Tu Qian ZHAOSong-yuan

(DepartmentofChinese,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Rao Zongyi;ShiMingwu;Collected Poemsin YongshiRoom;artistic achievement;poetic thought

I 207.227

:A

:1007-6883(2012)02-0007-06

2011-11-26

涂芊(1987—),女,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目前在韩山师范学院接受联合培养。

责任编辑 吴二持

猜你喜欢
饶宗诗坛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诗坛百家